民間俗稱的“嘴破”即臨床上的口腔潰瘍,一般說來,這種疾病預后良好,通常在7~10天后即可痊愈。不過,有些人非常容易反復發作,往往舊的口瘡還未愈合,新的口瘡又群集而生,令人苦惱不已;某些人的病史甚至可長達二三十年之久。
對于容易反復發作、潰瘍數目又多又痛的病人該如何治療呢?以中醫的觀點而言,這些人多半體質有所偏頗,或偏寒或偏熱,才會造成口腔潰瘍不斷反復發作。因此,在治療上必須強調對證治療。
“火從口出”是何因
小張突然一聲尖叫,把一家川菜館里的數十名食客驚呆了,只見小張一手護著臉,一手指著舌頭,并不停地吸著氣,“我的口腔又上火了,你們看,這舌尖、舌邊,好幾個潰瘍,痛得要命。”她抱怨著說。
小張的口舌的確經常長瘡,公司的同事們都知道,嚴重時喝開水都痛,吃辣椒多的川菜,可想而知。這種病,人們都說是火重或熱重,可是用瀉火清熱藥也很難見效,甚至越清火越嚴重。
現代醫學稱這種病為復發性口腔潰瘍,病因復雜,至今仍然不很明確。一般認為與病毒感染、細菌感染,消化系統疾病及功能紊亂(如十二指腸潰瘍、潰瘍性結腸炎等),內分泌變化有關,或與月經周期(如月經前發病,妊娠、哺乳期緩解),或與精神神經因素(如情緒緊張、失眠焦慮,工作過度勞累、參加考試等)、遺傳、免疫功能變化等因素有關。臨床表現、治療、療效都與個體差異有關,目前尚無特效療法。
中醫學認為,其發病的確多與火熱上炎有關,但火有虛實之分,實火多因心脾積熱上沖,如辛辣厚味吃得過多,脾胃積熱,或情志抑郁,心火亢盛,或風熱外襲,引動內火,使心脾火熱循經絡上熏口舌,致熱腐潰爛;虛火則是因為陰虛內熱而生,虛火上炎,爍灼口腔黏膜所致。此外,脾虛而引起的濕濁上蒸,也能導致口舌生瘡。
口腔潰瘍 有章可循
口腔潰瘍的發生和發展一般、有以下兩個特點和三個階段:
兩個特點:
1.反復發作。每次發病間隔時間不一定,一批接著一批,致使患者長期處于病痛之中。
2.病程漫長。常可數月、數年,甚至數十年不愈。
三個階段:
1.皰疹期:黏膜局限性充血水腫,上面有粟粒大小的小水皰,并有發脹、燒灼感,很快就破裂形成潰瘍。因為皰疹存在時很短暫,一般門診較少見到。
2.潰瘍期:潰瘍,多為圓形或卵圓形,直徑2~3毫米到1厘米,不會超過1厘米,底淺,邊緣整齊,前半期四周有紅暈,潰瘍面有黃白色滲出物覆蓋,此時有劇烈的燒灼疼痛感,遇冷、熱、酸、咸、辣等刺激時,劇痛往往難以忍受。此期可維持4~5天。
3.恢復期:潰瘍面有肉芽組織修復,基底逐漸平坦,面積縮小,充血也消失,疼痛從緩解到消失,2~3天痊愈,不留痕跡。
辨證施治效果佳
心火上炎 表現為潰瘍多發于舌尖或舌前邊緣,灼痛、色紅、面積較小,伴有口熱口渴,心跳心煩,小便少而黃,睡眠不安,舌尖紅??捎蒙攸S10克,川黃連3克,黃芩、山梔子10克,竹葉10克,生甘草6克,如大便干燥加生大黃6克,水煎服。
脾胃蘊熱 表現為潰瘍多個,大小不等。潰瘍與潰瘍可互相融合,表面有黃色假膜覆蓋,周圍充血:多發于唇、頰、齦、上腭等部位,并兼有灼痛,口臭口干,大便干結不暢??捎蒙?0克,銀花15克,蒲公英30克,知母10克,黃芩5克,黃連3克,山梔子、生地黃、竹葉各12克,牛膝、升麻、大黃各6克,水煎服。
陰虛火旺 表現為潰瘍1~2個,周圍黏膜淡紅或暗紅,疼痛較輕,口干不想喝水,心煩失眠,頭暈耳鳴,手足心發熱,腰膝酸軟無力,小便黃,大便干,舌質紅??捎弥?、黃柏各6克,熟地黃、白芍、當歸、山萸肉、玄參各10克,牡丹皮、牛膝各8克,如婦女月經前口瘡易發者,加夏枯草10克,黃芩5克。水煎服。
脾虛濕困 表現為潰瘍的數目較少,面積較大,周圍水腫,潰瘍面呈淡紅色或淡白色,病程較長,愈合很慢。伴有口淡口黏,食欲不振,胃脹,頭昏,周身困倦,大便稀溏。可用黨參、黃芪各15克,白術8克,茯苓12克,苡仁20克,半夏、陳皮各6克,白扁豆10克,藿香、砂仁各9克,水煎服。
據臨床所見,大劑養陰清熱降火藥有害無益,芳香理濕藥比較穩妥。服藥調理的最佳時刻應在間隙平穩階段,如果在發作高潮時用藥,一般療效欠佳。
外用諸法治口瘡
外治法可以使藥物直接作用于潰瘍局部,能充分發揮藥物的作用,具有消腫止痛,收斂生肌,促進潰瘍愈合的功效。
一、外用散劑
1.養陰生肌散:用石膏10克,青黛1.5克、龍膽草、黃柏、薄荷、生蒲黃各1克,生甘草、冰片各2克,共碾細末。用于虛證口瘡。
2.選用成藥冰硼散、珠黃散、錫類散,用于實證熱證者。
3.成藥雙料喉風散,可用于各種口瘡。
二、含漱藥液
1.光緒漱藥方:用薄荷葉3克,僵蠶4.5克,連翹6克,赤芍9克,生石膏9克,沒藥6克,丹皮6克,食鹽少許。以水煎煮,沸后再煎10分鐘,隨時漱口。可以清熱祛風,解毒瀉火,止痛。
2.用金銀花10克,玄胡索6克,炒僵蠶4.5克,連翹6克,乳香6克,石膏12克,元明粉3克,水煎隨時漱口。
三、貼敷療法
1.吳茱萸12克,打成細粉,用醋或酒調成糊狀,臨睡前敷于涌泉穴處,次晨取下,連敷3天。適用于陰虛火旺的口瘡。
2.細辛6克,打細粉,用溫水調成糊狀,外敷于肚臍,連敷3天。適用于脾虛所致的口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