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村是定南縣老城鎮的一個行政村,2001年由原來的學仕村和老城村合并而成,現有人口4816人#65380;農戶1071戶#65380;勞動力2480人#65380;耕地1536畝#65380;山地13135畝#65380;有果園290畝#65380;年出欄生豬近萬頭,經過近三年實施整村推進,全村基礎設施得到了很大改觀,村容村貌有明顯變化,生豬產業迅速壯大,農民收入快步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926元#65377;建成了全縣第一個養豬小區,成為了全縣生豬出欄第一大村,2007年被評為全縣新農村建設第一名,2006年被贛州市政府評為文明村鎮,2007年被評為全市愛路護路模范村,村委會主任謝立忠榮獲2006年全市十佳優秀黨員,2008年全市優秀黨員,全市黨員創業先進個人等光榮稱號#65377;
一#65380;凝聚力,打造整村推進新樣板
自2006年被上級批準為扶貧開發重點村后,老城村迎來了發展新契機#65377;在村“兩委”的帶領下,他們統一了思想,確定了五年發展目標,反貧困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65377;
1#65380;項目質量好#65377;老城村自2006年實施扶貧開發規劃以來,把扶貧項目的實施作為做好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把扶貧項目質量作為檢驗扶貧工作做得好壞的標準#65377;一是機構到位#65377;成立了老城村扶貧項目質量監督小組#65380;執行小組和驗收小組#65377;每個小組人員都不同,職責不同,分工不同,但責任都一樣#65377;做到了既分工又協作,既相互監督又相互配合#65377;二是人員到位#65377;扶貧項目監督小組#65380;執行小組#65380;驗收小組人員各就各位,各司其職#65377;特別是項目質量監督小組成員必須自始自終參加,也就是從項目議標開始直到項目完工,驗收都要由監督小組成員參加#65377;參加議標是讓監督小組成員知道怎樣監督,監督什么#65377;如新修一條水泥路,資金是多少,經預算設計能澆搗多少公里,厚度是多少,寬度是多少,需多少水泥,多少沙石,模板如何安裝,工藝要求怎樣等等,在議標過程中工程技術人員會進行詳盡的講解,介紹并提出要求#65377;在項目施工過程中監督人員必須輪流值班,自始自終在施工場地,也就做到了只要有施工行為,就有監督人員在場,監督過程不留“盲點”,不留“盲區”#65377;在驗收時,驗收小組要專門聽取監督人員的意見,這樣做使每個環節有人參與,做到了環環相扣,確保了工程質量#65377;從2006年至2007年全村共實施并完成扶貧項目5個,都被縣扶貧項目驗收小組評為優良工程#65377;三是制度到位#65377;為了規范參與扶貧項目管理有關人員的行為,分別制定了《扶貧項目監督規程》和《扶貧項目管理人員責任追究制度》#65377;
2#65380;群眾參與好#65377;扶貧開發工作的主體是群眾#65377;村“兩委”班子在會上多次統一思想,要求“兩委”班子成員,團結和帶領全體村民在扶貧部門的支持和幫助下,樹立自力更生,摒棄“等靠要”的思想,動員和發動全體村民參與到整村推進工作當中去#65377;
一是群眾知曉率高#65377;表現在每年上報什么項目由群眾推薦,申報或批準什么項目讓群眾了解(村務公開欄公示),選擇什么施工單位由群眾投票(由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參加財政扶貧資金議標小組并行使投票權),施工單位如何施工由群眾監督,項目驗收由群眾發表意見#65377;資金撥付由群眾(監督小組成員)簽字#65377;
二是群眾參與率高#65377;全村群眾非常主動#65380;積極參加扶貧項目#65377;在三年的扶貧項目中,老城村共有572名群眾參與了扶貧項目的建設,共投工投勞5139個工日,共捐款集資3.6萬元#65377;在今年的扶貧項目老瓦橋至北婁背新村水泥公路的建設中,有124名群眾參與了路面的清理,將老瓦橋橋上多年沉積的泥沙清理干凈在2007年的自來水工程項目實施過程中,學仕組村民119名群眾參與了開挖#65380;填埋溝槽7公里,使自來水工程項目在短時間內得以完工,目前學仕組共有391人用上干凈甜美的自來水#65377;
二#65380;戰斗力,打造出全縣新農村建設第一村
老城村已建設新農村示范點4個,其中有2個示范點已建設成為了全縣的亮點,2007年老磚廠新農村點在全縣新農村點中名列第一名,今年的學仕新農村點又將會打造成全縣的另一個亮點#65377;三年來,老城村新農村點共改路5.1千米,改水316戶,建蓄水池1個40立方米,鋪設自來水管7千米,改廁423戶,建休閑場所6個,1300平方米,漿砌排水溝16千米,新種綠化樹木819棵,種草皮320平方米,新建花池26個208平方米,新建標準籃球場1個,粉刷墻壁3.2萬平方米#65377;
要搞好新農村建設,特別是重點村的新農村建設,我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是要克服畏難情緒#65377;新農村建設難,尤其是處于貧困狀態的扶貧開發重點村抓點更難,在基礎差,舊房多自然村中抓點尤其難,如果要打造成全縣新農村亮點就難上加難#65377;我們村里是窮,村民的收入還不高,我們相信有扶貧部門的大力支持,有我們村依山傍水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我們可以因陋就簡,就地取材,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二是要注重扶貧項目和新農村建設項目的有機結合#65377;老城村在選擇扶貧項目時,在考慮有多數群眾受益的同時,把新農村建設項目充分考慮進去#65377;三年來,每年都有與新農村建設有關的項目向上級申報#65377;
三是要十分尊重群眾的意愿#65377;老城村的新農村點的確定都是來自于群眾,沒有群眾的參與的新農村點猶如建“空中樓閣”#65377;在2006年確定的北婁背新農村點的群眾同意率達到了98%,在2007年確定的老磚廠新農村點群眾同意率達到了100%,2008年確定的學仕和茶園新農村點群眾同意率達到了100%和99%,正因為有絕大多數群眾的同意,老城村的新農村建設才能克服種種困難,建一個點成一個點,且每個點都成為了精品點和亮點#65377;
四是要發揮扶貧項目的帶動作用#65377;新農村建設涉及的項目多,涉及的農戶多,扶貧資金是有限的,不能解決村里的所有的問題,但扶貧資金只要發揮得好,其后繼效應和帶動作用是無限的#65377;這幾年,老城村安排的扶貧項目多數是村民自已很難解決的項目,如通組的水泥路建設,這樣的項目完成后不僅很受村民歡迎,而且能帶動村民對沿線其他設施的建設和改造#65377;
三#65380;牽引力,建設成全縣生豬第一村
老城村貧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沒有產業,為此,我們把發展扶貧產業作為農民增收的一條主要渠道#65377;
1#65380;找準項目#65377;找準農民脫貧致富項目是實現農民收入增加的基礎,我們認為發展生豬生產可以形成老城村的扶貧支柱產業,可以逐步幫助農民增收#65380;脫貧#65377;一是選項充分征詢了民意,選擇生豬生產項目得到了全村95%的農戶支持;二是老城村有養豬的傳統,對于技術不規范,規模不夠大等問題可以在發展壯大中逐步解決;三是村民有脫貧致富的強烈愿望和信心;四是有扶貧部門的大力支持#65377;經過3年的努力,老城村的養豬戶從2005年的32戶發展到2007年的201戶,生豬出欄從2005年的1000頭發展到了2007年的9000多頭,生豬生產收入是該村農民收入比重達到了40%,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1926元,比實施整村推進前的881元增加了1045元#65377;
2#65380;成立協會#65377;為了發展壯大生豬產業#65377;老城村成立了老城村養豬協會,目前有會員36人,其中貧困戶#65380;低收入戶會員有13人#65377;2007年,老城村養豬協會會員共出欄生豬9000多頭,成為了定南縣年出欄生豬最多的村#65377;目前養豬協會共開展技術交流座談會8次,邀請縣農業局專業技術人員11人次前來進行技術指導,為23戶貧困養豬戶解決技術難題51個次,目前養豬協會已成為了老城村養豬戶的活動之家#65377;
3#65380;建立養豬小區#65377;為發展壯大生豬產業,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老城村在富足建立了全縣第一個養豬小區,養豬小區占地180畝,目前已有5個生豬養殖企業進駐小區,存欄2700頭,年出欄生豬4800頭#65377;計劃進駐富足養豬小區的企業還有3家,預計到2010年,該小區年出欄生豬突破萬頭#65377;
4#65380;大戶“傳幫帶”#65377;一是幫物資#65377;主要是向貧困戶群眾賒銷飼料和良種母豬或仔豬,待商品豬銷售后抵扣賒銷款,為貧困戶解決了資金周轉不足的問題#65377;三年來,老城村養豬大戶累計為貧困戶賒銷飼料391噸,賒銷母豬113頭,賒銷仔豬1223頭#65377;二是幫技術#65377;免費為貧困群眾提供技術,每個貧困養豬戶都安排了協會會員或養豬戶實行一對一幫扶,只要貧困養豬戶有技術難題,對口幫扶的技術人員必須隨叫隨到,并做到每月為對口幫扶戶上門開展1次技術服務#65377;
[作者簡介]林紅敏,男,江西省定南縣扶貧辦副主任#65377;
[責任編輯: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