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鄱陽湖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也是水質非常優良的湖泊,盛產魚類,鄱陽湖由此成為候鳥天堂。但是,在這個世界矚目的候鳥天堂內,即使建立了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候鳥仍然被偷捕,明顯存在著保護不力。政府在其中是否盡到應負的責任,成為本文要研究的問題,并重點就國家層面的責任與義務進行了一些思考。
關鍵詞 鄱陽湖;候鳥;候鳥天堂;國家責任
作者簡介 劉 軼(1981—),女,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助教;謝力軍(1954—),江西廣播電視大學教授。(江西南昌330046)
2009年1月12日,《江南都市報》發表記者歐陽興寫的報道:鄱陽湖畔,候鳥天堂,大量白天鵝被毒殺。該報道寫著:在新建縣的鄱陽湖聯圩鄉和昌邑鄉鄱陽湖區,每天至少有兩三百只天鵝悲慘死去。記者在湖區行走了近一個小時,目睹至少有四十只白天鵝的浮尸,被毒死的野鴨更是不計其數。死法有三種:一種是被鐵網活捉。鐵網鐵絲網制成網,候鳥在飛行時只要鉆進去,就會卡住翅膀無法進退,只有等待俯首就擒。鐵網最多時有一百多張,立在湖區連綿幾十公里。一種是被人下藥毒死,從每年的10月起,灘涂上就有人撒些充作誘餌毒殺候鳥的小魚。這些不法分子大多在下午4時開始架網,或撒下毒藥,第二天清晨去湖邊收獲獵物。另外一種是鳥銃,因為霜凍已臨,候鳥大都上岸在村莊附近棲息,這些不法分子則用十幾支鳥銃同時向空中發射霰彈,有時一次可以打下幾十只天鵝等候鳥。
帶著“每天都有天鵝在南昌市新建縣的聯圩和昌邑兩鄉遭到偷捕”的問題,2009年1月15日,筆者到江西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局了解了有關情況,并對于國家層面的相關責任問題形成了若干思考。
一、對法源問題的思考
江西為了鄱陽湖侯鳥天堂的建設,在2003年11月27日頒布了《江西省鄱陽湖濕地保護條例》。但是,這個條例是地方性的,中央層面沒有相關的專項法律法規。在我國,國家層面上集中了大量的國家資源,如果國家層面沒有立法,明顯法源不足,國家層面掌握的資源很難配置到江西的鄱陽湖。因此,缺乏國家層面法源的《江西省鄱陽湖濕地保護條例》,其執行力度就不可能大,這也解釋了這種現象:即使建立了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候鳥被捕殺的現象年年都在發生。
二、對利益問題的思考
實事求是地說,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屬于近原始生態農業區,也是江西省境內的經濟最不發達區域之一。農業收入不高,但是,各種集資性費用卻不少,農民的收入不高,生活水平較低。而在該區域內,農民與候鳥的矛盾一直比較尖銳地存在:一方面,候鳥在這個天堂內要吃,形成了與比較貧困的農民“爭食”的局面,嚴重地危害了貧苦農民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候鳥又是最低成本的高收入“潛在商品”,黑市場上的一只白天鵝的“價格”為800—20000元。加上黑市場上,白天鵝等的需求十分旺盛,市場十分“繁榮”。貧困的農民要有十分高尚的情操才能堅守住清貧的底線。利益驅動下,保護區內的農民當然具有捕殺候鳥的“潛在沖動”。
三、對補償農民問題的思考
在保護區內,農民為了候鳥的保護是要付出多種犧牲的。當然,《江西省鄱陽湖濕地保護條例》第一章第七條規定:省人民政府和鄱陽湖濕地區域人民政府應當采取多種形式,多渠道籌措和安排專項資金用于濕地保護。江西為了保護區的建設已經做了不少工作:建立了保護區管理委員會,建立了鄱陽湖自然保護區保植站等等,已經拿出了許多人力、財力、物力。但是,江西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現在實在難以完全滿足保護區的全部需求。自從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以來,國家與其他來源的資助十分稀少。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財力嚴重匱乏,根本無力進行補償農民的行為。至今,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農民實質上作出了大量的付出,而沒有得到相應的、制度化規定的專項補償。這是違反經濟規律的,這種行為不但不符合經濟規律,也極大地危害著候鳥保護行動。
四、對打擊危害候鳥行為不力問題的思考
在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2400公頃,據不完全統計,有鳥類310種,獸類47種,爬行類48種,魚類122種,貝類40種,昆蟲類227種,浮游動物47種,浮游植物50種,高等植物476種,共計動植物1367種。尤其以鳥類著名,高峰時,100多萬只各種鳥類集聚在保護區內,飛翔起來,遮天閉日,十分壯觀,世界唯一。這說明,建立保護區以來成績是主要的。但是,鄱陽湖里漂浮著40多只死去的天鵝證明,吃天鵝的人與殺天鵝的人正在進行一筆駭人聽聞的交易,而“吃天鵝肉”實際是殺天鵝的原動力,地下組織在販賣天鵝!就在2009年1月5日下午,在昌邑鄉境內的“上茶湖”,記者歐陽興親眼目睹了犯罪嫌疑人揮舞菜刀欲報復的一幕。這就有個打擊危害候鳥行為的問題。就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現行編制而言,是否能夠完全執行保護區打擊危害候鳥行為職能,保護動植物的問題。在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現行主要打擊力量是由三個方面組成,保護區的保護人員、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公安。由于職能劃分,這支力量不可能是常備的,而只能是執行階段性任務的。保護區的保護人員是常備的,但是勢單力薄,面對浩淼的郗陽湖,又能有多大的作為?
五、對群眾參與保護候鳥問題的思考
保護鳥類是需要群眾大力參與,人人愛鳥,才能人鳥和諧。近些年來,江西為群眾參與保護候鳥廣辟渠道,建立了自愿者協會,同時加大對專項行動進展以及取得的戰果情況進行跟蹤報道,引導各級新聞媒體對專項行動進行大力宣傳,形成強大的輿論攻勢,有效震懾犯罪、教育群眾。對整個執法活動進行報道,大力弘揚綠色健康的生態消費觀,引導廣大群眾及游客自覺抵制吃食鳥類的不良飲食習慣,積極參與到保護鳥類的行動中來,在全社會普遍樹立起愛鳥護鳥的生態意識。此外,各地還通過懸掛橫幅、刷寫標語、出動宣傳車等形式進行宣傳,營造了濃厚的行動氛圍。但是,在現行階段,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于文化底層區,民眾受教育平均程度不到初中,無力也無法在保護區的民眾間建立優質志愿者組織。如果在自愿者協會建設初期由政府強力推介,但無其他手段,效果肯定不是十分理想。
六、對保護區區域范圍設定問題的思考
從現行的一些偷捕鳥類事件分析,不可否認有較大部分事件是發生在保護區外,其實質上是鳥類飛翔能力強,保護區狹小,尤其是遷徙性候鳥的飛翔能力巨大,更加容易受到傷害。因此,如何科學劃定保護區范圍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有人提出,在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外圍,劃出一個更大的準保護區。那么,一個區域到底多大?這個準保護區如何運行?準保護區內的農民如何補償?
七、結論
1 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成效是舉世矚目的,江西地方政府是做了大量工作的,保護區內的農民也是付出了巨大犧牲,而這些努力與犧牲是沒有得到相應專項補償的。如果缺少了這些犧牲,鄱陽湖的動植物,尤其是候鳥損失更大,更加遭殃。
2 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任務十分艱巨,江西地方政府的財力有限,如果國家再維持現狀,單憑江西省的力量已經難以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上臺階,保護候鳥,保護野生動植物,就可能成為一句空話。
3 國家應該提供相應的法源,我國是法制國家,制定國家級《濕地保護條理》或《濕地保護法》,用法律法規的形式,凝固法源,明確國家與地方各級政府的責任與分工,才能使地方法規的作用正常發揮。
4 國家應該綜合性加大對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支持力度。鄱陽湖是江西的,也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保護鄱陽湖要明確各方責任與義務:對于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正常運行,各方必須承擔各自的責任;對于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農民要有專項保護補償制度;對于打擊危害動植物,尤其是候鳥的危害行為,要有專職保護機制……。只有具有完善運行機制的全方位支持,才能達到完美的目的。
責任編輯:徐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