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65380;吉州區工業園區企業招工用工的特點
隨著落戶江西省吉州區企業的增多及其不斷發展壯大,吉州區對工人的需求量與日俱增#65377;據不完全統計,2007年全區企業缺工6500人左右,缺工企業主要集中于吉州區工業園,園區內39家企業,用工11000余人,缺6000人左右,占全區總缺工人數的90%以上#65377;園區企業招工用工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缺工量最大的均為勞動密集型企業#65377;如友利電缺1500人,新永勝缺1000人,燁城鞋業缺2000人#65377;二是工資待遇較高#65380;管理較為規范的企業招工形勢較好且工人流失較少,如中興#65380;摩比等#65377;三是普遍存在技工難尋#65380;普工要求過高的現象#65377;
新時期,吉州區共有3個鄉鎮為扶貧開發重點鄉鎮,通過2007年的調查摸底,3個鄉鎮共有勞動力總數為24655人,未轉移勞動力為3775人,其中未轉移且有轉移培訓意愿的為1491人,希望省內就業的達1255人#65377;全區有富余勞動力約40000人#65377;
一方面是園區企業“招工難”,另一方面是貧困地區有轉移培訓意愿的人數充裕,為何看似平衡的供需市場,卻不“平衡”?
二#65380;“不平衡”現象產生的原因
從2003年開始,農業部#65380;教育部等部委聯合頒發了《2003年—2010年全國農民工培訓規劃》,先后對農民工實施了“陽光工程”#65380;“雨露計劃”,加大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力度,政府埋單,農民學技這樣的大好事,卻熱不起來,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認識問題#65377;農村勞動力尤其是貧困地區的勞動力普遍存在小農意識,只看眼前,很少考慮長遠#65377;勞動力出來打工的目的是賺錢,讓他們放下手中的活去參加培訓,他們覺得不劃算#65377;二是有思想顧慮#65377;他們甚至擔心,政府鼓勵他們去參加培訓,是不是對勞動力的變相收費#65377;三是培訓內容和方法缺乏針對性#65377;有些培訓的內容不是勞動力所需要的,培訓的方法不考慮勞動力實際技能的層次性,內容千篇一律,因而也影響勞動力參加培訓的積極性;四是培訓工作沒有很好的與就業接軌#65377;農村勞動力是最講究實際效果的,他們花時間#65380;金錢去參加培訓,目的是為了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如果培訓與就業不能很好地結合,也將影響農村勞動力參加培訓的積極性#65377;五是就業觀念有問題#65377;一些本地的特別是較為年輕的勞動力不愿受家人束縛,企盼到外面闖世界,認為只有到沿海發達地區打工才算真正的打工,才更有機會謀發展#65380;賺大錢#65377;六是企業承諾和員工實際待遇有出入#65377;一些企業在對外宣傳時,就高不就低,對外所承諾的與實際提供的生活環境和工資待遇等差距較大,直接對想進園就業的勞動力造成不良的負面影響#65377;而且,有的企業有較強的季節性,難以保障員工較為穩定的就業和工資待遇,而就業人員謀求相對穩定的崗位及收入是其就業的首選#65377;因此,企業也就難以吸引勞動力特別是具有一定技能的熟練工在園內就業#65377;
三#65380;“雨露計劃”與本地工業園區對接
如何實現好重點村勞動力培訓轉移,使貧困農戶通過轉移脫貧致富,又能使園區企業在本地招得進#65380;留得住,最適合的平臺就是搭建“雨露計劃”與園區的對接#65377;對接的方法應該是抓兩頭(輸出基地#65380;接收基地)促中間(培訓基地),讓勞動力合理有序地轉移到本地工業園內上班,達到招得來#65380;學有用#65380;見成效的目的#65377;
1.發揮輸出基地的引導作用#65377;一是了解民情#65377;各鄉鎮#65380;村要結合本地實際,認真做好未轉移勞動力思想狀況的調查,了解未轉移勞動力的所思所想,增強引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65377;二是注意引導教育的方法#65377;注重發揮轉移人員的帶動效應,吸引更多的農村勞動力主動參加轉移培訓,通過宣傳農村勞動力參加培訓后成功就業的典型事例,提高引導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使農村勞動力充分認識到,參加培訓是農民脫貧致富的根本出路,從而正確看待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的關系#65377;如曲瀨鄉彭家坊女青年易娜2007年通過扶貧辦舉辦的足道培訓班,月工資達2000元以上,在她的影響下,2008年該村2名男青年主動報名參加“一村一名中高級技師”培訓#65377;三是注意把握引導教育的時機,尤其是要抓住春節農村勞動力返鄉,暑假初#65380;高畢業生回家之機,做好引導宣傳工作#65377;四是加大引導教育的覆蓋面,通過新聞媒體#65380;典型事跡報告會等多種形式,擴大輿論宣傳引導的影響力#65377;
2.注重接收基地(園區企業)的吸引力#65377;一是推行“企業+學?!钡呐嘤栃聶C制,農村勞動力只要愿意到園區企業上班,企業內部的培訓學校(培訓部)就主動跟進搞好技術培訓,建立起輸入基地#65380;培訓基地#65380;接收基地的有效對接,達到培訓后即上崗#65377;如吉州區工業園內的天利電聲有限責任公司,自己創辦一所天利電聲培訓學校,新招進的員工全部先進入學校培訓,培訓合格后安排上崗,實現了既轉移了勞動力又解決了企業招工難,達到了雙贏的目的#65377;二是提高企業自身形象#65377;本著“以人為本#65380;共同發展”的合作理念,一方面企業要立足我區勞動者收入的整體水平,建立一個合理的工資標準,適當提高員工待遇,從根本上解決職工流失問題;另一方面企業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不斷改善內部環境,加強企業文化建設,講求誠信,善待員工,不隨意增加勞動時間,加大勞動強度,使企業能招到職工,更能留住職工#65377;其次是企業要將職工參加社會保險作為根本之策,主動為職工繳納社保費,解除其后顧之憂,從而吸引勞動力#65380;留住人員#65377;
3.加強培訓基地的內部建設#65377;一是及時了解信息#65377;培訓基地不僅要知道園區企業用工情況,而且還要了解勞動力轉移的基本動向,在企業和勞動力轉移之間搭建平臺,變被動為主動#65377;二是合理設置培訓專業#65377;培訓基地要適應企業用工的不斷變化和產業升級的需要,以重點開展電車#65380;電子#65380;電工#65380;機械#65380;模具等具有較高技能的崗位培訓,達到高效#65380;高薪的目標#65377;三是提高培訓質量#65377;樹立嚴謹治學的態度#65380;為民服務的責任,抓好培訓管理工作者的自身素質教育,將一些教學水平高#65380;技術精湛的教師骨干充實到培訓的工作隊伍來,提高培訓的含金量#65377;
[作者簡介]李鋒,男,江西省吉州區扶貧辦副主任#65377;
[責任編輯:李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