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不僅是一個高度發達的工業國,而且也是一個農業強國#65377;德國農村地區占全國國土總面積的29%,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12%,農業增加值占全國GDP的9%#65377;德國的農業生產效率較高,主要農產品自給率超過90%,是歐盟國家中僅次于法國和意大利的第三大農產品生產國#65377;多年來,在歐盟的共同農業政策框架指導下,德國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一系列極具特色且富有成效的農村改革發展戰略#65377;
一#65380;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可持續發展一直是德國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65377;早在1984年,德國政府就根據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要求,提出了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65377;政府要求,在農業發展中,“要權衡經濟和環境利益,避免由于外源物質污染或經營措施不當而對農田內外群落造成不良后果;注意對天然生物品種資源特別是生態方面有價值群落的保護,保護風景名勝和自然景觀#65377;”目前,德國已成為世界上生態農場最多#65380;生態農業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65377;為了發展生態農業,德國把重點放在培訓農民有關專業知識和生產技能的掌握上,以點帶面,全面開花#65377;目前,在德國,不同規模和類型的生態農場和村鎮已發展到8000多個,許多大學和研究部門還設置了生態農業專業#65377;德國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生態農業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65377;
二#65380;土地的規模化經營戰略
鼓勵農地合并,促進土地規模化經營,提高土地集約利用,進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是德國農村發展中的一項重要的土地政策#65377;早在1955年,德國政府就制定了《農業法》,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和出租,鼓勵農地合并#65377;此后不久,政府又開始實施《土地整治法》,調整零星小塊土地,使之連片成方,全國農場的數量和規模在不斷擴大#65377;土地的規模化經營使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65377;
在法規引導的同時,德國政府還利用信貸#65380;補貼等經濟手段來調整土地結構#65377;上個世紀60年代,政府規定,凡出售土地的農民可獲得獎金或貸款,以幫助其轉向非農產業;凡土地出租超過12年的,每公頃租地可獲獎金500馬克#65377;這些措施促進了土地的自由流動,擴大了農場規模#65377;靈活的產權制度,加之政府信貸#65380;補貼等經濟手段的支持,有力地促進了德國零星地塊的調整和整合,農場規模得以迅速擴大#65377;而土地的規模化對于農業的規模化生產和機械化經營,以及對提高農地的集約化水平,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65377;
三#65380;經濟組織的合作化戰略
德國政府認為,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可以從根本上反映農民社會經濟利益,對政府政策制定具有強大和持久的影響力,農民的根本利益可以得到保障#65377;為此,多年來政府加大宣傳的力度,動員和組織農民踴躍參加各類農業合作社#65377;政府還規定,農民參加合作社可以在資金融通方面免除債息過高的風險,在農產品加工方面共同享受增值,在共同使用大型農業機械和設施方面可以互通有無,最重要的是可以通過農業產業內部分工,享受到完善的社會化服務,如良種供應#65380;病蟲害防治#65380;衛生防疫#65380;機械維修技術培訓#65380;信息咨詢等#65377;
德國在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中,始終堅持民主#65380;規范#65380;科學#65380;高效的管理,這也是維護社員權益#65380;確保合作經濟成果的關鍵#65377;近十年來,德國的大多數農業合作社為了擴大影響力,還紛紛走上聯合發展之路#65377;許多合作社都加入了地區性合作社聯盟#65380;專業性合作社聯盟和全國性合作社聯盟,這些聯盟在互通情報#65380;控制市場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65377;目前在德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已經呈現出層次化#65380;互補性的特點#65377;農場主投資開辦的合作企業是合作化的第一層次,地區聯盟或專業性聯盟開辦的企業屬于第二層次,而全國聯盟或跨國聯盟則是最高級層次#65377;這三個層次的結合與發展,體現了現代德國的農業經濟結構和技術管理水平,是德國農業合作事業全面發展的結果#65377;
四#65380;社會保障的體系化戰略
隨著德國農業生產的發展和農村生活條件的變化,德國政府專門制定了適合農村需要的社會保障制度,包括醫療和護理保險#65380;養老保險和事故保險等,整個德國已經形成了統一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65377;1989年德國政府出臺了提前退休制度,鼓勵中老年農民提前放棄農業,把農田交給年輕的農民#65377;從事農業的中老年人提前退休,可以得到賠償金#65377;1995年1月,政府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重點是為農民的妻子提供社會保障以及在原東德實行農民退休養老金制度,逐步統一城鄉社保制度,以達到城鄉并軌,從而使農民生活有了可靠的保障#65377;目前德國政府預算中,每年用于農村社會保障的資金已達到100多億馬克#65377;
五#65380;以人為本的城鎮化戰略
在德國,大多數人仍然居住在農村和小城鎮#65377;為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同步發展,德國政府多年來不遺余力地實施一項旨在縮小城鄉差距的村莊更新計劃,這項計劃重點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65377;村莊更新的提出,最早源于1954年的西德政府,其主要目的是保證農村地區農業和林業的穩定發展,為土地歸并整理創造條件,減少城鄉差距#65377;多年來德國將村莊更新作為農村改善生活條件的一個基本手段,尤其是在多年的發展中,德國的村莊更新計劃已經從最初的建設基礎設施等重點,逐漸向保持活力和特色的新農村建設方向發展#65377;近年來,在全球重視環境保護的背景下,德國更是將大力發展城鎮建設提到重要位置,并將其納入農業改革發展的6年規劃#65377;根據該規劃要求,要投入75億歐元,按照以人為本#65380;回歸自然的理念,進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整治河道,恢復自然,為居民提供教育#65380;衛生#65380;郵電#65380;交通#65380;能源等多方面的保障,達到與城市相當的水平,并將“農民”改名為“自然環境保護者”#65377;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等非農產業,村鎮改造盡量保持鄉村的原始風貌#65377;恢復鄉村集貿市場,建設綠色食品專賣店,產銷直接見面,既提高農民的收入,豐富農民的生活,又可以為休閑旅游者提供各種方便#65377;德國在進行新農村建設中,非常重視規劃工作#65377;其規劃的特點是自下而上,一般由地方社區進行引導,規劃的參與主體非常寬泛,包括村民#65380;企業#65380;協會#65380;管理部門等#65377;規劃的內容則包括規劃區的發展目標#65380;實現發展目標的途徑以及需要優先發展的項目等#65377;
在德國的農業和農村改革發展中,德國政府始終堅持不斷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以使德國的農業保持足夠的競爭力,農村發展保持較強的活力#65377;德國對農業一直實行反哺政策,農業的補貼形式多樣,包括環境保護補貼#65380;種植業補貼#65380;休耕補貼和畜牧業補貼等#65377;近年來,在歐洲經濟政治一體化背景下,為了實現歐盟提出的到2010年歐洲農業全面參與市場自由競爭的目標,在WTO和歐盟共同農業政策框架下,德國政府為保證農業和農村改革順利實施,為農業提供補貼的大政方針始終沒有改變,補貼的金額還在大大增加,而且補貼的方向逐漸由刺激產量增加轉向注重農產品質量安全#65380;區域發展#65380;環境保護和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等方面#65377;由于政策的導向,德國的農業正在加快轉型,正在逐步轉向農產品質量安全#65380;生態農業#65380;能源農業#65380;非農產業等方面,農業的生產效率#65380;農民的生活質量以及農村的社會勞動生產力都在不斷提高#65377;
[責任編輯:李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