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的一定要禮讓小的?
Q我家寶寶2 歲4 個月大了。表妹比她小4 個半月, 因為從小身體不好,全家人都寵著她,因此脾氣特別急,玩的時候經常沒有任何原因就狠狠地打我家寶寶的臉。我以前總告訴孩子,不能和妹妹打架, 因為她身體不好,可現在又擔心她以后被欺負的時候不會反抗,該怎么辦呢?
A 是孩子都需要呵護。兩個孩子無論是大幾個月還是小幾個月,其實都才剛剛2 歲多,都不具備保護自己的能力。保護自己的孩子不受傷害,絕對是監護人的責任。
大的讓小的,強的讓弱的,這在我們的家庭傳統中是廣為遵守的原則。因為前者畢竟比后者更具優勢。當弱勢的一方確因不知輕重而失手、失禮,“讓”的原則恐怕還是要堅持。但如果小的一方深知你家有“讓”的規則而故意欺負人,再讓就對大對小都不好了。
是孩子都需要教育,體弱不能構成不教育的原因。當兩個孩子在一起玩的時候,游戲規則最好相同。成人之間最好能先溝通一下,以免因為彼此不認同某些規則,傷了和氣,反而不利于孩子之間的順暢交流。
當成人之間取得一致后,兒童之間的事情就相對好解決了。有時候我們要和打人的一方聊一聊:“你打了姐姐,姐姐很傷心。你不喜歡和姐姐一起玩嗎?”“你想和姐姐一起玩,就不可以隨便打人。”“你看,姐姐怕你再打她,抱著玩具到那屋玩去了。”這時,成人的角色就是一把公平尺,如果孩子不能認同“不打人”的規則,暫時的分開是非常必要的。
有時,成人還可以當兒童游戲的組織者。大家一起來傳球,你傳給我,我傳給她,誰都不可或缺。這種具有一定合作性的游戲,2 歲多的孩子自己恐怕還組織不起來,但你來組織的話,他們是能夠很好地參與的。在這種簡單的合作游戲中,孩子很快就會明白,協作最重要,缺少了誰,游戲都很難繼續。
有時,成人還要當旁觀者。在孩子們理解了共同的游戲規則后,我們應該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孩子們自己。也許孩子們之間還會有小的沖突,只要不是傷害性的,我們都不必干預。畢竟,我們希望孩子在交往中發展出自己的交往能力。視而不見,孩子們就要靠自己來解決沖突,對兩個孩子都好。
有事不敢跟老師說
Q兒子不是那種內向、敏感的孩子。但是最近我發現他有些害怕老師,沒有吃早飯、尿了褲子之類的事都不敢跟老師說,我該怎么引導?
A 孩子出現這樣的反應,很可能和幼兒園里正在建立某些新規則,或者幼兒園換了老師,有些新的工作方式有關。少說話,有時是出于對自己的保護。看樣子,你的孩子開始變得敏感起來了,至少他很在乎老師的要求和老師對他的評價,或者很希望成為老師心目中的好孩子。
問題是,孩子認為老師心目中的好孩子是什么樣呢?不多事,還是其他什么?也許我們可以和孩子交流一下這個問題:今天老師表揚誰了?怎么說的?今天老師批評誰了?為什么呀?老師今天講什么故事啦……這種聊天至少可以幫你了解孩子心目中老師的要求到底是什么,孩子的判斷是否準確。
有時候,孩子會根據幼兒園發生的一些事情來得出自己的結論。這個結論有一定的根據,也可能具有片面性。所以,父母對孩子的話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了解了這些基本情況后,我們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入手來幫助孩子:
1. 和老師多溝通 有時,就是簡單地和老師聊上幾句,對你掌握幼兒園的活動情況,對讓老師了解孩子的個性,有針對地幫助孩子也非常重要。另外,如果老師做了努力,讓孩子獲得了什么進步,也要及時反饋給老師,這對老師的繼續努力絕對是積極強化。
2. 幫孩子尋找反例 前面提到,孩子的結論有可能具有片面性。這時我們告訴他,他的結論錯了,他根本不會接受。因為孩子只相信自己的感覺,“道理”對他好像很遙遠。我們可以繼續通過和孩子的對話,引導孩子去觀察,班上那些愛表達的孩子是怎樣獲益的:他們說什么了?怎么說的?然后老師是怎么做的?如果他們不說,會怎么樣?
3. 和孩子一起進行角色游戲 你和孩子,再加上幾個玩具娃娃,就可以玩起幼兒園的角色游戲了。要請你的孩子來當老師,讓他來組織活動,對你和娃娃提出要求,你也可以模仿不同性格的孩子,看看“老師”會怎么做;或者讓“老師”體驗一下,如果大家什么都不說,“老師”會有多難。
通過這些努力,我們要達到的目標是,幫孩子正確理解并掌握幼兒園的新規則,知道什么是新規則下可以說而且必須說的話,保護好孩子的身心健康。
太乖巧,會不會影響創造力?
Q我的寶寶嘉嘉已經2 歲多了, 從小就比同齡的小朋友調皮,精力非常旺盛,動作很快。今年3 月份開始上幼兒園,我發現在老師的管制下,他比以前安靜了很多。雖然他現在各種動作能力都發展得不錯,但是我不知道這種“乖巧”,會不會阻礙他的創造力或其他能力的發展?
A 我們永遠生活在矛盾中。
很多時候,父母怕孩子多動。總靜不下來,怎么學習呢?于是我們對父母說,別著急,孩子還小,動是這個階段他探索世界、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在動的過程中,他也會長很多本事。
在整個幼兒階段,運動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在運動中,各個感官的使用,發展著感官的敏銳度;奔跑攀爬,發展著他們的體能,實現對肢體更好的控制;擺弄物品,了解自己和環境的關系,了解物和物之間的因果互動:扔球→球碰倒了杯子→杯子里的水撒了→杯子會滾的→杯子掉到地上碎了。
通常,孩子的很多行為被視為“淘氣”,讓父母心煩,讓老師頭疼。但嘉嘉媽媽卻能夠看到“淘氣”給孩子帶來的成長契機。
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孩子的動與靜呢?
發展孩子感官敏銳度的運動,是必須保證的。聽、看、嘗、摸、爬、跑……活動中,不同的感覺信息得到相互印證,這是孩子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的基本保證。
發展孩子體能的運動, 也是必須保證的。跑跳和沖撞中, 孩子不僅在發展自己的體力,更學會了控制, 這是孩子能夠主動影響環境的基本保證。
發展孩子探索興趣的運動,更是必須小心呵護的。不聽不看、不跑不玩、不翻不刨……孩子的好奇心就會被打消。而正是好奇、探索,幫孩子積累著經驗,控制著很多的信息輸入和整合。
然而,人類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文明,是因為人能夠傳承先人的智慧,不必事事從頭探索。這個過程,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學習。學會學習,不僅僅是幼兒的任務,我們甚至把它視為人的一生的任務。不能傳承,也很難超越。傳承也是創新的必需營養。
具有傳承性質的學習,有時需要動,需要在做中學; 有時則需要安靜,因為它伴隨著大量信息有組織的輸入。安靜、專注、思考,都是保證這種學習能夠順利進行,并取得好的效果的重要品質。
嘉嘉的各種動作能力發展得不錯,能夠這么快就安靜下來,對他學一些新東西是有用的。要注意的是,在這個年齡,還是要動靜結合。在給孩子一定規則的前提下,鼓勵孩子積極探索,在探索中,應用他學到的知識。當這些知識和經驗能夠被靈活運用后,他所建構的屬于自己的知識結構,就更加穩固了。
@ 關于孩子的教育還有更多問題?給我們來信!請注明: 教育提問askedu@bphg.com.cn如果想閱讀更多相關題,歡迎登錄父母必讀育兒網(www.fumubidu.com.cn)專家在線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