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決定媽媽
都是準媽媽,想法、做法卻大相徑庭!有的準媽媽會每天 Google 相關的孕期資訊、購買N 多的孕期書籍,而有的準媽媽則對所有的信息充耳不聞;有的準媽媽從懷孕 3 個月就開始溫習無痛分娩知識,而有的準媽媽則是在最后一分鐘才知道產院在哪……
那么,這些有著迥異表現的準媽媽們一旦真的當了媽媽,會不會也很不同呢?很有可能!因為這與她們的性格類型有很大關系,而這種性格類型其實在準媽媽階段或者更早就已經顯現出來。
肥胖的4個敏感期
孩子在 18 歲以前,有幾個肥胖的敏感期。在這幾個時期,孩子最容易出現肥胖。
1.胎兒期:出生時為巨大兒或足月低體重兒,都有可能出現成年后的肥胖。
2.嬰兒期:在寶寶斷奶時、開始添加輔食的時期,往往容易出現過度喂養,導致嬰兒肥胖。
3.六七歲:這是脂肪重聚的年齡,是人一生中特別容易肥胖的年齡,也是一個重要的肥胖干預點。脂肪重聚的年齡越提前,孩子以后肥胖的可能性就越大。
4.青春期:孩子的第二性征開始發育,是性激素分泌最多的時候。這段時期如果孩子肥胖,成年后 2 ∕ 3 的人有肥胖的可能。
要清潔,不要無菌
清潔與無菌不同。清潔指的是單位環境內應該存有少量的病菌。少量病菌是人體免疫系統強有力的增強劑。少量病菌逐漸進入人體,促進免疫系統識別、進化、乃至成熟,不僅不會使人體發病,還會使人體逐漸鑄就成強大的免疫屏障;而無菌環境卻將人體與病菌完全隔離,人體不能產生抗體,一旦離開無菌環境,就很容易被病菌感染而生病。
嬰幼兒免疫系統還沒有發育成熟,更需要少量病菌的不斷刺激。如果家長使用消毒劑清理和消滅環境中的病菌,表面看是保護了孩子,實際上是延遲,甚至破壞了孩子免疫系統成熟的時間。一旦孩子接觸到了數量稍大些的病菌,就會生病。
別把孩子當成大玩具
有的書上說,給孩子創造一個非常安靜的環境也不好,孩子可能會失去抗干擾能力。其實,我們并不是強調要給孩子創造一個絕對安靜的環境,比如孩子在玩的時候父母甚至不敢出太大的聲音。我們所要做的是不要總去打擾孩子,給孩子一定探索的空間,讓他每天都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幾分鐘。這樣才能培養孩子的注意力、自主性和思維能力。在孩子需要你的時候,再與孩子交流和互動。
有時候,一個家庭里有多個看護者共同看護一個孩子,很容易把孩子當成一個大玩具,或者在不經意間擠占孩子的空間。成人之間盡量做到意見統一,或者有一個游戲的領導者等。最重要的是,給孩子留出安靜的時間。
“再利用”的感覺讓人心動
廢物利用的可取之處有兩點。一是可以讓人感受到它所蘊含的獨特風格。比如用回收的建筑木材制作的家具,能帶來耐人尋味的色調和韻味,這是新家具所無法比擬的;另一個優點是“再利用”的“精神”讓人感動。
阿根廷的一位內衣設計師設計了一款項鏈,就是把做內衣剩下的布頭縫成圓片再塞上棉花,連結成串。這位設計師同時號召,通過“再利用”給失業者和窮人以簡單的工作。這樣看來,他不單單是以設計靈感給邊角料賦予了新的生命,更重要的是他以原材料、勞動力及整個社會的“循環”為己任,這種精神令人感動。
愛,是培養分離和獨立能力的最好方式
一個人能夠放下筷子,是因為他吃飽了;一個人能夠離開家,是因為他得到了足夠的愛。
觀察剛剛會爬行的小孩子,你會發現,每當他們爬行一段距離后,一定會回頭來找媽媽。確定媽媽還在以后,他們會爬得更遠,然后再回頭尋找媽媽……如果他有一次回頭發現媽媽不見了,孩子也就不敢再去探索更遠的地方了。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又充滿了未知。任何一個敢于到外面闖蕩的人,肯定對自己有信心,也對其他人有信心,對自己能夠在外面的世界活得很好也有信心。他一定在成長的過程中得到了足夠的關心和愛護。
得到了媽媽足夠的愛,孩子會對自己充滿信心;得到了所在的成長環境中的足夠的愛,孩子會對整個世界充滿信心。
玩土有益
你知道一把土里有多少生命嗎?據研究,每 1 克土里就生活著 2 億多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各種微生物。也許正是由于這個原因,現在,土已不單單為農作物提供營養了,而且還廣泛應用于生活的許多方面。比如,現在有人做泥浴、按摩,用黃土過濾水來治療過敏癥,用土給衣服染色,甚至還有人恢復睡土炕。看來,父母們也需要改變對土的看法了,至少應該拋棄土就是臟東西這樣簡單的看法。其實只要利用得當,土甚至可以為你養育孩子幫上大忙。
當然,玩土以后,要先用濕毛巾把孩子身上、手上的沙土撣掉。給孩子換上干凈的衣服。用洗手液或香皂認真地洗手,用清水給孩子漱口。把用過的玩具擦洗干凈。
用好禁止與懲罰
通常只有到了 4 ~ 5 歲,孩子才能懂得懲罰的意思。2 歲的孩子,只懂得簡單的禁止。
偶爾讓孩子站墻角,也要讓他知道是因為自己違反了規則,這才有意義。對孩子說:“不行,我不希望你做這個。如果你再做,你就要去站墻角。”一個 2 歲的孩子做錯事,通常是因為父母還沒有來得及提前告訴他規矩。你的嚴肅懲罰他只會覺得很怪,以為是場游戲。
禁止和懲罰,都不可能完全杜絕他的錯誤行為。2 歲的孩子經常會通過和你對著干來挑戰你的底限。比起沖著他大聲說“不”,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告訴他可以做什么也許更實用一些。
在你認為有必要的地方堅持。如果你的規矩經常隨場合和情緒在做變化,孩子就不能明白規矩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