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胃腸道、呼吸道,我們對腎臟的關注較少,只有在它出問題了,才想到它的存在。這次,讓我們把關注的目光投向它吧——
要想知道怎么保護孩子的腎臟?什么情況下孩子的腎臟會受到傷害?怎么知道孩子的腎臟出問題了?還是先從腎臟的發育開始說起。
小腎臟的發育腳步
人類腎臟的發育開始于胚胎第3 周,它的結構發育要經歷相互聯系、重疊、交叉這三個階段,即前腎、中腎、后腎的發育形成階段。

前腎出現于胚胎第3 周,到了第5 周就通過細胞凋亡而退化、消失了,與此同時中腎開始發育,到了第12 周時會經歷與前腎同樣的過程——退化、消失。后腎也稱為永久腎,是出生后行使功能的腎臟。后腎在胚胎第5 周開始生長、發育,第10 周時出現泌尿功能,隨著胚胎的發育逐漸完善,尿量隨之逐漸增加,胎兒的尿液與羊水混合,構成羊水的來源之一。
在胚胎期,胎盤暫時“代管”著腎臟的工作,胎兒的腎臟不承擔排泄廢物、維持體內環境穩定的功能,此時即使腎臟有嚴重的結構和功能缺陷,胎兒仍可以正常生長發育。出生后,這一功能迅速轉移給腎臟,腎臟功能迅速成熟,以適應宮外生活及各種應激變化的需要。
腎單位是組成腎臟功能和結構的基本單位,由腎小球和腎小管組成。足月新生兒每個腎臟約有100萬個腎單位,腎單位的胚胎發育在34 ~ 36 周完成, 但其內部結構、功能的完善與成熟還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寶寶出生時,腎小球的平均直徑只有成人的1/3 ~ 1/2,腎小管平均長度相當于成人的1/10。這種結構上的差異約在寶寶出生后12 ~ 14 個月消失,因此腎臟的各種生理功能大約在寶寶1 歲至1 歲半后才達到成人水平。
喂養方法,與腎臟健康密切相關
因為腎臟承擔著排泄廢物、維持體內環境穩定的任務,所以,寶寶的飲食是否得當,會直接影響到腎臟的健康。
4 ~ 6 個月以下的寶寶要純奶類喂養,1 歲內的小寶寶主餐要以奶類為主。母乳對于嬰兒來說是最優質的、無可替代的食物。但是當母乳不足或由于各種原因不能進行母乳喂養時,要用代替母乳的奶類來喂養。市場上的奶類通常有配方奶粉和獸乳,而獸乳中最多見的就是鮮牛奶,但鮮牛奶并不適合于嬰兒,因為鮮牛奶中所含的礦物質比人乳多3 ~ 3.5 倍,使得腎臟功能發育不完善的嬰兒腎臟的溶質負荷增加,會對腎臟造成損害。此外,鮮牛奶缺乏免疫因子,營養素的比例不當,乳糖含量低,也不適合用于喂養寶寶。所以,無法進行母乳喂養或母乳不足時,應首選配方奶粉喂養。配方奶粉是以牛乳為基礎改造的奶制品,其營養素成分接近于人乳,比較適合于嬰兒的消化能力和腎功能。
在孩子的喂養中,營養素供給的均衡很重要,并不是有營養的東西吃得越多越好,也不是食物中添加的營養素越多、含量越高越好。大家都知道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組織、細胞和體液的主要成分,也是組成體內酶、激素、抗體、保證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質,是生命的基礎,奶粉中蛋白質的含量常常作為評價奶粉質量的標準之一。但是攝入過多的蛋白質,容易導致便秘及食欲不振,長期攝入蛋白質過多,與攝入高鹽飲食一樣,會使腎臟溶質負荷過多,導致腎臟受到損害。
怎么知道腎臟生病了?
孩子的腎臟病大多數是可以治愈的,但治療的時機很關鍵,因此,腎臟損害必須早期發現,盡早治療。如果孩子有以下幾種情況,那就是腎臟拉響了健康警報:
尿液顏色變了
正常的尿液呈淡黃色、清亮。如果看到孩子的尿液呈“洗肉水”色或血樣,甚至有血凝塊,就稱之為血尿。引起孩子血尿原因很多,最常見的原因是腎臟疾病。尿液混濁常提示為尿路感染;而醬油色的尿液則可能是存在嚴重的溶血。
尿液氣味變了
新鮮排出的尿液沒有特殊的氣味。如果發現孩子的尿液有特殊的氣味,如腐臭味,要警惕孩子有尿路感染的可能。
尿液中的泡沫增多了
排出的尿液出現不容易消失的泡沫,很有可能是尿中的蛋白質含量顯著增多。
排尿的次數增多了( 尿頻)
尿的次數與年齡、性別有關。成人白天的尿次大約在4 ~ 6 次,夜尿在0 ~ 2 次。1 歲的孩子每天排尿約20 次,到2 歲時減少到10 次,4歲以后孩子的膀胱排尿控制功能趨于成熟,排尿次數接近于成人。
如果孩子出現尿頻,還應該注意幾件事情:
第一,觀察尿量。孩子尿頻的同時每次尿量正常或大于正常,這種情況稱為多尿更準確,一般常見于慢性腎炎、慢性腎功能不全、內分泌或代謝性疾病。
第二,觀察尿頻是否與情緒、精神狀態有關。
第三,看孩子是否伴有尿急、尿痛、血尿等,如同時出現這些癥狀,說明尿路感染的可能性較大。
起夜的頻率增多了
和以前相比,孩子起夜的次數明顯增多,可能有慢性腎臟功能損害、內分泌系統等疾病。
水腫
腎臟功能下降,對水的排泄會減少,所以常常出現水腫。
保護腎臟,從日常生活做起
除了在飲食上避免對腎臟的傷害,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保護好寶寶的腎臟。
常規進行尿篩查
進行常規的尿液檢查,與檢查孩子的生長發育、營養狀況、心肺功能等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因為部分腎臟疾病起病很隱匿,孩子常常沒有顯著的臨床癥狀,不做尿液檢查根本發現不了。而通過常規的尿篩查,可以做到早期發現。因此,建議每年給孩子做1 ~ 2 次尿檢查。
及時治好感冒、扁桃體炎
冬春季是孩子感冒、扁桃體炎的高發季節。可別小看了這些再平常不過的小病,在患這些小病后的1 ~ 3 周內,有可能會引發腎炎。所以,家長要及時幫助孩子治療這些疾病,并在孩子患病期間注意查尿,以防殃及池魚。
別讓皮膚殃及腎臟
膿庖瘡、癤腫這種被人們稱之為小病的皮膚病,常會在2 ~ 4 周內導致腎炎,使人出現水腫、血尿、蛋白尿等癥狀;另外,過敏性紫癜會導致腎臟嚴重受損,所以,在孩子發病的半年內,一定要記得給孩子查尿。
謹慎用藥,防止藥物性腎損害
引起腎臟損害的藥物很多,抗生素、各類利尿劑、非類固醇抗炎藥物甚至某些中草藥,都有可能傷害到腎臟。所以,給寶寶用藥時,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醫生提示:
腎臟疾病的治療,關鍵是要早發現、早干預,因此,腎臟科醫生特別提醒家長:
◆及時就診,明確診斷。
◆堅持治療、監測。
◆調整孩子的飲食,做好日常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