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歐洲的工業革命為人類帶來了方便和舒適的生活,例如汽車和飛機帶來交通上的方便,電視機和收音機帶來繽紛的娛樂,空調和冰箱帶來更舒適的生活。然而,各種機器的運行都需要消耗能源。自從上世紀60年代,石油取代煤成為需求最大的天然資源后,各國對石油的需求可謂有增無減。
當國家走向城市化和工業化,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大量的汽車、復雜的城市建設以及燈光、空調的過度使用,都對能源帶來極大的需求。在高度城市化的美國,對石油及其他能源的需要最大。要是中國和另一個經濟急速增長的國家印度的城市化速度不停下來,那中國對能源的需求會否大大上升?
城市化令能源需求上升
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榮大聶(Daniel Rosen)和特雷弗豪(Trevor Houser)在其合著的《中國能源:茫然者的簡介》中指出,中國由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對能源需求并未真正反映出來。2007年,中國的人均耗油量為1.56噸,低于歐洲的3.46噸和日本的4.12噸,更遠遠低于美國的7.88噸。然而,中國城市人口的人均能源消耗量,卻是農村人口的3.5倍。他們估計,中國的經濟將繼續增長,城市化亦繼續以高速進行,因此難以相信中國的能源消耗量不會上升。
要是中國繼續城市化、人民的生活質量繼續上升的話,中國的能源能否繼續支撐大量的需求?會對世界的能源構成多大的威脅?香港浸會大學管理學系高級講師蘇關求認為,人民生活既已上升,是難以回到以往的:“你以往曾經享受過空調嗎?你會否停止?肯定不會。所以中國的城市生活是難以走回以往農村的那條路的。”
“而且,這不是孤立的問題。例如現在大多省份建有汽車廠,要是減少使用汽車的話,當然能減少對石油的需求,但對汽車的需求將會下跌,隨之而來的,就是汽車產業工人的就業問題、公路的使用和建設的問題。所以油價的問題并不只是油價本身。”
國際能源組織(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的數據顯示,“世界工廠”中國對石油的耗用量,由1973年占全球7.9%上升至2005年的14.2%,已是全球的第二位。當工業發展仍沒有停下來的跡象,而人民生活質量卻在上升時,在生活、出口和內需的帶動下,對石油和其他能源的需求更為欣切。
發展石油儲備的可行性
如何應付高企的石油需求?現時中國大部分的石油都從國外輸入,當國外的油價上升,自然影響國內的經濟。近年便有不少人提議,中國應像美國般發展石油儲備,從而通過石油儲備來控制油價。蘇關求認為,首先要理解美國發展石油儲備的歷史:“美國在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時,便開始計劃石油儲備,他們擁有這方面的經驗。有經驗是十分重要的,因為石油儲備不是單純的買賣這樣簡單,存量過多或存量太少都會有問題。中國要發展石油儲備,說著易、做著難。”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關焯照亦則認為,中國最急需面對的,反而是如何有效地利用能源。關教授表示:“一直以來,中國都有戰略石油儲備,但沒有經濟上的。其實我們還應該能從物流的層面來探討中國的能源問題。雖然中國擁有大量的煤,亦有大量的石油,但大部分煤礦都在西北,在西北開采的煤卻難以送到對能源需求最大的東南沿岸。中國國內的石油蘊含量豐富,但如何有效地開采、有效地運到高需求的地方,才是當前最急需解決的問題。”
發展可再生能源才是解決方法
事實上,現時中國對能源的需要主要由工業帶動。根據國際能源組織的數據,中國的能源使用的分布,是工業占71%,住房、商業和農業占19%,而運輸則只占10 %而已。由此可見,工業生產過程仍是對能源產生最大要求的一環。
至于亦處于經濟急速增長的印度,工業占全國能源使用的49%,運輸占21%,而住房、商業和農業則占30%,比中國相對平均。相對于美國在工業上占25%、運輸占33%,住房、商業和農業占43%的能源使用率,中國和印度這兩個加起來占全球一半人口的大國,由人民的生活消費直接帶動的能源需要,仍然處于低水平。
然而,以今天中國的發展來說,難以想像國內的經濟發展會在短期內停下來,以工業為主的經濟模式亦難以在短期內改變。但在另一方面,國內的城市化卻繼續進行,因城市化帶來的能源需求只會不斷上升,對能源的需求只會有增無減。
因此有不少人認為,要是中國人的生活水平追上美國人的生活水平的話,將會為全球的能源需求構成極大的困擾。關焯照教授卻認為:“理論上,能源的供應跟不上人口發展的情況,將不會在短期出現。重要的是能源的價格能反映市場需要的上升。”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在1990年,中國每百戶城市人口,便有42臺電冰箱、59臺彩色電視機和0.34部空調;但在2005年,每一百戶城市人口則有97臺電冰箱、135臺彩色電視機和81部空調,可見這些方便生活的電機以幾何級的倍數上升。雖然相比于工廠對能源的需求,城市生活的需求只屬少數,亦造就了近年中國能源的需求。然而,要求城市的居民降低生活質量,卻似乎不太實際。
蘇關求認為,控制能源需求的最佳辦法,是促使能源的需求能實質反映在價格上。他表示:“現時中國的石油都有政府補貼的,價格并不能反應供應和需要。首先對石油公司來說,他們因為利潤下降而減少供應,造成供應鏈其他鏈條的社會成本上升。另一方面,政府其實不知道石油需求的真正來源。至于民間,由于沒有signal(訊號),他們并無法感受到石油的供應出現了問題。如果取消石油補貼,中國的石油成本將會上升,市民將會真正感受到石油不足的問題。但這要補充一句,通脹是全國人人都會感受到的,所以這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
關焯照對此則較為樂觀,他認為,中國應該開發其他的能源:“短期內可以使用替代能源,例如風力發電,但壞處是成本較高。長期的話,則可以考慮發展可再生能源,或發展生物科技。例如可以效法巴西將蔗糖混入汽油的經驗,發展可再生能源。當然我們也要估計國內的情況,例如玉米是豬的飼料,以玉米制油便會提高玉米的價格,而豬肉的價格亦會隨之上升,引起通脹問題,法國便禁止以玉米發電。所以政府在處理能源問題的時,還要考慮民生問題。”
如何解決能源不足的問題?是全球各地正謀求解決的急切問題。處于城市化和工業化皆高速發展、生活質量急速上升中的中國,對能源需求只會有增無減。或者,我們今天應該也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保持環保、減少浪費,減少對能源的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