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弗羅里達在其《創意階層的崛起》一書中指出:創意在當代經濟中的異軍突起表明了一個職業階層的崛起。中國創意產業聯盟副秘書長傅晶則說,中國“誕生了一個新的階級,叫創意階級”。在大多數發達國家,包括科技、藝術設計、文化娛樂等創意行業的勞動力比例已經從1 980年的12%上升到今天的30%到40%,在中國,傳媒人、策劃人、出版人、設計人、廣告人、經紀人等創意人群正進行自身的角色轉型,與新一輪商業潮流、文化體制、經濟的轉型并肩而行。兄弟影業董事長王中軍說: “我能24小時和人談創意”,事實上,創意階級的蘇醒,正為中國帶來更多為創意鞠躬盡瘁、生存在“第25個小時”的創意工作人群。
早在1990年,美國成為最早對創意機構有所定義的國家,利用“版權產業”的概念來計算這一特定產業對美國整體經濟的貢獻。1993年,澳洲出臺創意文化政策《創造性的國家》。1997年,英國設立創意產業專責小組,將1 3個產業確認為創意產業:廣告、建筑、藝術和文物交易、工藝品、工業設計、時裝設計、電影互動休閑軟件、音樂、表演藝術、出版、軟件、電視、廣播等。1 997年,芬蘭組織“文化產業委員會”,打造最具競爭力經濟體。1998年,韓國成立了專門為創意產業服務的文化產業局,隨后制定了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近年,新加坡與香港也在爭奪“亞洲創意中心”的角色。
但中國的創意事業并非一帆風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自由顧問波尼·阿斯科魯德曾說過“中國創造”面臨的癥結: “有的時候,政府并沒有意識到創意產業作為整體的存在,因此不能夠正確作出政策和投資的決定,就無法切實地得到落實。”顯而易見的是,中國的創意產業起碼面臨十面埋伏:經濟結構限制創意產業發展、整體職業結構存在缺陷、企業缺自主品牌意識、城市發展規劃思維定勢、知識產權缺有效保護、傳統教育無法提供創意土壤、缺乏創意產品消費需求、創意人才流失、技術工人素質低下、發達國家制造技術壁壘。
在中國,超過3.6億的手機用戶、5000萬的網絡游戲玩家、每年約600萬小時的電視節目缺口仍有著未發掘的創意土壤。創意人才小小曾用火柴棍叫板過耐克,創意企業海爾要用中國創造“改變美國人的觀念,實現賺10億美元的目標”,準創意之都京滬在良性競爭中搶奪“我的地盤”一一即使舊體制十面埋伏,外國資本虎視眈眈,但樂觀的中國人民相信,“創意”的魔力和它為世界帶來的戲劇性變化將讓中國最終變為讓工人快樂地制造幸福的創意國度。正如詹姆斯·韋伯·揚說過:“創意有著某種神秘特質,就像傳奇小說般在南海中會突然出現許多島嶼。”
《財富》雜志中文版認為歡樂傳媒、滾石移動、富年科技、隨身行軟件公司、展訊通信、大族激光、外灘三號、聯夢娛樂、分眾傳媒與聚眾目標傳媒夠得上列入第一份“中國酷公司”的名單。名單之外,橫店影視域混搭了影視和旅游、騰訊QQ混搭了聊天和虛擬物品銷售、SOHO現代域混搭了生活方式和地產概念、“M-ZONE”混搭了手機用戶和文化群落,少林寺混搭了信仰和公關公司……酷公司天馬行空,爭奪眼球也爭奪各自商業領域的“話事權”。
方正、TCL、科隆、京東方等11家企業在中國企業創新年會上曾聯合作出“中國企業自主創新宣言”:“中國企業正在占據一個交匯點。中國市場規則的巨大改變,全球經濟整合的快速發展,導致中國企業的生存環境發生根本性變化。在新挑戰與新規則前,企業惟有通過創新,為客戶創造新價值,才能創造屬于自己的新機會。”在創意產業的土地上,世界已在收成,中國剛剛播種。目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國家任務已在各地布置,教育界和企業界在創意人才的培養和需求上達成共識,上海成立的創意產業中心把創意產業劃分為研發設計、建筑設計、時尚消費、藝術傳媒、執行策劃5類,嘗試培育創意產品的產業平臺和消費市場。但這些遠遠不夠。中國各級政府還有必要成立專門的創意部,創意產業還有必要擴大版圖,中國企業還需要更·陜地打響競爭IPR(知識產權專利)的戰爭,“創意立國”應該推廣為全民共識,因為惟有創意經濟能把“自主創新能力”變現,把“中國制造”改寫成“中國創造”,營造中國的核心競爭力,使中國和“中國制造”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