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油紙傘源于漢,興于清,其歷史可追溯至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07~960年),王審知率兵南下入閩建立閩國,來自中原和江浙一帶的人把造傘工藝帶到福州。清朝進入了繁榮期,根據(jù)記載,清末民初時全市雨傘店號最多時達300多家,福州洋中亭一帶每隔幾米便有一家傘店,當時紙傘牌號多達上百種,年銷量達兩百萬把。1956年成立的福州傘廠,在上世紀80年代,職工曾多達1800多人,月產紙傘10萬把。隨后,在尼龍折疊傘的沖擊下,紙傘逐漸退出了人們的生活,福州傘廠于1997年倒閉。福州紙傘業(yè)也因此式微,現(xiàn)時只有福州西門的一個作坊繼續(xù)生產紙傘。
福州東順工藝品廠,是福州目前惟一堅持生產的紙傘作坊。陳東生廠長是這個紙傘作坊的最后守護者。據(jù)介紹,該廠前身是福州傘廠,傘廠解散時陳廠長聯(lián)合其他兩位老同事成立了這個作坊,繼續(xù)制作紙傘。現(xiàn)在,作坊生產的傘仍然全部采用純手工制作,主要分為和傘系列、絲綢傘系列和工藝小紙傘系列。他們制作的紙傘全部銷往日本,因為福州紙傘曾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銀獎、1933年榮獲美國芝加哥百年進步博覽會優(yōu)秀獎,在國際上口碑良好,尤令日本人喜愛。紙傘現(xiàn)以紅、紫、白三種顏色為主,也是因為在日本,姑娘出嫁時要撐紅傘,老人喜好象征長壽的紫色傘,送葬時則要用白色傘。
福州油紙傘用料必選當?shù)鼗蚋浇貐^(qū)出產的優(yōu)質材料,傘骨必用閩北5年以上,彈力強、韌性大的的青山老竹。按照傳統(tǒng)的福州制傘工藝,一把傘必須經83道工序才算完成,分有制傘骨、制傘、傘頭、傘柄、繪花等5部工藝,其中“制傘”雖屬主流,但也只是完成“傘胚”、“上油”、“裝配”等工序,須由別處買進傘骨、傘柄、傘頭等。近年,東順工藝品廠以市場為導向,根據(jù)客戶需求,兼顧生產度假時用的沙灘情侶傘,跳舞時用的舞傘,茶道表演時用的傘等百余種紙傘,品種大大增加,人物、山水、花鳥等傘面花色繁多、美輪美奐,而且工藝進一步提高。工藝品逐漸成為福州油紙傘發(fā)展的主要方向。
相關鏈接
油紙傘的行業(yè)現(xiàn)狀
從80年代月產10萬把到90年代的破產倒閉,短短十幾年的時間,新產品的問世替代了傳統(tǒng)的福州紙傘,使其走向沒落。由此可見,市場競爭的激烈和淘汰的殘酷。慶幸的是,這種傳統(tǒng)民間工藝并未因此而徹底地銷聲匿跡。福州東順工藝品廠,作為全市唯一在產的紙傘作坊,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在面對市場及時地調整應對方面已經略有成效,但就目前來看細分市場、明確需求、創(chuàng)新改進、傳承手藝仍是其實現(xiàn)永續(xù)經營所要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