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張國天董事長介紹,天天筷廠創辦于1969年,創辦初期主要以國內銷售為主,1992年該廠開始嘗試少量的出口外銷,經過兩年的經驗積累于1994年正式申請出口,擴大國外銷售市場。1994~1997年,天天筷廠年營業額達到600~700萬元,1 997~2000年期間,年營業額攀升至2000萬元。現在天天筷廠的年營業額大概有4000N5000萬元,主要出口日本、韓國、臺灣以及其他國家華人地區,出口額約占營業額的80%。
自主創新重塑文化
在福州諸多傳統行業蕭條的情況下,天天筷廠仍能經營得如此有聲有色,問其緣由,張董的答案是——自主創新。張董告訴我們,經過這么多年的研究探索,天天筷廠已經形成了工藝筷、文化筷、傳統筷、中華筷、精品筷、納米筷、便攜筷這7大筷子系列。 “對于傳統筷、中華筷、文化筷這類舊式的筷子,我們側重文化內涵的挖掘,開發出新的花色、圖案,譬如戲劇臉譜系列、兵馬俑系列以及現在的奧運系列等;對于精品筷、工藝筷,我們將過去的工藝和現在的工藝相融合,新材料和舊材料相結合,綜合使用紅木、檀木、銀、壽山石等多種不同元素,合理搭配組合從而制作出新品;除此之外,我們還根據市場的需求,創新設計出納米筷、便攜筷這兩種新產品。”
張國天董事長表示,天天筷廠采用高科技生產的納米筷,是目前世界上最衛生的筷子,它運用了21世紀先進的納米新材料——納米銀抗菌油性涂料添加劑,將其與傳統筷子加工工藝結合,制成有特殊的抗氧化性能和抗菌性能的抗菌制品。經過FDA檢測認證的納米銀能讓人們真正實現遠離有害細菌。因而,納米筷具有持久的抗菌、除臭、防霉變等功能,對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黃曲霉菌等具有很好的殺菌效果,抗菌率可達99%以上。另外,天天筷子廠推出的便攜筷短小精致,可隨身攜帶,重復使用,既方便又衛生,從環保方面來看它有效地節省了原材料資源,逐漸將取代一次性筷子。目前,便攜筷因其特有的優勢,市場需求大增,尤其受學生、白領的青睞,將來也將成為衛生部門和環保部門推廣的重點。
人才是工藝創新與延續的基礎
目前,天天筷廠對筷子的款式一季度更新一次,每次更新達到30種以上備選圖案。如此高效的更新主要是依賴兩個方面:一是該廠自己對行業的觀察,如北方人喜歡傳統筷,好大紅、中華紅、黑色等暗色系,南方人喜歡文化筷,偏愛比較跳躍的淺色系:另一個是市場上客戶的反饋,天天筷廠每個季度將備選圖樣寄給各個客戶,客戶經過確認后又提出自己的想法,于是圖樣發回再進行更改完善,直至客戶滿意后才投入生產。據悉,天天筷子的研發設計通過內外結合開展,該廠不僅擁有自己的設計師,還通過和高校合作實現設計、工藝上的創新,譬如由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資深教師提供新的圖案設計,和福建師范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共同研究新的環保漆料等。
雖然天天筷廠的業績蒸蒸日上,但張國天董事長表示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種種問題。撇去人民幣升值、進口原料價格上漲等宏觀問題不談,就行業內也有許多困擾。由于漆料具有凝固性,稠密度會隨時間的長短不斷變化,筷子的制造無法完全機械化生產,上漆等工藝不得不依靠手工,因而筷子制造屬于半機械化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對天天筷廠而言,培養一個工人需要很長時間,但是時常會遭遇競爭對手的挖角,即便是將利潤的60%讓利給員工也不能很好的留住員工。人員的流動性大,且不斷有員工轉業從事其他行業的工作,這對于筷子制造的發展是一心腹大患。
除了人員問題外,廠房用地也是張董擔憂的一個問題,因為種種的原因,天天筷廠目前沒有一個上規模的廠房,這是多年來制約天天筷廠難以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另外,前段時間的“餃子事件”也對該廠的出口造成一定的影響,現在嚴格繁瑣的報關報檢手續拖延了出口的進度,出口量大幅縮水,致使部分海外客戶取消訂單,甚至有的客戶要求賠償不能按時到貨的損失。
相關鏈接
筷子制造的行業現狀
筷子制造屬于傳統行業,平均利潤僅為8%。在原本利潤率就比較低的情況下,眾多的競爭者還競相壓價,破壞了整個價格體系,因而諸多筷子制造廠商相繼破產倒閉。制筷藝人的流失、出口環境的惡化等問題都不利于該行業的發展,但從需求層面上看,作為日用品的筷子仍有較為廣闊的市場,在優勝劣汰的激烈競爭環境之下,要想保持市場占有率,就要根據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從圖案、色彩、款式、用料等多方面創新,生產出適銷對路的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