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世界經濟競爭力的主要指標叫做全球創意力指數,即ccI。它根據經濟增長中的科技、人才耐受力來測算一個國家的創意性競爭能力。
——美理查德·弗羅里達
4月底,創意大師賴聲川攜經典之作《暗戀桃花源》震撼登陸福州。作為臺灣的一張頂級文藝名片,他和表演工坊出品的舞臺劇已成為文藝圈的盛典。而這位曾在美國斯坦福大學開設“創意”講座的賴聲川所發明的“創意金字塔”,提出一套生活哲學解構創意也早已在創意界獨領風騷。
有關專家學者預測,世界即將從“資訊時代”轉向所謂“概念時代”,創意也將成為新時代中最重要的工具。最大膽的預測還認為,MFA(藝術碩士,全稱“Master of Fine Arts”)將擊敗MBA,成為工商社會最受歡迎的學位。賴聲川更以多年的實踐和修煉告訴人們,創意是一種有跡可循的心靈過程,經過一系列有效的訓練,很多人都可能進入源源不斷的創意狀態。而創意的本質,就是捕捉滿意和快樂,并進行感性生產。這也就是創意產業的源頭。凱夫斯在《創意產業經濟學》指出,創意產業人員關注的“往往并非利益最大化問題”,答案還是在價值與效用的區分上。當創新在內容上體現出更多人本化價值特點時,創新方式相應就會更多地轉向“藝術化創造”。與“工業化制造”相比,“藝術化創造” (也就是創意經濟的生產活動)不像機器運動,而像生物運動,比如它體現出更多的自發性的特點。創意是自然而然的,要求自然放松、水到渠成。以最大化理性為理念的管理,對創意是不適用的,它要求更人性化的管理。
人類文明的進步總伴隨著偉大創意的誕生,例如中國四大發明、蒸汽機、電燈、飛機、電腦……在今天, “創意”終于發展為獨立的經濟形態,它包括廣告、建筑、美術和古董交易、手工藝、設計、時尚、電影、互動休閑軟件、音樂、表演藝術、出版、軟件,以及電視、廣播等諸多部門。創意產業不僅成為眾多國家經濟的新增長點,而且成為其他產業的“推力器”,帶動了整體經濟的發展。1998年,《英國創意產業路徑文件》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創意產業”的概念,其定義為:“源自個人創意、技巧及才華,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行業。”
但更進一步說,品牌要取得商業創意的成功,往往也需要借力于創意產業,搭上“創意經濟”這輛順風車。這里所講的“創意”,是指貫穿品牌建設與傳播過程的創新性思想與行為,體現出人們產生某種新穎獨特、有價值的成果的能力(創造力)。在全球范圍內,創意經濟是每天創造220億美元,并以每年5%的速度遞增的巨大產業領域。而在中國,游戲產業是最成功的創意產業之一。“創意經濟之父”霍金斯說,“中國游戲產業的成功,正在于政府的扶持。政府有意或者無意地給予了年輕人自由發揮創造力的空間。”種種事態更表明,資本的時代正在過去,創意的時代已經到來。在中國內地普遍強調自主創新的今天,一些經濟發達地區起步發展創意產業,角逐內地“創意之都”,不少城市紛紛興建創意產業園區,加強招商引資,發展創意產業方興未艾。
在福建,創意產業、創意經濟的概念正在勾勒福建創意產業發展的藍圖。福建相關部門提出,通過5到10年的努力,以福州、廈門、泉州等沿海中心城市將為創意產業發展的重點區域,逐步完善創意研發設計、產品生產、推廣銷售等創意產業鏈,形成若干個整體優勢明顯、區域特色鮮明、產業集聚突出、充滿生機活力的海峽西岸經濟區創意產業集群。與此相適應,福建確定以涵蓋所有產業高端環節的“創意設計”為龍頭,重點發展制造業設計創意、數字服務創意、文化傳媒創意、建筑設計創意、咨詢策劃創意和休閑消費創意六大領域。
我們正處在一個歷史的偉大轉折點上,而創意貫穿于經濟大戰的始終。只有擁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富有創造力的人才和規模龐大的受眾,并使這些要素發揮作用,福建的創意經濟才會真正地納入到整個經濟體系中。這更是一場深刻的變革,因為創意經濟的未來展現的是一個更加令人向往的遠景,它會把更多的人從工作和生活的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只有足夠的空間和資源,全社會的財富和經濟狀況都會得到極大改善,同時,每個人的獨特能力也會得到充分發展。
今日的福建,也由創意產業的平臺上誕生了一批創意階層,并正在迅速崛起。創意工作者的工作涉及制造新理念、新科技、新內容,包括了所有從事工程、科學、建筑、設計、教育、音樂、文學藝術以及娛樂等行業的工作者。這些人具有創新精神,注重工作獨創性、個人意愿的表達以及對不斷創新的渴求。與文化藝術、科技、經濟各方面的事物,都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也正是這些勤奮自勉的創意階層使得福建正由“福建制造”過渡到“福建創造”。而福建人拿什么去競爭明天?從“福建制造”到“福建創造”注定不會一馬平川,因為未來會更具戲劇性和創意性,且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