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等媒體報道,美金融危機對全球各國都造成巨大影響,中國也不例外。保持多年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面臨闖關時刻。據分析,經濟模式具有優勢以及政府沉著應對,使得中國所受的沖擊較小,經濟根基未被撼動。
中國經濟模式引起關注
據中國香港地區《遠東經濟評論》報道,華爾街代表美國的后工業時代經濟模式,它也被稱為“產業空心化”模式。其特點是創造大量工作機會的同時,將創造財富的制造業轉移至低成本國家,留下產業鏈中的服務業,并大力擴充跨國集團和金融控股公司的實力,以此支撐國內經濟。曾幾何時,這種模式看上去十分強大,但本次危機暴露出它的弱點:遭遇金融動蕩,經濟泡沫就被猛烈地擠掉。這說明過分依賴脫離實業的現代服務業,無法保證經濟體的長期繁榮。
與美國的經濟模式相比,有“世界工廠”之稱、正處于工業化中期的中國,憑借比發達國家扎實的產業結構、比落后國家成熟的產業體系,以及綜合經濟實力和快速擴容的龐大內需市場,在全球經濟中受沖擊較小,經濟根基未被撼動。
這次危機過后,金球經濟將進入一段低迷期。不少專家認為,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將重新考慮發展戰略,尋找新的發展方向。其主要工作是研究中國的經濟模式,從中吸取經驗,推動經濟結構重組,增加產業結構中的實業成分。
金融領域未受大震蕩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中國的金融投資領域必然受到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但這種影響非常有限。據悉,持有雷曼債券的中資銀行有7家。由于中國的銀行國際交易額不大,因此牽扯到的資金總額不超過100億美元。國際金融專家比較樂觀的評論是: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銀行的沖擊非常有限,中國金融業面臨的直接風險在可控范圍之內。這是因為中國的金融市場并未完全開放,加上不能自由兌換的貨幣體系,這場風暴對中國的金融市場并未造成太大震蕩。
另外,中國在金融監管方面從未有絲毫放松。面對華爾街的這場危機,中國金融界懂得審時度勢,趨利避害。例如控制金融市場開放的節奏,采取漸進式的開放模式,不允許金融全面自由化。對已經或試圖進入中國的金融業務,相關部門加強監管,設立必要的準入制度,加以區別和限制,以保護市場,增強抵御金融風險的能力。
政府應對措施有效
據日本《經濟新聞》等媒體報道,在應對危機的過程中,中國政府采取了較為有效的措施。
首先是下調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和中小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增強經濟活力。雖然從短期來看,這一政策對經濟的影響比較有限,但它無疑是貨幣政策變化的強烈信號。
去年年底,中國的貨幣政策由“穩中適度從緊”轉向“從緊”,以防止經濟增長過熱和通貨膨脹。如今金融風險突然襲來,中國政府果斷下調“兩率”,意味著貨幣政策的重大轉變。美國經濟學家對此評價稱,中國央行放松貨幣政策,是對美國金融危機風險的提前反應,這一舉措非常及時。
隨后,中國政府又在股市受到沖擊時果斷出手。如果說調整印花稅的主要作用在于提振市場信心,那么匯金公司增持銀行股等舉措則表明,中國政府有保障金融安全的信念和決心。
最后就是大力拉動內需。種種跡象表明,世界經濟增長放緩的趨勢很難避免。作為“世界經濟引擎”的美國爆發危機,其國內市場需求緊縮造成的負面影響直接傳遞給中國。作為產品消費大國,美國市場需要大量中國商品。一旦這一市場出問題,將導致訂單大量減少,從而直接影響中國出口企業的業績,影響員工的收入,甚至造成大面積失業。
于是,在世界經濟形勢難以掌控的前提下,中國政府致力于拉動內需,保持經濟增長的勢頭。雷曼兄弟公司“坍塌”的消息傳出不久,就有中國經濟學家獻策:只要國內市場需求有較大擴展,中國龐大的制造能力就可轉向國內。中國經濟不但可以持續高速增長,還可能幫助全球經濟度過“寒冬”。
事實上,中國政府在拉動內需上一直不遺余力,重點舉措是由國家提供更多公共服務,例如醫保、教育、養老保障等。中國各年齡階段的儲蓄率都有所上升,老齡人口的儲蓄增加尤其明顯。政府提供足夠好的福利保障,公眾可減少“預防性”儲蓄,增加消費支出并推動經濟增長。另外,中國一方面使現有財政收入更多地向公共財政傾斜,另一方面醞釀調整稅收政策,減輕企業負擔,增強其抵御風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