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op List ofChinese Galleries
For any market, periodicity is an inevitable destiny. In this special article,we interviewed some insiders who have been long fighting at the front line ofgallery work. Those interviewees’ galleries cover many types of galleries inthe industry. Through their insights and strategies, we hope to get a pictureof their opinions towards the current talk of “gallery crisis” and what they willdo to utilize their galleries’ advantages to resist the confronting difficultie
本專題策劃/嚴冰 王東 采訪/嚴冰 王東 孫國勝 戰嘉琦 撰文/本刊編輯部
本專題得到以下人士鼎立支持,白飛德(北京常青畫廊)、布朗·華萊士(北京紅門畫廊)、陳玹鎂(北京都亞特畫廊)、程昕東(北京程昕東國際當代藝術空間)、陳綾蕙(陳綾蕙當代空間)、簡黎明(北京一月當代畫廊)、冷林(北京公社)、林松(北京世紀翰墨畫廊)、勞倫斯·何浦林(上海香格納畫廊)、林天民耿桂英(大未來畫廊)、盧杰(北京長征空間)、茅為清(前波畫廊)、馬芝安(北京藝門畫廊)、孫寧(北京站臺中國)、田原(北京空白空間)、瓦林·布爾斯(北京Boers-Li Gallery)、王新友(北京偏鋒新藝術空間)、尹在甲(北京阿拉里奧畫廊)、張明放(亦安畫廊)、趙建平(上海藝博畫廊),本刊特此致謝!
對于任何市場來說,周期性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宿命。中國藝術市場自然也脫離不了這個過程。在我們為畫廊行業的數量擴大化、質量專業化和品質國際化而歡呼的同時,不少業內人士也感覺到整體經濟狀況和過度發展所帶來的危機:首先,洶涌而來的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經濟動蕩,而藝術市場作為經濟體系中的一部分必然會受到沖擊;其次,原本白手起家,又遇拔苗助長,中國畫廊業猶如一個成長過快而骨質疏松的孩子,各種不完善不規范的操作造成的后果開始浮出水面;再次,藝術市場全球化,更多海外頂級畫廊給中國帶來新規則和商機同時也必然會引起競爭和資源爭奪……當然還有一些長期潛伏的問題也終將暴露出來:以投資為目的的短線收藏增多、藝術家代理制度的不完善、一線藝術家是否需要轉型、年輕藝術家創作和市場表現下滑,畫廊聚居區地價與房租的上漲、畫廊經營成本的增加……這些成為現今畫廊業必須面對的問題。
本期專題,我們對一些長期戰斗在畫廊工作第一線的業內人士進行專訪。這些被調查人士所經營的畫廊涵蓋了行業中不同類型,有從90年代初就進入行業內的資深畫廊,也有剛剛展露頭角的新生力量;有以學術項目和策展為重的混合型空間,也有注重銷售推廣為主的純商業畫廊;有代理老牌知名藝術家為主的老字號畫廊,也有以發掘年輕藝術家為己任的新品牌空間;有向國際市場伸展觸角的經紀人買辦型機構,也有立足本土發展國內市場的民族企業……通過他們的見解和策略,我們希望了解他們是如何看待當下的畫廊危機說法,又是如何充分調動畫廊的自身優勢,來抗擊所面臨的困境,借此給更多在業內鏖戰堅守陣地的同行和信心十足即將沖入市場的新手以寶貴的經驗和建議。藝術市場本身就是依靠信心共建而生存的體系,只要具備充分的自信、全面的知識、足夠的危機意識和合理系統的戰斗方式,甚至危機并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