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金淞1969年出生于湖北當陽。1989年入湖北美術學院雕塑系學習,1994年到湖北省美術院從事雕塑專業創作。2006年史金淞成為上海雙年展首批推薦藝術家里唯一的大陸藝術家。史金淞的作品從日常家庭生活的角度出發,善于表現“日常的設計性及其背后的權力性、權力的暴力性、暴力的公共性”。他是當代雕塑界中最善于思考,最富有設計理念的藝術家之一。
二十世紀以來,以杜尚為首的藝術家以日常用品在現成品藝術中的使用已逐漸重要,并被不斷地呈現于展覽空間。他最大程度上顛覆了人對架上藝術等主流藝術的理解。隨后的達達藝術家和超現實藝術家們將現成品加以改變以符合自己的藝術語言。在中國當代藝術家中,史金淞就是一位物品迷戀的藝術家中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多使用光滑、清澈、鋒利、高貴、泛著寒冷銀光的不銹鋼切割組合工藝,裝飾上極具巴洛克風格。而鏡面不銹鋼金屬表面具有的光纖,把光吸收,又散射出來,使作品又具有一種零程度的性質。它又是凍結的象征,將嬰兒的物品、圣誕樹,鎧甲、商標、機車通過精準的不銹鋼切割和組夠和具備了冷兵器時代的特征,而材質的質感都進入一種冰冷的氛圍。而同時,又具有一種現代性科技虛幻的邏輯,暗示著一種觸覺上傷害的潛能。史金淞既是雕塑家,又是分析家,寓言家,他作品的主題也許普通,但在造型和工藝上有巴洛克式的華麗,而他作品的魅力在于能用看似普通的東西直指你的心靈。
史金淞的藝術
中國的當代藝術在85新潮和轟轟烈烈的政治運動以后迅速發展,藝術家們對于藝術的創作不再局限于單一的題材而更多的是跟隨自己的靈感創作。史金淞的思考也正是從那時開始的。90年代末,史金淞女兒的誕生,徹底改變了他的生活,也在他的創作中注入了新的生命。他開始創作一些作品,“將自己的想法具體化和三維化?!睆?001年起,史金淞開始對身邊的嬰兒用品、摩托機車等眾多日常用品等進行系統性的、解剖性的研究,并于2003年創造了《嬰兒車》系列。用不銹鋼根據其自己制作的機械藍圖組裝制成,仔細地觀察史金淞的作品,每一個細節往往都具備攻擊力,有矛頭,有飛鏢,有鐮刀,有機關槍,甚至翅膀。就好似一輛羅馬時期的戰車,又似卡通漫畫中的無敵裝備。他的作品常常令人匪夷所思。
隨后,他又創作了與辦公用品有關的作品,其中包括《2004設計1號—刑具》,作品中處處藏著各式各樣的刑具,有電椅、有枷鎖、有鐐銬,作品暗喻的是權力的犧牲品,一種自己毫無控制的權力。Bernard Fibicher所說:“藝術家將自己創作的物品看做設計的權威性的象征,就好像中國的政治宣傳一樣。這些物品也是對于人們對暴力的冷漠麻木的批評。當然,它們也應該被看成極權主義時代中實用主義和冷酷的理性計劃的最終結果?!?/p>
不久,在史金淞的又一系列的不銹鋼切割作品《哪咤—嬰兒用品》中,他以中國神話傳說中英勇善戰的小戰神哪咤作為其不銹鋼嬰兒系列的名字,呈現了大量以學步車、搖籃、嬰兒車、奶嘴等嬰兒用品為母題的作品。他們以一種防護品、安慰物的偽裝功能出現,卻在各種凌厲的細節中又暴露了器物既是兇器的實質。史金淞將天真無邪、令人愉悅的日常實物徹頭徹尾的改頭換面,變成精密標致、但令人不安的殺戮工具,隱喻著我們不斷被卷入的為了抵御消費文化和可怕的世界的擺布和暴力的本質而不得不打的戰爭。
在史金淞的創作中,2006年上海雙年展參展雕塑裝置作品《哈克龍HALONGKELLONG》尤為引人注目,最能代表史金淞的藝術創作風格。參展的“哈克龍”是三輛明晃晃的大哈雷摩托,長達五六米,通過這樣的一件裝置雕塑作品,史金淞探討了設計和設計家的關系。他對“設計”有過這樣的解釋:所謂設計就是設一個計,設一個計謀......,他從一個中國農民的角度來對現代化生活方式的想象和自我設計,這是一件解剖寫實主義作品—是以設計、制造、參與、行動的過程來呈現一個當代中國的縮影。《哈克龍HALONG-KELLONG》經藝術家的再設計把最時尚、最酷、最現代的生活揉捏在一起,變成了集餐飲、娛樂、健身、工作于一體的藝術形式。與混雜作品形式一樣,《哈克龍》“哈”是英文“HELLO”的中文音譯,引申為喜歡、崇尚、盲從等意;“克龍”是英文“CLONE”的中文音譯,引申為復制、套版、套牌等意。中文的流行用語可理解為喜歡、崇尚套版、套牌。HALONG-KELLONG是英文“HELLOCLONE”的音譯中文的漢語拼音的拼寫方式,也是湖北地方口音的發音。
2007年,史金淞又創作了一組八件的《圣誕樹》,大小不同的《圣誕樹》被無序的反復纏繞成為滿天星光的銀色霓虹,中間懸掛著閃亮而鋒利的禮物雪花。史金淞用這種永恒不變的材料,堅韌如刀的圣誕樹枝干預示著我們一種溫馨背后的鋒芒危機,銀白色的不銹鋼材質太貼切于寒冬圣誕的這份寒意。
除了鐺亮的不銹鋼作品外,在2005年到2007年,在史金淞的作品中還有一系列題名為《白樹》、《短松》、《五言絕句》、《詩學研究》等以將白色被剝掉樹皮的樹干,樹枝,和其他自然界的材料等釘材,或用獸牙代替樹芽重新構架成一棵樹的怪異作品,或以大型的樹干結合摩托車等組成的裝置,極為精準和別致,標本化的迎客松都探討了在當下的社會和文化條件下,如何以藝術作品的形式面對文化斷裂帶來的陣痛,以及如何進一步探討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之間的關系,并且在當代的語境中獲得藝術家自身真實的文化身份。
在這些作品中,史金淞將自己看作當代文化的觀念型的解剖學家。他對不銹鋼的精準切割也使作品產生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他對熟悉的物品重新解構和想像的過程,正揭示了左右著我們生活的看不見甚至想像不到的力量。在他看來,在藝術之外,設計更是和市場需要緊密相關。出現在產業革命后的設計業,實際上是市場經濟的一部分?!熬拖褚粠腿艘岩环N東西放到那邊去,這邊人要把東西放到這邊來,那么我怎么讓你知道有這個東西,怎么讓你愿意消費?于是設計產生了?!?史金淞把自己的這種設計結構稱為“太極哲學”—要諷刺、解構一個東西,就用他的邏輯來做這個作品,就像太極,是利用對方的力量來打他自己。在史金淞看來,這就是“以設計的方式作設計”。
2007年作《圣誕快樂》
《設計2007.圣誕快樂》系列的作品分別為大小不同的八棵圣誕樹,而每個尺寸的圣誕樹史金淞只做了唯一的一件。此次拍品即為其中的一件。作品秉承了藝術家一貫的不銹鋼材質所散發的氣質上的曖昧,既表現又再現,既親近又拒絕。史金淞用消解重構的方式重新演繹了“圣誕快樂”這一溫馨的主題。在《設計2007.圣誕快樂》中,圣誕樹是被無序的反復纏繞成為滿天星光的銀色霓虹,中間懸掛著閃亮而鋒利的禮物雪花。史金淞用這種永恒不變的材料重新還原一個溫馨的家居生活,試圖在把危險的矛盾推向極至,在懸崖邊緣找到一種瞬間產生的性感。從這個意義上看,史金淞向我們展示了有一番全新面貌的暴力美學。
2007年秋天,史金淞在描述這組作品的時候,記錄下了這些文字:
設計:所謂設計就是設一個計,設一個計謀......
圣誕節:一個正在中國逐年盛行的非中國傳統的節日,看起來中國人真正的傳統
可能正是這種開放而且“無我”的文化胸襟吧......
圣誕樹、雪花、星星等:我以為這些應該是關于\"圣誕\"的標志性物件......
鏡面不銹鋼:一種中國人普遍認為最現代、最時尚、甚至高貴且有永垂不朽性質的金屬材料,不過,金屬材料就人類歷史的發展來看,是因應武器和工具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
激光切割:一種通過人為設計,經過電腦精確計算,利用激光自動切割鋼板的技術,在我的經驗中,這種技術至少不久前還是一種科幻經驗,或者說更接近神話故事......
芯片:這種東西盡管幾乎已存在于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但當我直接運用他時,仍覺得很神奇,盡管我只是簡單的用它來記憶一首經典的圣誕歌曲并且播放......
鍍鉻鏈子:有序和無序的反復纏繞,在聚光燈下呈現出滿天星光似的繁華和亮麗,但在我看來這種流光溢彩的溫情中卻似乎更透著一種莫名性感的“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