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的航天事業伴隨著祖國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他們始終牢記責任、不辱使命、勇挑重擔、甘于奉獻,以完成國家任務作為構筑祖國空天防御長城的崇高使命,為部隊研制出技術先進、性能優良、質量可靠的武器裝備,為我國國防和武器裝備建設奉獻出聰明才智、心血和汗水。這期間,涌現出了一批具有時代特色和高科技人才特征的優秀團隊。航天二院科技委作為航天事業的一支骨干隊伍,就是眾多優秀專業團隊的杰出代表。
航天二院科學技術委員會成立于1983年,這個由科研生產第一線的專家和專業技術帶頭人組成的團隊,作為二院的科研生產活動的參謀咨詢機構;學術活動的交流渠道;人才的培養教育的良師益友;聯系和發揮科技人員的群體作用的橋梁,承擔起歷史賦予她的使命和責任。25年來,院科技委在配合院軍品型號研制生產,軍民品發展戰略研究與規劃,人才培養、學術交流等諸多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績。自2002年我院科技委與型號兩總合并,獨立開展工作以來,科技委工作特點已逐步形成了虛實結合、冷熱結合、遠近結合、內外結合、新老結合、軍民結合,以爭軍保軍為根本、預研規劃為先導、型號研制為重點、技術咨詢為職責、培養人才為主題的工作模式。科技委的工作也在改革中日益壯大,在發展中不斷前進。
型號研制
二院科技委的領導和部分委員一直擔當著國家重點型號的研制試驗任務和重大背景型號的預研攻關工作的主要領導和技術骨干,尤其是與型號兩總合并后,更加突出了科技委在型號研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我院科研生產和型號研制試驗中,院科技委的絕大部分專家都擔任著型號兩總和項目負責人的重任,他們奮戰在科研生產第一線,充分發揮了學術帶頭人的作用,帶領我院廣大科技人員刻苦攻關、扎實工作、克服了一系列困難,率先在國內突破了第三代防空導彈技術,使我國防空導彈的研制水平跨入世界先進行列。相繼完成了多個型號導彈武器系統的研制和生產任務。
軍民結合
多年來,二院科技委十分重視并認真組織開展軍民品發展戰略研究,特別是在圍繞地空和地地兩大體系以及軍貿型號、專業技術和民用產業發展等方面,作了大量調查研究和分析論證工作,提出了各個發展階段的分析論證報告,為我院制定“八五”、“九五”、“十五”和“十一五”軍民品發展規劃,積極爭取新的科研任務發揮了重要作用。院科技委領導、型號兩總和許多科技委委員作為二院預研論證咨詢組成員,積極認真的協助院主管領導和部門,主持參與了防空體系及型號發展規劃、各軍兵種型號規劃、專業技術規劃與專項規劃等四個層次的規劃及“十一五”預研計劃論證工作;圓滿完成了多個預研項目的關鍵技術攻關和演示驗證試驗,順利通過各級領導部門的驗收評審;以新一代防空導彈為代表的重大背景項目取得了重要進展,專業技術領域預研攻關工作成績顯著,我院的專業技術優勢和領先地位更加鞏固,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形成了“探索一代、預研一代、研制一代、批產一代”的協調發展格局。實現了持續發展的大好局面。科技委還先后多次向院和長峰集團審查推薦軍民兩用技術與產業化項目,其中部分項目已列入院“十一五”發展規劃;也有的項目已列入集團公司創新課題研究,為我院軍民兩用技術的拓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人才培養
人才培養也是科技委的一項核心工作,多年來,配合院人事部門,制定了培養計劃和繼續教育發展規劃,對科技領域的骨干和專業技術帶頭人由院和科技委領導及專家當老師進行一幫一的培養提高,并定期進行考核、檢查和交流,取得了很好的學習效果。2001年我院成立了研究生院,科技委領導又積極熱情地承擔了研究生院的組織管理和教學工作,為二院的高科技^才培養繼續發揮更大的作用。二院科技委始終將高層次人才培養,作為一項具有深遠戰略意義的中心工作來抓。20多年來,院科技委配合人事部在積極自主培養二院碩士生和博士生工作方面,走出了一條具有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特色的優質教學道路,并首次實現了從錄取、教學與論文全過程統一的培養計劃,在“厚基礎、教學結合科研”指導思想下,加強“生源、學位課與論文”三個環節的把關力度,因此使得我院研究生的入學質量和綜合素質始終保持在全國優秀行列。2007年研究生院的學位課教育成立了課程指導委員會,明顯的提高了教育質量;并且完成了研究生指導老師的遴選,去年還通過了全國博士生授予點的質量考察。科技委很多理論基礎扎實,工程經驗豐富的老專家和科技委委員走上講臺授課,為培養年輕的接班人貢獻力量。2003年經國家正式批準,二院又增設了一個“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博士后流動站”,二院目前已有兩個博士后流動站,也是航天科工集團僅有的兩個流動站,同時,科技委還積極創造條件與各有關院校聯合培養在職博士研究生,近年來與空軍工程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多所院校聯合招收培養了部分研究生和博士生。
學術交流
包括邀請國內外專家來院講學、作學術報告,組織院內專家和科技人員參加各種學術交流活動,以及院科技委和各專業組學術研討等,科技委平均每年組織各種學術報告和學術交流15到20次。其中結合二院建院四十五周年和五十周年,科技委組織策劃編輯出版了《情系航天》、《航天科學與技術》論文專輯,并且專門舉辦“繼承和發揚航天精神,推動防空導彈武器裝備加速發展”為主題的系列學術活動,由科技委領導親自掛帥,相繼舉辦了8場系列學術報告會,其論文的質量和學術水平均受到廣大科研人員的好評,論文集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在開展專業組活動方面,僅這10年來,聽報告人員就達到上萬余人次,編輯出版科技委學術論文集和專輯12本,為活躍二院學術氣氛、推動科技進步,提高科研生產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0多年來,院科技委陸續接待中央電視臺、中央軍事臺、北京電視臺、《解放軍報》、《人民畫報》、《北京科技報》、《中國兵器》和《太空探索》雜志等多家新聞媒體來我院采訪老專家和兩院院士,并為之提供了數十萬字的宣傳材料。同時我們還協助我院院士和老專家為有關省、市協會和大專院校,做學術報告百余次。
第十屆全國雷達學術年會在京召開
由中國電子學會無線電定位技術分會主辦,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二十三所承辦的第十屆全國雷達學術年會于2008年10月31日在北京隆重開幕。
經過70年的不斷發展,雷達理論、體制和技術不斷創新,產品種類日益增多,雷達在信息獲取、處理和利用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雷達系統正向多功能、一體化、數字化、網絡化方向發展,在軍事和民事的眾多領域廣泛應用。當前復雜的應用環境,對雷達的生存能力和探測能力提出了嚴峻挑戰,同時也給雷達理論和技術的創新帶來了機遇。全國雷達年會正是為雷達科技人員提供了一個信息共享的交流平臺,讓來自各方的同行可以廣泛交流、共同提高,并以此為契機,推動我國雷達科技事業的持續發展。
本屆雷達年會共收到52個單位的440篇論文,經過程序委員會專家的認真審查篩選,錄用了其中的352篇,論文和錄用數量是歷屆年會最多的一次。論文涉及雷達系統、分系統、信號處理、數據處理、SAR/ISAR、電子對抗、結構與工藝等各個方面,從不同角度展現了我國雷達技術的發展現狀,提出了技術研究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和解決方法,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和工程實踐指導意義,也具有一定的創新性。論文整體反映了近年來我國雷達技術領域取得的豐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