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體不限”是近年來中考語文作文試題中常見的要求。這個要求的出現,方便學生發揮自己的寫作專長,有利于學生特長的顯示,能較好地體現學生的寫作能力,這是一種好的現象。確實,“文體不限”考試要求出現后,受到了各方面的歡迎,特別是學生,考試中不用擔心寫作文體會出問題。寫作確定中心后,便隨手寫來,無拘無束,可以放心自如地揮灑,充分顯示自己的水平。但“文體不限”的提出,也使一些考生走進了認識與寫作的
誤區。在2008年的中考作文中,筆者就發現了考生由于“文體不限”所出現的幾個誤區。
誤區之一:“文體不限”就是“不要文體”。
如果不管文體,信馬由韁,文章就會不倫不類,成為“四不像”。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不限文體并不是不要文體,而是要用自己擅長的文體寫作,確定寫什么文體就是什么文體。所以,在寫作時,一定要根據所選素材和表達的需要,根據自己的特長,確定一種文體,然后按這一文體的有關要求寫作。值得提醒的是:一般情況下,作為初中生以寫記敘文為好,畢竟由于閱歷的限制,以大多數同學的認識能力來說尚寫不出立意比較深刻的議論文來。
誤區之二:文體一味求新,內容空洞無物。
形式是必不可少的,有好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證作文的成功。但是,形式總是為內容服務的,因此考生在寫作之前先要在選材、立意上多下工夫,然后盡可能地尋找與之相適應的創新形式,這才是本末“順”置,否則,就容易步入追求形式怪異的誤區。例如,書信一般以第二人稱語氣展開,便于訴說故事、抒發情感,可有些同學寫出來的書信只有干巴巴的幾句話,缺少觸動情感的故事內容,自然無法激起評卷老師的閱讀興趣。又如有的考生只是將故事隨便分成幾個段落,加入日期或小標題,但是文章內容卻缺少生動的描寫,也沒有精彩的語言,讀來使人感覺味同嚼蠟。因此,沒有厚實的知識積累和寫作功力做保證,只注重形式而忽視內容,那么煞費苦心寫出來的并非文體創新的佳作,只是徒有形式的“另類作文”罷了。
誤區之三:文體知識不熟,文章不倫不類。
今年的中考作文中,出現了平日少見的小小說、詩歌、戲劇、寓言等文體形式,一些別出心裁者還用到了處方體、網絡主頁設計體、數學證明體等形式。遺憾的是,有些考生對某些文章的文體特點和格式并不熟悉,寫出來的書信沒有問候語,日記沒有準確時間,形式不倫不類。如2008年四川省廣安市中考作文:以“愛”為話題寫一篇作文。一考生寫出的作文,美其名曰“劇本”,可作者對劇本的知識欠缺,全文只是父親與母親、爺爺與奶奶的傾心交談,并沒有矛盾沖突。再如2008年湖北省襄樊市中考作文,以“堅忍”為話題寫一篇文章。一考生想以新聞的形式報道一位學生堅忍不拔的事跡,但寫出來的“新聞”,“六要素”不全,沒有時間、地點、結果等新聞的主要要素。
任何一門知識,不經過刻苦認真的學習、訓練,是不可能得到切實掌握的。正如學武術,沒有經過一招一式嚴格認真地學習、訓練,又何來熟能生巧、爐火純青?寫作當然也是如此了。那些文學大師,看似信手拈來的隨筆,大多妙筆生花,情深意切,是不是這就意味著他們就沒有經過對文體的認真學習呢?這是不可能的,他們的“信手”是有章可循的,議論也是有理有據的。初中階段是學習寫作的基礎階段,認識幾種基本文體,學習基本文體的寫作是學習寫作的要求。所以筆者建議,在中學的學習階段,特別是非選拔性的考試中,不應該濫用“文體不限”這一作文規則。學寫記敘文時,就要嚴格規定寫記敘文;學寫說明文時,就要嚴格規定寫說明文;學寫議論文時,就要嚴格規定寫議論文。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走進“文體不限”的誤區,才能寫出得體的文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