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盤點】
課內文言文閱讀是中考語文試題的必考題型,2008年各省市中考語文試題中幾乎都有此題型。考試中能否準確地解答這類試題,考生對文言文基礎知識掌握的多少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這里,筆者就初中階段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和“多音字”作一盤點,但愿能對參加2009年中考的同學們解題能力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的一種用字現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之意,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我們把所代替的那個字叫做“本字”)。
古人造字是有一定規律的,要表達一個意思,就按造字方法造出一個字來。但也未必全是這樣,如表達某個意思的字還在形成過程中,則可能用其他字表示,也可能用一個同音字表示,于是這樣的字就成了它的“通假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在當時,一般情況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之意,但有時候也用“惠”來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
古人使用通假字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原來的字能夠代表很多意義,后來為了減輕這個字的負擔,便造了一個新字,可是古書上用的還是舊字,在后人看來,那舊字便是通假字,新字則是本字。例如:“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活板》)“版”那個時候使用“板”。“板”可以表示木板,也可以表示印版。后來為了減輕“板”的負擔,專門造了一個“版”字表示印版,于是“板”成了“版”的通假字,“版”是本字。
學習文言文時,對“通假字”千萬不要脫離課文死記硬背,而應把它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這樣理解才
深刻,記憶才牢。
二、多音字
所謂“多音字”,是指一個漢字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讀音。讀音不同,也就意味著它的詞性、意義和用法不同。因此,考生掌握好文言文中的多音字,對于學好文言文十分重要。如:“夫”,有讀“fú”的,如:“予觀夫巴陵勝狀。”有讀“fū”的,如:“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間”,有讀“jiān”的,如:“奉命于危難之間。”有讀“jiàn”的,如:“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多音字”在古代漢語中叫做“異讀”,異讀有三類:破音異讀、假借異讀、古音異讀。
1.破音異讀:前人又叫“讀破”“破音”。它是用改變字的通常讀音來表示不同詞性和意義的一種方法。如:“王”,原音讀“wáng”,破音讀“wàng”,如:“乃丹書帛曰‘陳勝王’。”“語”,原音讀“yǔ”,破音讀“yù”,如:“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2.通假異讀:即在通假現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讀音去讀。如:“孰為汝多知(zhì)乎?”“知”同“智”。
3.古音異讀:是指古代的一些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其專有,就有了固定性,從而保留其古音。如:“可汗”(kè hán);燕(yān)山。
當然,對文言文“多音字”的掌握,主要還是靠記憶。若在學習每一課時都有意識去記憶文中的“多音字”,相信積累多了,語感也就增強了,考生做此類題便不會覺得困難了。
【鏈接中考】
一、解釋下列加下劃線詞的含義。
①錄畢,走送之()
②同舍生皆被綺繡()
③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
④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
答案:①跑。②同“披”。③年已二十(二十歲)。④擔憂
二、解釋下列加下劃線詞的意思。
①委而去之()()
②親戚畔之()
答案:①委:放棄;去:離開 ②畔:通“叛”,背叛。
三、對下列語句中加下劃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愿借子殺之 愿:希望
B.公輸盤不說 說:通“悅”,高興
C.吾義固不殺人 固:堅決
D.然胡不已乎 已:停止
答案:C(固:應解釋為“本來”)
四、下列加下劃線字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A.懲山北之塞懲前毖后
B.聚室而謀曰不謀而合
C.寒暑易節,始一反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D.河曲智叟亡以應亡羊補牢
答案:B(B項都是“商量”之意;A項,苦于 懲罰;C項,啊 怎么;D項,通“無” 丟失)
五、解釋下列加下劃線詞的含義。
①懲山北之塞()
②固不可徹()
③虎亦尋卒去()
答案:①苦于。②通達。③不久。
六、下列句子中加下劃線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項是()
A.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B.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
C.鄉為身死而不受。
D.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答案:B(A項,辟:通“避”;C項,鄉:通“向”;D項,辯:通“辨”)
七、指出下面讀音相同的一項()
A.一食或盡粟一石 食之不能盡其材
B.食不飽,力不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盡其材
D.陶后鮮有聞鮮妍明媚
答案:C(C項都讀“sì”,“喂養”之意;A項,shísì;B項,shísì;D項,xiǎnxiān)
【模擬演練】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其含義。
1.項為之強。(《童趣》)
2.不亦說乎。(《〈論語〉十則》)
3.誨女知之乎。(《〈論語〉十則》)
4.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十則》)
5.路轉溪頭忽見。(《西江月》)
6.一切烏有。(《山市》)
7.裁如星點。(《山市》)
8.尊君在不。(《陳太丘與友期》)
9.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傷仲永》)
10.賢于材人遠矣。(《傷仲永》)
11.對鏡帖花黃。(《木蘭詩》)
12.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孫權勸學》)
13.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14.滿坐寂然。(《口技》)
15.止有剩骨。(《狼》)
16.便要還家。(《桃花源記》)
17.身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
18.詘右臂支船。(《核舟記》)
19.虞山王毅書遠甫刻。(《核舟記》)
20.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記》)
21.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
22.選賢與能。(《大道之行也》)
23.矜、寡、孤、獨、廢疾者。(《大道之行也》)
24.蕩胸生曾云。(《望岳》)
25.略無闕處。(《三峽》)
26.蟬則千轉不窮。(《與朱元思書》)
27.窺谷忘反。(《與朱元思書》)
28.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馬說》)
29.才美不外見。(《馬說》)
30.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
31.其真無馬邪。(《馬說》)
32.四支僵勁不能動。(《送東陽馬生序》)
33.同舍生皆被綺繡。(《送東陽馬生序》)
34.百廢具興。(《岳陽樓記》)
35.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36.玉盤珍羞直萬錢。(《行路難》)
37.一厝朔東。(《愚公移山》)
38.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陳涉世家》)
39.為天下唱。(《陳涉世家》)
40.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41.將軍身被堅執銳。(《陳涉世家》)
42.故不錯意也。(《唐雎不辱使命》)
43.倉鷹擊于地上。(《唐雎不辱使命》)
44.欲信大義于天。(《隆中對》)
45.自董卓已來。(《隆中對》)
46.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出師表》)
47.必能裨補闕漏。(《出師表》)
48.子墨子九距之。(《公輸》)
49.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輸》)
50.公輸盤詘。(《公輸》)
51.曾益其所不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52.困于心,衡于慮。(《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53.入則無法家拂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54.故患有所不辟也。(《魚我所欲也》)
55.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
56.所識窮乏者得我歟。(《魚我所欲也》)
57.鄉為身死而不受。(《魚我所欲也》)
58.小惠未徧。(《曹劌論戰》)
59.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
二、給下列句中的加下劃線字注音。
1.乃丹書帛曰“陳勝王”。()
2.若夫淫雨霏霏。()
3.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4.夫環而攻之。()
5.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
6.奉命于危難之間。()
7.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8.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9.河曲智叟亡以應。()
10.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三、下列各項中沒有通假字的兩項是()
A.河曲智叟亡以應
B.屋舍儼然
C.略無闕處
D.始一反焉
E.凡曝沙之鳥
本期參考答案
《通假字和多音字》
一、1.“強”(jiāng)通“僵”。2.“說”(yuè)通“悅”。3.“女”(rǔ)通“汝”。4.“是知也”中的“知”(zhì)通“智”。5.“見”(xiàn)通“現”。6.“烏”(wū)通“無”。7.“裁”(cái)通“才”。8.“不”(fǒu)通“否”。9.“扳”(pān)通“攀”。10.“材”(cái)通“才”。11.“帖”(tiē)通“貼”。12.“邪”(yé)通“耶”。13.“知”(zhì)通“智”。14.“坐”(zuò)通“座”。15.“止”(zhǐ)通“只”。16.“要”(yāo)通“邀”。17.“有”(yǒu)通“又”。18.“詘”(qū)通“屈”。19.“甫”(fǔ)通“父”。20.“衡”(héng)通“橫”。21.“簡”(jiǎn)通“揀”。22.“與”(jǔ)通“舉”。23.“矜”(guān)通“鰥”。24.“曾”(céng)通“層”。25.“闕”(quē)通“缺”。26.“轉”(zhuǎn)通“囀”。27.“反”(fǎn)通“返”。28.“食”(sì)通“飼”。29.“見”(xiàn)通“現”。30.“材”(cái)通“才”。31.“邪”(yé)通“耶”。32.“支”(zhī)通“肢”。33.“被”(pī)通“披”。34.“具”(jù)通“俱”。35.“屬”(zhǔ)通“囑”。36.“羞”(xiū)通“饈”;“直”(zhí)同“值”。37.“厝”(cuò)通“措”。38.“適”(zhé)通“謫”。39.“唱”(chàng)通“倡”。40.“以”(yǐ)通“已”。41.“被”(pī)通“披”。42.“錯”(cuò)通“措”。43.“倉”(cāng)通“蒼”。44.“信”(shēn)通“伸”。45.“已”(yǐ)通“以”。46.“簡”(jiǎn)通“揀”。47.“闕”(quē)通“缺”。48.“距”(jù)通“拒”。49.“圉”(yù)通“御”。50.“詘”(qū)通“屈”。51.“曾”(zēng)通“增”。52.“衡”(héng)通“橫”。53.“拂”(bì)通“弼”。54.“辟”(bì)通“避”。55.“辯”(biàn)通“辨”。56.“得”(dé)通“德”。57.“鄉”(xiàng)通“向”。58.“徧”(biàn)通“遍”。59.“亡”(wú)通“無”。
二、1.wàng2.fú3.yù4.fú5.jiǎ6.jiān7.fū8.yòu9.wú10.jiàn。
三、BE(A項“亡”通“無”;C項“闕”通“缺”;D項“反”通“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