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綜述
和諧是當今社會的主旋律,也是這個時代的主題詞。和諧家喻戶曉,和諧深植于民心。季羨林老先生說:“我們要講和諧,不僅要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還要人內心和諧。”冰心老人也曾說過:“美的真諦應該是和諧。這種和諧體現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現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匯在環境中,就造就了環境的美。”所謂“和為貴,諧為美,和諧美是美的最高境界。”家庭要和諧,自然要和諧,社會要和諧,天時、地利、人和才是完美的和諧。近年來全國各地的中考語文考試拓寬了試題資源,對社會熱點密切關注,這就要求考生平時要多關注社會生活熱點話題,并搜集整理這方面的信息。《課程標準》也要求關注自然,關注社會,關注生活等。所以考生也要把握當今社會的主旋律,那就是和諧。
美文欣賞一
想象鳥鳴的幸福
曾柱
我一直認為,鳥聲是一切聲音里最美妙的一種,緣于它們質樸的鄉土味。鳥們是鄉村的,是鄉村用雨水和谷粒喂養出來的。它們總會在某個淅淅瀝瀝的早晨抑或夜晚,站在我的面前,說很多很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話。一聲聲細小的鳥鳴,像赤腳農夫在軟軟的耕地上撒種時脫手而出的種子,喚醒牛馬,喚醒村莊,喚醒道路,喚醒樹林,喚醒房屋。
鳥能在很短的時間從一個路口抵達另一個路口,從一家房頂抵達另一家房頂,從一方樹叢到另一方樹叢,從一個村莊到另一個村莊。鳥的叫聲也是這樣,只要你認真傾聽,你就會情不自禁地飛起來。鳥聲透著細瓷的質感清清純純地傳過來。我只聞鳥聲,不見鳥影,我想象那么好聽的聲音是由樹上的葉子發出的。記得看過這樣一句詩:鳥聲是樹的花朵。多好。這樣,滿樹葉子便變成了滿樹的鳥。這樣想就有了一種隱隱的牽掛,隔著暮靄,似乎感覺那鳥鳴在夜風中微微搖動。
依然回到鄉村的視角上來。鳥聲,這是個有古典詩歌般美感的名稱,充分體現出了漢語表達的簡潔性和準確性,略帶暖意的鳥聲很快就霧一樣地在鄉村里彌漫開來,詞語里暗含了一個多么生動的過程。對于村莊,我向來懷有這樣一種詩意的構圖:樹陰叢中,國畫簡墨般的村莊在熹微的白光中顯現出輪廓,四周霧靄縈繞,看不出一切具體的形象,一個農家小院木門輕掩,屋檐下半圓碗狀的鳥窩里燕子在呢喃,院子里的樹枝葉間,成群的麻雀跳躍啁啾,細碎的鳴叫聲催醒了昨晚貪玩遲睡的頑皮兒郎……
之所以是燕子和麻雀在村莊的清晨歌吟,是因為它們是中國鄉間最常見的兩種凡鳥。勤勞的燕子一身黛黑的羽翼,凜然,高貴,令不少孩子敬而遠之。而體形更纖小,毛色更灰土,鳴聲也更短促瑣碎的雀,則極像一位調皮、可愛的灰姑娘,成了跟雞、狗一樣深入人們日常生活的動物。一位作家這樣說,麻雀是鳥類中的“貧民”。我深以為然。平常日子,麻雀在瓦楞、林間,或搭在墻洞里的草窩里,唧唧喳喳地像馬路歌手一樣地歌唱,單一的音調不停歇地平衡著鄉村生活的動與靜,它們是最能夠與人一起和諧相處及至同存共榮的一種飛翔動物。這些對音樂充滿好感的小生靈總能在起飛的瞬間聽到樹枝“嗡”地一聲彈響。假若它們能有機會落在盛中國的那把小提琴的弦上,小爪子也那么劃拉一下,其中的美妙一定是不可言說的。
這些可愛的小鳥,在上個世紀的50年代,曾被人為地列為“四個壞蛋”之一,幾乎被人們趕盡殺絕。這讓我想起《瓦爾登湖》中的一段話:“要是沒有兔子和鷓鴣,一個田野還成什么田野呢?它們是最簡單的土生土長的動物,是與大自然同色彩、同性質,和樹葉、和土地最親密的聯盟。”
兔子也好,鷓鴣也罷,它們是自然的親近者。仔細想想,在城市蟄居的人們又何嘗有一只土撥鼠快樂呢?《幽夢影》言道:“春聽鳥聲,夏聽蟬聲,秋聽蟲聲,冬聽雪聲,白晝聽棋聲,月下聽簫聲,山中聽松聲,水際聽欸乃聲,方不虛此生耳。”此種情境,今天的我們已只可在詩中畫中略見一二,又哪里還有心靜聽?因此,對于我來說,對生活在城市的人來說,想象一下鳥鳴也是幸福的。
(選自《中華散文》)
能力提升
1.閱讀全文后,請你說說本文的抒情線索是什么。
題型解析:所謂線索,就是貫穿整篇文章的情節發展和思想感情發展的路線。線索可以是人、物、時間、事件,也可以是地點的轉換、人物的感情變化等。在文章中反復出現的詞語或者同類詞語往往就是文章線索。
參考答案:鳥鳴。
2.閱讀文章前三段,請你概括一下鳥鳴有什么特點。
題型解析:這是考察考生閱讀方法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可采用跳讀法,找出文章中寫鳥鳴的句子,尋找關鍵語句。
參考答案:最美妙的質樸的鄉土味;細瓷的質感清清純純;有古典詩歌般美感。
3.文章第五段插敘上個世紀50年代鳥遭受到的迫害一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題型解析:語段在文中的作用,可從內容上看,或結構上來看。而此題主要是從內容上來說。
參考答案:通過對那個時代鳥的遭遇的回憶,表達了作者對鳥類的同情和對鳥類的遭遇感到遺憾的心情。
4.文中第五段中引用了《瓦爾登湖》中的一段話,其用意是什么?
題型解析:要從作者的態度上來判斷,仔細品味話外音。
參考答案:讓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
美文欣賞二
只慢八分鐘
龍應臺
離終點站還早,電車里的人突然紛紛起身,陸陸續續全走空了。我一邊下車,一邊問身旁的人發生了什么事。
瑞士是個難得“發生什么事”的地方。該送信的時候,郵差就到了門口。秒針走到了某一點,該進站的火車就進站了。任何時候往街頭一站,看見的是電車平靜地滑行,行人耐心地等待紅燈轉綠,汽車耐心地等待行人過街。還有,河里的白天鵝排列整齊地游過橋孔。
看街景的人會覺得無聊:街上沒有打架的人,即使有人打架,也不會有看熱鬧的人群。街上也難得聽到尖銳刺耳的緊急剎車聲,更不會有憤怒的駕駛者推門而出,揮著拳頭破口大罵。偶爾碰到堵塞,瑞士人在車里冷靜地等著,不會有人按喇叭。若有人按了喇叭,那大概是法國人,要不然是意大利人,反正不會是瑞士人。
有個修飾整齊的主婦對我說:“前面出車禍了,汽車撞上電車,鐵道不通了。”我開始焦急起來:等警車與吊車抵達現場,拖開肇事車輛,鐵路局重新調度通車,恐怕天就要黑了!我想起紐約的經驗:車廂塞得滿滿的,陌生人帶著汗味的肉體緊緊壓迫,令人想別過頭去大吸一口新鮮空氣。等上一個小時,還沒有人知道發生了什么事。鐵路局也不覺得有解釋的必要,更別提道歉了。
這一回,要等多久呢?五分鐘已經過了吧,正想看看手表,卻瞥見一輛藍色的公車從轉角處緩緩開來,優雅地停在我們面前;是一輛空車,車門打開,制服筆挺的駕駛員闊步下來,向大家道歉,然后念出這輛臨時車將停的站名,“下一班臨時調度車將在五分鐘后抵達。”乘客安靜地順序上車,安靜地坐下,公車平穩地向前滑去。
從下車到上車,不過八分鐘時間,車子經過車禍現場時,吊車正把肇事車前輪懸起,電車司機拿著一塊抹布,正在擦拭玻璃車窗。周圍,沒有看熱鬧的人。
只遲到了八分鐘!我應該滿心感謝,但是我卻覺得震驚,震驚中還有一點不寒而栗——把“效率”發揮到如此極致的人,是怎么樣的一群人?
效率,其實只是瑞士人事事講究“完善”的結果之一罷了。瑞士生活的悠閑就像浮游波上的野鴨,寫意自在,唯一的痕跡就是水上的一縷漣漪。細看才會發覺水里的鴨腳劃動得很費力,尤其當逆水的時候。在瑞士人閑適的生活背后,有一個巨大的、復雜的、一點都不閑適的機器在費力的運轉著,其中每一個螺絲都上得很緊。
一定是先有千千百百人在做一板一眼、一絲不茍的事情,固執細心到連半截螺絲釘上的紋路都不會放過,然后才可能有悠閑的瑞士生活;一定是先有那么多分毫必爭、錙銖必較的人民管理交通、組織金融、計劃教育、督導政治,然后才可能產生這么安靜的社會。
……走到家門口,看見自己的腳踏車斜靠著墻,那根支柱已經壞了三個月了,腳踏車必須倚墻而立。陽臺上的天竺葵死了一棵。抬頭一看,所有的陽臺都綴滿了怒放的、鮮紅的花,我的陽臺是唯一夾著一株死了的天竺葵的。拿鑰匙啟門時,在紅色的門板上赫然發現一個小小的手掌印,巧克力糖的顏色——我們家,有一個不到兩歲的國民。
我想,我是做不了瑞士人的:尺寸不合。
(選自“中華語文網”)
能力提升
1.請用幾個詞語簡要概括作者對瑞士和瑞士人的基本態度。
題型解析:解答此題,不能從文中摘抄原詞原句,需要對文章內容理解之后進行簡明準確的概括。閱讀文章,我們知道作者是通過一次汽車和電車相撞事故來寫瑞士人的,面對事故,瑞士人的表現被作者描寫得真實而具體。與其對比,作者還深刻地反省了自己,認為自己“做不了瑞士人”。這就是作者的態度。
參考答案:驚嘆、敬佩等。(意思相近即可)
2.品讀全文,揣摩文末畫線句,并說說它的深層含義。
題型解析:本題著重考查考生對關鍵句子的理解能力。文章最后一段畫線句與上文平實的記敘、描寫和議論不同,含義較深刻。作者說自己“做不了瑞士人”是因為與瑞士人“尺寸不合”。作者何以做出這樣的結論?就是因為沒有好的生活習慣。比如第十段中所列舉的那些:腳踏車壞了三個月沒有修理,陽臺上花木死了,門板上有孩子的手掌印卻沒有擦……不過答題時,不需要將作者的這些不良習慣一一列出,只需要將其概括回答即可。
參考答案:略。
3.閱讀全文,品析第六自然段畫線句,說說這些細節描寫表現了瑞士人的什么特點。
題型解析:本題著重考查考生對文章語言的品析能力。要求品析的是文中畫線處對出事電車的司機的描寫。這句描寫看似不經意,然而,它卻是一處生動的細節描寫。看到這個句子,我們自然會與作者第三段的描寫,其實也是我們周圍常常發生的情況相聯系:在大街上有人打架,圍堵的看熱鬧的人群,尖銳刺耳的剎車聲,揮拳打罵的憤怒的駕駛者……兩種現象相比較,很容易理解這一細節描寫體現的特點。
參考答案:忠于職守、高效工作。(意思相近即可)
4.請概括一下你讀完本文后的感受。(不超過50個字)
題型解析:本題著重考查考生在綜合理解選文內容的基礎上表達獨特感受和體驗的能力。解答此題難度不大,只要能把上面四道題答好,此題的答案也就迎刃而解了。我們可以像作者那樣,將自己的行為習慣與瑞士人比較,從中找出差距,以便在今后改正。但要注意,感受與文章主題要緊密聯系,語言表達要流暢有表現力,要簡明扼要,重點突出,能表達出文章主題。
參考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