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綜述
早在遠古時期,人類就已經和科學有了密不可分的聯系。雖然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但是人類卻已知道使用石器,鉆木取火,并且發明了弓箭;他們還想到要飛上天,要日行千里。今天的人類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用在了發明創造上,用在了科學事業的發展上,在所有的科學領域里都在尋求著新的更廣泛的發展。“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21世紀的科學技術,關系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披覽近幾年各地中考語文試卷,我們發現閱讀和作文的選材內容,特別重視開闊考生的科技視野,關注考生的未來發展。這完全符合《語文新課標》中“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的正確導向,也符合“學習評價應著重考查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精神”的理念和要求。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科技的海洋,盡情遨游,去感受科技之光的神奇,領略科技力量的偉大,探索科技領域的奧秘,以激發我們科技報國的熱情吧!
美文欣賞一
人體疲勞的奧秘
文易
每個人都品嘗或體味過疲勞的滋味,也都知道休息是消除疲勞的最佳方法。那么,我們能永不疲勞嗎?
生理學知識告訴我們,疲勞的產生是有物質基礎的,這就是細胞在新陳代謝過程中不斷地釋放二氧化碳、乳酸等“廢物”。當然,人體依靠自身完整的生理機能,又在不斷地把這些物質轉化或輸出體外。當人們勞動的時間過長或勞動強度過大時,代謝物質所產生的數量就會大大超過人的體能轉化、輸出的數量,以致在體內積累。當這種積累達到一定的數值時,機體就會產生疲勞的感覺,而且疲勞的程度與代謝物質積累的數量成正比。機體休息時,體內蓄積的代謝物質則被逐漸轉化并輸送出去,當代謝物質的蓄積量降至一定數值以下時,疲勞也就消失了。
人體生理學家發現人的心臟工作量大得驚人,以它每分鐘平均收縮70次計算,一天便達100萬次,其搏出的血量,足夠裝滿一節油罐。然而心臟卻永不疲勞,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心臟在每次收縮作功之后,便立即處于“完全不應期”,掛出了“現在我休息,請勿打擾”的“牌子”。從心電圖上可以看出,心臟工作與休息的時間約為3:5,也就是說在一天中,心臟只工作9小時,而休息的時間長達15小時,而且它是在疲勞之前就休息了。這就是心臟永不疲勞的奧秘所在。
當人們知道心臟永不疲勞的奧秘之后,還做了很多有趣的實驗,如美國貝德漢鋼鐵公司的科學管理工程師佛德瑞克·泰勒博士發現,一個身強力壯的工人,如果讓他一天連續搬生鐵8小時,到下班時他已經筋疲力盡,搬動的生鐵量為12.5噸。后來,佛德瑞克·泰勒博士讓這位工人在每一小時中只干活26分鐘,然后休息34分鐘。結果他在8小時中搬運了生鐵47噸,而且毫無疲勞感。實驗證實了這樣的觀點:在疲勞之前休息,就能始終保持充沛的精力和體力,就永遠不會疲勞。
那么,如何做到在疲勞前休息呢?可以根據每個人的具體實際情況,采取各種各樣的方法,如打字員可以在打印完一份文件后揉揉眼睛,伸伸手臂,遠眺窗外;野外勞動者可以在作業空隙喝杯茶水,或席地而坐休息;或盡量利用工間休息時做做操;或有計劃地安排好一天的工作量,提前幾分鐘到崗,做好準備工作……美國的企業管理學家亨利·福特曾經說過:“能坐下的時候我決不站著,能躺下的時候我決不坐著。”這句話說出工作和休息的辯證真諦。
(選自《讀者》)
能力提升
1.細讀全文,根據文章內容填空。
(1)疲勞的產生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的結果。
(2)心臟永不疲勞的奧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要使自己永遠不會疲勞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題型解析:本題考查對文章主要內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題需要細讀課文,篩選重要信息,抓住關鍵性詞語。
參考答案:(1)新陳代謝(2)工作與休息的時間約為3:5(3)在疲勞之前休息
2.文中為了說明“心臟永不疲勞的奧秘”,作者采用了什么說明方法?運用這種方法有什么好處?
題型解析:本題考查對說明方法的判斷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題,要在我們掌握說明方法的概念的基礎上,再依據概念進行分析判斷,然后結合具體的說明內容,講清其在表達效果方面的作用即可。一般說明方法的作用是使說明對象的特征更加清楚,使說明的語言更加直觀、形象。
參考答案:列數字、舉例子。運用數字說明,目的在于使讀者對工作與休息之間的關系有精確的了解。通過舉例說明比較抽象、復雜的事理,讓人信服。
3.文章開頭使用設問句,這樣有什么好處?
題型解析:本題考查設問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只要能扣住其特點“自問自答”答出“通過設問,便于文章展開,能引起讀者的好奇心”即可。
參考答案:略。
4.請說說你對“能坐下的時候我決不站著,能躺下的時候我決不坐著。”這一辯證關系的理解。
題型解析:本題考查對重點句子句意的理解。說明文中重點句子的表層意思不難理解,但其真實含義不容易把握。理解重點句子的句意,必須透過語句字面意思,看到句子表達的本意,準確把握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意義,理解它的實質。
參考答案:合理安排好時間,正確處理好休息與工作的關系,不打疲勞戰,抓住有利時機盡量多休息。
5.結合實際生活,你認為怎樣才會永不疲勞?
題型解析:本題考查對文章的閱讀體驗和理解,這需要考生結合自身實際來談切身體會。
參考答案:要勞逸結合,不要長時間從事某一項工作。要在緊張的學習工作之余進行適當的休息,調節調節大腦。(其他回答言之有理也可)
美文欣賞二
中國為何要探測月球
王石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今天,重新品讀這優美的詩句,不免感慨良多。昨天晚上,備受矚目的“嫦娥一號”繞月衛星順利發射升空,“衛星城”西昌再一次承擔起了發射重任。
這一天我們等得太久了,從悠遠的瑰麗傳說到詞人辛棄疾“縱橫觸破,玉殿瓊樓”的暢想,從明朝官員萬戶的火箭雛形到神五、神六的翱翔藍天,從發端于1994年的“863計劃”到如今的嫦娥一號,我們有理由壯懷激烈:“讓月球記住中國人!”
人類為什么要探月?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焦維新說,把太陽系比作一個海洋,那么月球就是離我們的大陸最近的一個海島,是我們探索“海洋奧妙”的一個中轉站。探月是人類不滅的理想,是我們征服世界的華麗逗點。
我們為什么要探月?這契合著洶涌的世界大勢。當今世界,新一輪探月熱方興未艾。“全球探索戰略”“月球基地計劃”,這是美國雄心勃勃的計劃;建立月球永久考察計劃,這是俄羅斯新世紀重鑄輝煌的階段性目標。此外,無論印度的“月球初航1號”,還是日本日前升空的“月亮女神”,探月,已成為地球人太空探索的最強音,我們不會落后,也不容落后。
我們為什么要探月?這是我們正當的利益訴求。1984年聯合國通過的《月球協定》規定,月球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正如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直言,“如果我國的月球探測活動取得一些成果,就能更有效地維護我國在月球的合法權益,否則就沒有發言權。”
我們為什么要探月?這是我們利用月球資源的必要前提。探月成功以及以后一系列計劃的實現,必將帶來的是民生的盛筵。空間技術一旦飛入尋常百姓家,更是前景誘人。數字顯示,我國1000多種的新材料中,80%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000項空間技術成果已移植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
我們為什么要探月?這是國人強烈熱情的一次迸發,這是國人濃郁期待的一次釋放,這也是國人綿長祝福的溫情投照,這更是國人民族情感的強力凝結,這還是國人自尊自信的精彩煥發。
1969年7月20日,人類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后,意味深長地說:“這是我個人邁出的一小步,但卻是人類歷史的一大步!”同樣,“嫦娥一號”的華麗升空,既是我們探月進程的溫馨一步,也是人類歷史的濃厚一筆。當嫦娥翩躚,當歡歌響起,讓我們一起仰望星空,重溫歷史,展望愿景。
(選自《現代金報》)
能力提升
1.通讀全文后,請你概括一下中國人要探月的原因。
題型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概括。考生務必要整體感知材料,閱讀時可作標記,能夠正確認識和準確把握其要點,然后才能夠辨別、篩選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
參考答案:(1)月球是宇宙中離地球最近的一個海島,是我們探索宇宙奧妙的一個中轉站;(2)當今世界,新一輪探月熱方興未艾,中國不容落后;(3)探月是我們有效地維護我國在月球的合法權益的最有力的手段,是我們利用月球資源的必要前提;(4)能激發國人的愛國熱情,增強民族凝聚力。
2.文章引用詩句開頭,有何作用?
題型解析:本題考查說明文中引用的作用,扣住“引用詩句可以增加文章的浪漫色彩,吸引讀者的注意力(或吸引讀者,幫助突出中心)”作答即可。
參考答案:略。
3.科技工作者們把中國的繞月衛星取名為“嫦娥”,有何深意?
題型解析:本題考查對繞月衛星名字深層意義的理解。考生應明確以“嫦娥”命名中國的繞月衛星,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寄托了中華兒女的美好期望。
參考答案:千百年來,嫦娥奔月的故事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雖有不同的版本,但都寄托著華夏兒女的飛天夢想,嫦娥也成為歷代人們吟詠的對象。以“嫦娥”命名中國的繞月衛星,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寄托了中華兒女的美好期望。(其他回答言之有理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