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亮相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科技是關于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活動的知識體系。創建這個知識體系的社會活動就是科學活動。科學活動的任務是發現規律,提出理論,解釋現象,認識世界。
科技,使世間萬物充滿了勃勃生機,也給我們人類帶來了幸福與方便。它激勵著人們前進,推動著社會文明發展。它是一個神圣的領域,需要我們去探索,去發現。
請你以“科技”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體自選;③題目自擬;④不少于600字。
思路點撥:
寫好這一類文章必須了解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基本情況,認識到當代科學技術的進步給人類帶來了哪些便利。只有這樣,寫作時,才能把學習、掌握、運用科學技術同個人的使命、祖國的前途、人類的命運聯系起來。“科學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可以從利與弊兩個角度談科技革命給人類帶來的雙重影響,科學在給人類帶來利益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災難;也可以寫人類應該怎樣趨利避害,但始終應明確一點,科學技術造福人類的主流是不會變的。我們可以利用小說、記敘文、書信等多種體裁,將發生在自己身邊的與科學相關的事生動地描述下來,讓我們在熱愛科學的過程中受到啟迪與教育;也可以寫科幻性的記敘類文章,但在寫科幻作品時,除了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學技術知識以外,還需要進行合理的想象和聯想,切忌胡編亂造。
佳作展示一
愿你到“太空島”上去生活
張政
有人預測,到2035年,全世界人口會突破100億大關,那時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將難以承受這么多人口帶來的沉重壓力。
出路在哪里呢?一部分科學家認為,可以向外星移民,要盡快地開發月球、火星,使之成為適合人類生存繁衍的星體。還有一部分科學家對這一觀點持反對態度,他們認為當務之急是在宇宙空間建造“太空島”。建造“太空島”的設想,起初是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奧尼羅博士提出的。他將自己的設想告訴了學生,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師生們在一起進行各種計算研究,提出了一個實驗性小型“太空島”的設想方案,終于使設想具體化。
他們以地球為藍本,設計了一個內壁為真空的有住宅、樹木、河流和娛樂場所等的“太空島”。這座“太空島”發射升空后,每分鐘自轉兩周,在赤道處會產生幾乎與地球引力相同的離心力。人如果生活在這樣一個“太空島”上,感覺與在地球上相似。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太空島”的離心力會隨著緯度的增大而減小。在南北緯60度處,其引力是地球引力的50﹪。在地球上體重588牛頓的人,這時只有294牛頓了。到南北緯75度處,則只有147牛頓。而到了兩極,人將處于失重狀態。設計人員根據“太空島”在不同緯度的不同情況,還別出心裁地在“太空島”內安裝了各種高科技設施,以消除失重對人的影響。
這個實驗性的小型“太空島”只能容納1萬居民,如果這次試驗成功,下一步將建造巨型“太空島”。計劃在未來發射升空的巨型“太空島”內,能容納幾百萬居民。它的形狀像個圓筒,直徑65千米,周長200多千米。這個圓筒形“太空島”升空后每兩分鐘自轉一周,其內壁與地球的容貌相差無幾。
未來的“太空島”是一個封閉的玻璃圓筒,里面的空氣成分、氣壓、氣溫等條件都與地球上相似,但沒有四季變化,四季都溫暖如春,是適宜地球人居住的地方。
但“太空島”上的生活與地球上大相徑庭。“太空島”里有公路,但沒有車輛,如果“太空島”的居民想去相鄰“太空島”居民家串門的話,就得穿上能在太空行走的那種宇航服,并按規定在有“牽繩”的路線往返,否則就回不了家。吃是“太空島”里的一件大事,又是一件棘手的事。現在的宇航員吃的是特制的太空食品,必須有高營養和高能量,并且不易變質,在24攝氏度的條件下,至少要保存400個小時,并且價格昂貴。因此,這成了“太空島”最難解決的問題。
科學家預言,到2080年,將會有10億人移居到“太空島”上生活。“太空島”將是21世紀人類創造的最輝煌的科學成果之一。
點評
本文開篇以科學的數據說明未來人口對地球的壓力之大,自然地引出下文。接著妙用設問,引起讀者的注意,然后又在對比之中突出“太空島”是人類未來的理想居所,并以邏輯順序展開全文,逐層深入地說明了“太空島”的可行性,并對其生存的環境給予了詳細的介紹,讓我們不禁為之怦然心動,有一種早日登上“太空島”去生活的沖動。這也充分顯示出人類豐富的想象力與不屈的探索精神。
佳作展示二
斑斕的科學
蔡玲玲
不知何時,人類的祖先就打開了“科學”這道神奇的大門,漸漸揭開了科學的神秘面紗。
紅色——熱情
被稱為“鐳的母親”的居里夫人,她的故事是悲壯的、激昂的、震撼人心的。她一生都在為科學事業拼搏奮斗,以最大的熱情去迎接每一次挑戰。長期與放射性物質接觸使她不幸身患重病,然而她卻從未退縮過。她就是科學史上那一抹紅色,她的工作熱情和勇于奉獻的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學者去不斷攀登科學的高峰。
金色——收獲
幾十年如一日,歷盡千辛萬苦,袁隆平終于成功地培育出了居于世界領先水平的雜交水稻,極大地緩解了中國人多田少的嚴峻形勢。袁隆平被尊稱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但他卻說自己只是一個“中國農民”。又是一年秋來到,金燦燦的水稻大豐收。金色,象征著辛苦付出后的收獲。
綠色——創造
在一棵蘋果樹下,一個成熟蘋果的落地,砸出了牛頓的靈感,“萬有引力”學說就這樣誕生了。后來,這個學說又與牛頓的三大運動定律相結合,構成了經典物理學理論體系,讓人類在認識自然的過程中又邁出了可喜的一步,也讓后人找到了可以站得更高的巨人的肩膀。綠色,是創造的代名詞。
銀色——成熟
2003年,楊利偉穿著銀色的宇航服進入太空,邁出了中國載人航天之路的第一步,標志著我國航天技術又上新臺階。2005年,浩瀚的太空又留下了費俊龍、聶海勝的身影,至此,我們與發達國家在航天技術上的差距越來越小了。銀色,是中國宇航事業不斷走向成功的象征。
色彩斑斕的科學構成了我們生活的萬花筒。愿人類能夠消除科學發展中不和諧的色彩,讓璀璨、斑斕的科學之花競相開放。
點評
本文的巧妙之處就在于賦予科學以紅、金、綠、銀等色彩,并把幾位名人的事跡和色彩巧妙聯系起來:居里夫人的工作熱情和勇于奉獻的精神是紅色的,袁隆平培育出來的稻谷是金色的,牛頓的創造是綠色的,楊利偉的宇航服和中國的航天事業就像成熟、穩重的銀色。文貴在新,此文能脫穎而出是必然的。
拓展訓練
閱讀右邊的漫畫,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體自定,題目自擬,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義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思路點撥:
這是一幅幽默的漫畫話題作文,它所提供的材料是漫畫,與文字材料話題作文相比,增加了讀圖的難度,但由于漫畫本身的形象性,使考生展開聯想和想象有了生動形象的依據。寫好這篇漫畫作文要注意以下幾點:1.要讀懂漫畫的意思。只有讀懂了畫意,明確了畫旨,才不至于偏題跑題。如這幅漫畫,畫面中的父子倆居住在太空城里。爸爸指著遙遠的地球,告訴兒子:“瞧,那就是咱們的故鄉!”觀察分析漫畫,可知它突出了科學發展的美好前景,即移民于外星球,這就把握住了漫畫的本質所在。2.要善于聯想和想象。在寫作時,要運用聯想和想象加深對畫意的理解,再聯系自己生活周圍的人和事來寫作。
此題適宜寫科幻類的記敘文,或描述太空城里的美好景象,或敘述外星人與地球人和諧相處的生活情景,或描繪往返地球與外星球之間的見聞等。
素材鏈接
1.現在全球人口60億,到2800年,每人平均陸地僅40平方厘米,擁擠程度如人在上班高峰時的公共汽車里。人類計劃欲將火星改造成能生存的第二故鄉。計劃如下:2030年-2080年,為火星加溫;2115年,空中出現藍色的云彩;2130年,平均氣溫達攝氏零度,火星上能夠生長樹木,大約有25萬人生活;2150年,火星解凍,各種小動物可在戶外自由呼吸;2170年,改造火星計劃完成,實現人類在火星生存的夢想。
2.1996年克隆羊“多利”的問世,使得全世界更加重視科技發展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就在20世紀,人類不止一次打開“潘多拉的盒子”:全球變暖、臭氧層受損、南極冰雪融化、沙漠化加劇、物種滅絕、核武器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