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自有ISBN中心的書號申請記錄以來,每年出版的新書數量穩定增長,1990年2萬種,到1995年就增長到了3.3萬種,1999年更突破4萬種,從此成為常態,最高紀錄在2006年,共有4.67萬種書取得書號。
此后趨勢反轉,去年降為4.5萬種,2008年第一季度只有1.04萬種,照這個比例,今年全年可能只剩下4.1萬種書登記書號,下降到8年前的出版數量。
臺灣書號登記是自由開放的,盡管書號不等于出版書種,但卻是實際出版結果的先行指標。過去業界對臺灣出版界每年出版4萬多種新書,大都持批評態度:業者為了搶業績,努力炮制新書,甚至以書養書,導致通路淤塞,盲目出版甚至有出版大崩壞的跡象等等。
新書太多,過去十幾年來,我們不斷聽到這樣的抱怨,從通路到讀者。那么面對此刻正在發生的新書減量,是不是值得我們高興呢?
新書多原本是這個行業中最重要的特色,如果我們不要擔憂通路問題的話,新書多也是這個行業的重要價值。我們觀察世界各國的出版現象,幾乎可以發現一個定理:新書出版量代表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成熟度與文化創造力。凡是經濟發達的國家或地區,他們出版的新書書種就越多;相對的經濟落后的國家或地區,他們的新書出版量就越低落。
因此新書衰退的原因,若不是文化創造力退步,那就是經濟環境出了問題。從這個角度看,新書衰退完全沒有什么值得高興(唯一值得高興的是,出版業者還是很識時務的,一看苗頭不對,當場就減低出版量了)。臺灣出版業從去年的金石堂和誠品兩大連鎖系統(幾乎)同步出現經營困難,我們可以預見,核心的麻煩可能出在產業環境的惡化。ISBN中心的新書統計,則清楚地量化了這個信息。
出版產業是個景氣敏感的行業,一旦要緊縮開銷,第一個考慮緊縮的一定是無關溫飽的購書預算?,F在我們除了期待景氣好轉以外,業界還能做什么嗎?
一、呼吁產業的預警系統
筆者在前不久臺灣新聞出版局出版的《2007圖書出版及營銷通路業經營概況調查》報告中,特別注意到其中有一項統計企業家數的資料,引用了臺灣財政部門的《財政統計月報》,這應該是透過統一發票而來的統計。筆者不知道臺灣出版社做生意開發票的誠實程度如何,財政部門既然有這個統計,筆者建議出版產業主管部門應該想辦法每月定期去索討這項數據。
出版產業每月開出的發票金額,是升高了還是下降了,與去年同期相比,是增長了還是衰退了。通過這樣的月報則可以一目了然。個別公司的發票金額也許是機密(不過既然是稅務部門知道的數字,應該也沒有機密可言吧),但行業整體的合計數字總不會是機密了。財政部門完全掌握出版產業最大比例的營業數字,我們應該要求這個數字能夠每月實時公開。這樣每個月產業的波動起伏,就有一個可能是全臺灣地區最可靠的參考指標。
二、改善出版業的銷售通路
自從遭遇了金石堂和誠品事件的聯合沖擊之后,臺灣業者應當都有體認,當通路做大時,不僅是個別出版社會面臨困難,整個產業體質也容易被單一公司所牽動。而目前業界合理的處理方向應該是從協助獨立書店改善供應鏈入手。
筆者曾在《如何用ISBN數據庫催化出版產業的新動力》一文中提過,希望促成一個“全臺灣地區的圖書信息交換中心”,讓讀者快速挖掘更多好書,也可以降低經營網絡書店的營運門坎,甚至現有的書店業者也可以自由下載新書情報,實時更新上架書單,省下手動打單的昂貴成本。
這兩點是有步驟、有方法可以做的,其它發展經濟、改善讀書風氣等問題,由于題目太大,筆者在此就略過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