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邦集團葉君超為出版業建言
城邦出版集團營運服務中心總經理葉君超在參加“2008臺灣地區媒體產業的現況及未來發展趨勢”系列論壇時指出,自去年開始,臺灣的出版業一直是冬天,先是金石堂,再來是誠品書店。出版社與通路的互相競爭是因為在利率分配上無法達到共識,因為在利潤分配上已產生偏頗,導致雙方有很大的摩擦,而至今此問題還未徹底解決。
葉君超表示,誠品書店2006年的調查報告顯示當年書籍進貨量為2萬種,誠品書店一年銷售量約是臺灣所有出版量的十分之一,而一年銷售100本以上的書只有800多家出版社,真正有繼續運作的出版社其實只有1000多家,但臺灣地區實際上有9176家出版社存在,葉君超質疑,這樣的情況是否代表臺灣的出版業早已面臨經營上的困難?
談到臺灣及大陸地區出版產業未來發展趨勢時,葉君超提到現在全世界有兩種趨勢,第一是出版型態和閱讀習慣與過去社會的不同,人們對閱讀的忍耐度愈來愈小,第二為圖主文輔的現象,人們現在已是用圖像思考,孩子從小接受的教育也是以圖像為主,文字已不是年輕人思考的主要模式,由此可見出版業面臨的問題已不只有經營型態的轉變。
葉君超給臺灣出版產業的建議是,在嶄新的時代,出版產業的永續經營可以是理想,但要清楚自己在市場上的定位,思考自己的核心力,永續經營才不會是空談。
(臺 傳)
臺灣零售書市退書率飆升之緣由
對于退書率日高的解讀,臺灣業界一般最常見的論點就是出版量激增、購買力衰退這兩項。臺灣書業觀察員王干任則指出,出版總量激增與購買力衰退說明了部份退書飆升現象,但還有其它因素推波助瀾,才讓這兩個最顯而易見的原因浮上臺面。他認為造成這種現象其他另有他因:一、實體書店門市持續減少,網絡書店的快速崛起。二、連鎖書店勢力抬頭,獨立門市萎縮。三、經銷商配貨策略,不能做到適銷對路。四、便利超商崛起,銷售狀況不明。五、超級暢銷書的崛起,M型化的圖書銷售。如果產業總體營業額不變,而超級暢銷書大量崛起,則勢必擠壓到其它書籍的銷售狀況。六、圖書單價的屢創新高,近年來,“磚頭書”(不少暢銷小說都是磚頭書)與高單價書(彩色書、圖文書、生活風格書等)有越出越多的跡象。若產業總營業額不變,平均書單價持續攀升,代表消費者用同樣的錢能夠買到的書籍數量變少了,再加上超級暢銷書搶食市場,磚頭書又占據讀者閱讀時間(擠壓到閱讀總冊數),則其它B級書肯定大受擠壓。七、閱讀類型在不斷發展變化。八、進入門坎低,超激烈競爭。(聯 合)
臺灣教育部門擬三年投入37億新臺幣推廣閱讀
據臺灣圖書館學會調查,全臺灣公共圖書館一年的購書經費,比一所大學圖書館的購書經費還低。但臺灣教育部門4月23日宣布,計劃在3年內投入37億新臺幣,推行閱讀改造計劃。
臺灣圖書館學會理事長陳昭珍表示,臺灣公共圖書館的經費不足已是不爭的事實,而且有的地區地域很廣,卻只有一個圖書館。她期望有關部門可以增加公共圖書館購書經費,讓每個地區圖書館每年至少有一千本新書,同時也希望更多企業可以資助圖書館。(臺 媒)
臺灣畫家李贊成創辦美術主題書店
被稱為“百岳畫家”的李贊成,最近在臺灣宜蘭縣羅東鎮純精路上,開了一家縣內唯一的美術主題書店“大于書品”,店內不但陳列臺灣及歐美的絕版及二手藝術圖書,也有油畫、水墨、字帖及素描畫冊范本。
李贊成強調,雖然知道連鎖書店搶去大部分的市場,但是他自認為細心搜羅的美術類圖書,可以服務特定及專業的需求。李贊成說,“雖然知道是挖個洞去跳”,不奢望賺錢,每年可能虧上20萬新臺幣,但他也想借著開書店多交些朋友。仍創作不輟的李贊成,在看店的同時,正進行《大移民》的主題畫作,并將在五月于龍門露營區,展出20多幅先民移居宜蘭過程的油畫。李贊成的油畫創作,從《百岳》、《林道》、 《原住民》、《臺灣老樹》到《大移民》都是以臺灣自然為主題,下一階段也想出版系列的臺灣人文及自然筆記書。 (臺 媒)
香港印藝學會辦論壇探印刷業未來
香港印藝學會慶祝成立25周年,將舉辦“以全球化思維探討印刷業未來發展方向”論壇,從多角度探討成功印刷企業發展路向及先進印刷技術如何配合未來發展。
據介紹,該論壇分為兩輯舉行,將匯聚來自中國內地、香港和美國各地業界精英,論盡未來印刷業發展路向,以全球化思維探討印刷業未來發展方向,印刷質量標準化對印刷業發展重要性,數碼印刷技術發展路向,另外由成功印刷企業家與大家分享有關營運管理,市場策略及服務增值等經驗及方向。論壇第一輯主題為:“環繞營運管理、市場策略、資源增值”,于4月25日銅鑼灣世界貿易中心會舉行。
澳門博物館慶祝建館10周年
澳門博物館為紀念建館10周年,4月1日舉行慶典。館長陳迎憲表示,建館10年,共接待超過200萬參觀人次。進入新的10年,該館力求打造和建立研究型博物館,進一步提升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和服務素質。
據報道,澳門博物館于1998年4月18日建成啟用。10年來,該館作為城市博物館,接待過國家領導人、各國政要、游客和本地居民等超過200萬人次,成為澳門對外展示中西文化交匯歷史和提供本土教育的一個重要基地。(澳 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