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書林:
加快培育出版領域戰略投資者
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鄔書林在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培訓班上的講話談到,已完成轉企改制的單位,要發揚連續作戰的精神,把改革引向深入,爭取有更大的進展。要加大對完成轉企改制的出版發行企業的扶持力度,從出版資源配置、上市融資、跨地區經營等方面予以政策傾斜。
一是推動出版發行企業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吸引國有大型企業和業外國有資本投資出版發行領域。要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支持符合條件的出版發行企業通過上市融資或其他方式跨行業融資。同時,要積極支持并推動大型國有企業對出版發行業進行戰略投資,變出版傳媒產業內部的存量重組為增量重組。
二是鼓勵國有文化企業和資本兼并重組,支持做強做大。鼓勵和支持現有報業、出版、發行、印刷集團通過兼并、重組、收購和股份制改造等,做強做大,使自身具有戰略投資的能力,同時,選擇有條件的出版集團或出版單位在異地設立分支機構,促進其加快發展。
三是積極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打破地域和部門限制,打破條塊分割,培育資產和資源集中度高的大型集團,并在競爭中形成其戰略投資地位,這既是改革的方向,也是改革深化的必然趨勢。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促進出版發行企業區域間和上下游間的資源整合;要促進連鎖經營和電子商務進一步發展,推進和規范物流基礎建設,建設區域性現代化出版物集散中心,推動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出版物大市場的形成。
黃育海:
貝塔斯曼淡出中國書業,只是其做出的業務選擇
99讀書人文化公司董事長黃育海在分析貝塔斯曼將在7月31日前關閉其36家連鎖書店時說:貝塔斯曼此舉,并不是說連鎖書店模式出了問題,而是“匆忙”連鎖書店業務的貝塔斯曼缺乏相關經驗。貝塔斯曼顯然對在中國開連鎖店會遇到的問題估計不足,目前北京上海的地租成本并不比東京低多少,而國內書價太低,書店贏利自然成為問題。貝塔斯曼應該開雜貨鋪,在里面賣書,而不是光開書店。貝塔斯曼淡出中國書業,也并不表明中國書業市場失去了吸引力和發展力前景,只是整個貝塔斯曼集團做出的業務選擇。
孟超:
版權貿易不是孤立活動,必須以選題策劃作為支撐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孟超在《大學出版》發表文章說:學術著作選題策劃和版權貿易,是大學出版社工作不可或缺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兩者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互動關系。首先,版權貿易不是一個孤立的活動,它必須以具體內容作為支撐。學術著作的選題策劃,為版權貿易提供了工作平臺。可以說,學術著作選題做得越好,版權貿易的空間也就越大。其次,版權貿易不是被動地為選題策劃服務,而是能夠起到更多的主動作用,成為主動的版權貿易。再次,學術著作選題策劃和版權貿易之間是良性互動的關系。可以這樣斷言,學術著作選題策劃做得較好的出版社,版權貿易能力也一定很強。
徐升國:
出版者所應當做的不是把讀者硬拉回傳統紙質閱讀
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徐升國在接受《大學出版》時談到:閱讀方式的多元化已經構成了現代閱讀文化的一個基本特質。因此,并非傳統的紙質圖書的閱讀才是真正的閱讀或深閱讀,而其他形式的閱讀則是淺閱讀或非閱讀。從一定意義上甚至可以說,數字化的閱讀更加環保、更加便捷、更加豐富和形象化。雖然數字化媒體的閱讀與傳統的閱讀在閱讀心理、閱讀機制和效果方面可能與傳統的紙質閱讀有區別,但是它更有明顯的優勢,而且是時代的必然發展趨勢。我們所應當做的,是如何順應和引導讀者的這一閱讀趨勢變化,如何在數字媒體時代,充分發覺、利用數字媒體,以更好的產品、以讀者更樂于接受的形態,滿足讀者的新的閱讀需求,而不是把讀者硬拉回到傳統的紙質媒體閱讀中來。在數字時代,純粹的傳統的紙質圖書閱讀有朝一日終究會成為一種古典的生活方式,在新時期,閱讀面臨的考驗可能不是閱讀本身的問題,而僅僅是閱讀載體的變化。
樊希安:
如何正確處理事業性與商業性的關系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的樊希安在《中國編輯》撰文說:當前倡導發展“商業性”,擺在第一位的應是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使從業人員破除因循守舊、不思進取的觀念,認識“商業性”的重要意義:只有發展“商業性”,“事業性”才能最終得到發展;只有在經濟實力上大大增強,才能在與國外大型企業集團的競爭中獲勝,從而更加推進“事業性”,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弘揚和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作出重大貢獻。遼寧出版集團整體打包上市,在業界引起巨大震撼,使人們對文化企業的屬性有了全新的認識——只要是企業,無論怎么特殊,都要參與市場競爭,在競爭中優勝劣汰。即使如人民出版社這樣擁有特殊政治功能、被定位為公益性事業單位的出版社,除了個別項目由國家資助外,也同樣要和其他出版社一樣,參與到市場競爭中來。重視“商業性”,制定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和企業利潤目標也非常重要。制定戰略規劃時,要把經濟發展規劃容納進來,使員工在明晰總體戰略目標的同時,對經濟發展目標也有明晰的了解。而圍繞經濟戰略目標加強經營工作,更是“商業性”的題中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