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創新是文化創新的一部分。出版創新,最初是指選題策劃要有新意,隨著認識的深入和拓展,出版創新有了更廣泛、更豐富的含義。要實現出版業的創新式發展,就要實現人才的創新、制度的創新和內容的創新。
人才創新
出版社與其他許多行業不同,是知識密集型單位,它不需要特殊的廠房和高精尖的設備,它的財產最突出的就是人。出版社的核心是人,是人的智力,因此出版社往往特別強調以人為本,以人興社。人的因素是事業成敗的關鍵。對出版業而言,沒有好的編輯隊伍就沒有好的選題,進而也就沒有出版社的一切;沒有好的經營管理隊伍就沒有高質量的圖書產品,沒有驕人的銷售業績;沒有團結的高素質的領導班子就沒有持續發展的基礎。
當前,人才觀念亟待更新。那種把人才僅僅理解為擁有廣泛知識、豐富經驗、 基本功扎實、有商業頭腦等的觀念已經滯后。出版業需要的是一批高素質的、 有創造能力的、善于創新知識并付諸新的應用途徑的人, 即具有駕馭知識的出眾能力的人才——知識創新型人才。這樣的人才,特別是這樣的人才群體和人才梯隊, 是出版業發展的根本動力。他們不但是時代的編輯,而且還要編輯時代,他們是引導出版業邁向知識經濟時代的最具活力的人才, 是知識經濟時代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知識經濟時代創新知識層出不窮,交叉、邊緣、新興學科紛紛涌現,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要適應知識經濟發展的需要,就必須具備識別、吸納、儲備、創新知識的能力。出版社編輯要通過增強信息意識,嫻熟地應用現代高科技信息技術指導編輯實踐,在策劃選題、組稿、審稿及稿件的加工過程中,實現信息的優化增值。并要有強烈的獲取信息的欲望,對信息價值有敏銳的洞察力、理解力、綜合利用能力和創新力,重視信息的傳播和信息反饋。在具備知識內向型素質的同時,還應具備信息外向型素質。
制度創新
制度創新是出版業各方面創新的核心和基礎。它是要通過實現出版制度的變革,調整并優化所有者、經營者和勞動者三者之間的關系,充分體現各方的權利、義務和利益;同時調整出版業的內部組織結構,推行制度化管理,有效整合資源,使軟、硬件要素合理配置并發揮最大效能。它包括產權制度、經營制度、管理制度三個不同層次、不同方面的創新內容。這三者之間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并依次遞進,有機相連,其中產權制度是根本性制度,經營制度即人們常稱的經營機制,管理制度中以分配制度為重要內容之一。管理制度改進到一定程度,便會要求經營制度作相應調整,經營制度的調整,必然引發產權制度的革新。
知識經濟把創新力作為發展的根本動力。中國出版業只有堅持創新尤其是制度創新,才能在知識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在新技術革命的挑戰中立于不敗之地。注重制度創新,有利于真正把出版業納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而促進從業人員的觀念創新,調整出版業的布局,優化產業結構,合理配置出版資源;有利于吸納社會資金,開展技術創新,爭取較快的發展速度;有利于多出好書,開拓市場,發展對外合作交流與版權貿易;有利于改革舊的用人制度和工資制度,促進高素質的新型出版人才的涌現。
出版業創新發展關鍵之內容創新
出版創新,其內涵是豐富的,但其中出版物內容的創新是根本。出版理念創新、出版管理創新、出版體制創新、出版技術創新、出版人才創新、出版經營手段創新等一系列創新范疇,都是以內容創新為出發點的,又是以內容創新為歸宿的,是整個創新系列上的一個環節或一個階段。一切環節的創新,最根本的是要落實到內容創新,而內容創新又要借助一系列環節的創新來加以實現。出版的競爭從根本上說是內容的競爭,而且是創新內容的競爭。近年來風靡世界并以龐大多元的附加價值占領市場、實現巨大商業利益的《哈利·波特》系列等,其源頭無不是創作與出版。因此,能否為讀者提供具有創新意義的內容,就成了決定出版企業存亡興敗的生命線。
應對新興媒體的挑戰、應用新的傳播技術,出版業在內容創造上首先要解決一些先天的不足:第一,要進行業務流程再造。第二,出版業要獲得內容創造的優勢,就必須構建統一的數字化處理平臺,將優勢的內容資源進行整合。
創新是品牌的源泉和動力,品牌是創新的積累、凝聚和結晶。深化出版改革,選擇出版創新這一跨世紀的發展戰略已為業內人士所共識,亦為時代發展所必然。(作者單位:中央編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