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文化大繁榮,首先要求出版大繁榮。出版業作為文化內容生產的源頭,提供什么樣的先進文化,提供的文化內容能否滿足人民群眾的要求,出版的各項工作是否有利于“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都是事關文化大繁榮的大事。出版業要有大發展,必然會觸及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一些長期困擾出版業發展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只有靠出版創新,這也是對出版界提出更高的要求。
出版的創新有許多方面,包括:體制創新,機制的創新,利用著作權的保護,出版技術創新,出版組織創新。這里談談所能想到的出版創新需要解決的問題:
公益性文化事業與文化企業關系問題。長期以來,出版單位一直存在“事業與企業”的矛盾,企事不分、機制不活、目標不明確、公共服務滯后,效率不高,這與文化大繁榮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對已經明確的公益性出版單位,在政策、待遇等方面與其他出版單位又有很大的差別,尤其缺乏有效的考核、激勵和約束機制。另外,一些單位打擦邊球,有些甚至形成新的行業壟斷,這與當初改革的初衷有一定的出入,更不利于文化創新。
國有和民營的問題。在出版業中,出版單位,還分國有和民營,兩者的待遇和管理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如何消除兩者的差別,如何看待出版發行單位,以及如何看待文化生產力要素,如何激發全民族的文化創新活力,今天看來,不能只停留在所有制的層面上,應該從先進文化建設的高度,著眼于文化大繁榮的貢獻力上,公平、公正地看待每一個文化生產力要素,保護好文化創新的積極性,這樣才有利于“增強文化發展活力”,有利于“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
制定有效的預防機制的問題。跟風出版、惡俗炒作等不良現象,深究起來,是因為缺乏創新,只有靠模仿、靠炒作來制造轟動,有的甚至杜撰新概念、新術語,有的貌似新穎,實際上完全是拼湊而成,結果不被市場所接受,造成資源浪費,甚至損害了出版業的形象。跟風出版、惡俗炒作等不良現象,實際上是出版的大忌,是一種反出版行為。對出版業中的不良現象,不能全靠市場,讓它自生自滅,等它泛濫成災,才采取措施,這樣,不利于文化生產力的發展,不符合出版大繁榮的要求。應該制定有效的預防機制,從源頭上防止不良現象的發生,鼓勵創新,“營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環境”。
如何保護出版創新。利用著作權保護是保護出版創新的一種有效方式。盜版本質上是對出版創新的損害,對原創作者的損害,已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同時,另一種“盜版”不容忽視。近些年,一些影視作品甚至春晚節目的某些情節侵犯著作權被暴光,這都值得我們深思。如何將出版物中好的創意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出來,這里既有出版傳播創新的問題,還有一個如何保證其他藝術樣式保持原創作藝術品位的問題。例如,過去,影視作品對出版物往往一次性買斷,至于改編后的影視作品是否符合原作的本意,是否體現原作的藝術魅力,就與原作無關了。對于有些改編后的影視作品,作者只能望而興嘆。保護作者的創意,保持原作品的藝術魅力,保護出版創新的積極性,這也是出版大繁榮的要求。
新聞出版業與廣播、影視、電信等行業的關系問題。隨著傳媒領域市場競爭的加劇,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資金、資源的浪費,以及近些年西方興起的產業并購、重組,其優點和弊端,都值得我們關注。在當前產業鏈密切、產業融合力度加大趨勢下,由于歷史以及體制的原因,我國出版業在今后的發展上,一些出版企業難免與其他行業的企業發生矛盾,甚至有些問題很尖銳,這都是出版創新會遇到,且不能不面對的問題。
實際上,我們如果站在“時代的高起點上”,站在“繁榮文化”的高度,著眼于“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許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我們要下力氣,消除阻礙文化創新的因素,抓住歷史機遇,以銳意改革創新的精神,推動出版業又快又好地發展。(作者單位: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