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昕 躊地區的并購應遵循市場化的準則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總裁陳昕在《編輯之友》發表文章說:出版業的跨地區兼并重組乃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版產業自身發展的必然之途,也是出版集團快速擴張的重要途徑。但有一點極其重要,縱觀20世紀90年代至今國際出版傳媒集團的收購兼并浪潮。無一不是圍繞著品牌和知識產權而展開的,他們在全世界市場的擴張也無一不是通過品牌來進行的;而國內剛剛興起的出版兼并活動卻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行政管理、主管主辦的局面,保留著十分濃厚的行政色彩。并購活動完成后,出現了多頭行政管理的體制,而更值得重視的品牌和知識產權的問題,在并購活動中反而被忽視了。因此,現今出版業的跨地區兼并重組應當努力革除行政化色彩,而以資產為紐帶,更多地推行市場化準則,通過市場化運作和產權交易方式,圍繞品牌和知識產權來開展。惟有如此,出版集團通過跨地區兼并重組實現擴張才有實質上的意義,對于中國出版產業的發展才稱得上是有益的舉措。
王建輝 目前出版集團運作中的問題
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公司董事長王建輝在《編輯之友》撰文說:一、省域出版集團同質化嚴重。各省一個出版集團,包括了該省屬于省直的各類編印發單位,省與省以及在全國大格局中產業同構性嚴重。二、出版集團普遍不強。企業集團看重的是規模經濟,目前規模最大的江蘇,資產與銷售也均未達到百億元,這種既不大也不強的狀態,與企業集團的本義不合,而這種局面的形成可以說是行政與區域分割的產物,也是出版資本市場不夠強大的結果。三、主營業務極為脆弱。幾乎所有的出版集團主要依靠教材,在教材盈利空間大大縮小后,新的主營業務與盈利模式始終沒有建立起來;新媒體業務在出版集團是一個普遍的薄弱環節。四、現代企業制度不夠健全。多數出版集團尚未建立起嚴格的法人治理結構,還不是獨立的經濟組織,缺少經濟學意義上的企業集團內涵。
傅強 大學社數字出版產品形態可定位的六個方面
浙江大學出版社社長博強在《教材周刊》撰文說:依據高水平大學出版社數字出版的發展方向,其產品形態可以定位于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基于跨平臺傳播和多媒體表現形式的電子圖書產品形態。這是數字出版的基本形態。第二,基于學術著作內容的數字庫產品形態。實現信息搜索、數據挖掘、內容定制與重組以及以內容單元關聯閱讀為主的消費需求。第三,基于教材的網絡教學數字庫產品形態。第四,基于學校科研學術成果的機構知識庫產品形態。機構知識庫是指大學為方便其組織、整理、存儲和利用師生員工相關的數字知識資源而提供的一系列服務。第五,基于學校課程教學資源的課程資源庫產品形態。是指大學為促進教育資源共享、促進學科交流和人才培養以及為高等教育服務和全民終身教育服務而提供的一系列服務。第六,基于WEB2.0特征的自主出版產品形態。
張志林、孫鐵軍、包韞慧: 版權代理機構要成為市場主體
北京印刷學院的張志林等三人在《北京印刷學院學報》撰文談到:版權代理機構要盡快轉變機制,調整角色,拓展業務范圍,改變只為出版社服務的狀態。向版權代理業務縱深挖掘潛力、求取利益。在版權代理的服務種類上應有突破,要在圖書版權貿易的基礎上,積極開拓圖書以外的衍生產品的代理業務,向動漫、影視、美術攝影作品、實用藝術品、多媒體、數字化制品及網絡出版等方面發展。學會善于運用國際慣例。用外國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從他們的思維習慣出發進行版權貿易。版權代理人員應當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在實際的版權貿易工作中,不僅要熟悉國內圖書市場,對海外圖書市場的情況更要有所了解,真正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把圖書版權貿易做大做強。
王蒙: 長尾圖書網絡營銷的新趨勢
王蒙在《出版廣角》上撰文說:隨著物流及管理水平的不斷改進和提升,長尾理論在國內出版業的效力將越來越明顯。長尾圖書的網絡營銷也將進一步向精細化、智能化發展。如數據庫營銷,最終可發展為一對一營銷,即“區別對待每個顧客”,為每個顧客量身推薦最適合他本人的圖書信息。再如網絡社區營銷,不僅可將各垂直社區的客流引入網上書店,網上書店本身也開始營造自己的社區氛圍,使讀者在網上書店內便可完成尋找同好交流分享的體驗。
胡章程: 農家書屋要保障資源的“持續性”
胡章程在《出版廣角》發表文章說;目前影響農家書屋建立和生存最核心的因素是資源短缺問題,因此,充分開發資源,合理利用資金,用長效機制保證資源的供給成了農家書屋的“生命線”。要做到這一點,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充分整合現有的資源,將政府各個部門和社會團體撥付和捐助的資金和書刊由統一的機關集中整理,統籌配置,消除各自為政,重復建設的局面,第二,農家書屋的建設資金必須列入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的財政預算,特別是將農家書屋的日常維護費納入制度化的財政體系。第三,充分發揮社會力量,拓展農家書屋資金來源的渠道。當然,建立農民參與的規范的農家書屋資金管理制度也是保證資金合理、可持續利用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