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早在2007年初新聞出版總署的一次會議上,會議間歇時我與幾位同行業人士閑聊中,先后有幾人都驚人一致的表達了同一個觀點:傳統音像行業已經是夕陽產業。當時我自己并不完全認同這種說法,但現在音像界呈現出的幾個現象越來越嚴重,似乎正在一步步印證前幾位同仁的觀點。
網絡免費下載沖擊巨大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大部分人的音像消費是通過購買正式出版的錄像帶、DVD、VCD等音像制品來實現的。但是隨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網站開始提供下載服務,相當一部分正規音像市場的消費者被網絡下載搶走。更為可怕的是,這些下載服務中還有相當比例為免費下載。所以說現在的中國音像產業正經受著繼盜版地震之后的再次地震一點也不為過。也許正是這個原因使越來越多的音像界人士認為,傳統音像產業已經步入低潮。
眾所周之,我國音像市場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東等區域,但在最近幾年,這3個省市的音像市場是頻頻告急,市場萎縮速度非常驚人,音像市場的銷售數量逐年下滑,有些省市的下滑速度甚至達到或超過了50%。音像業從業人數和音像經營店鋪也大幅度減少,在很多音像專賣店甚至出現經營性恐慌,銷量逐年萎縮。導致音像店入不敷出,經營難以為繼。以廣州為例,音像商店從2004年的2000多家,驟減至如今的700多家。這些對音像市場的穩定和發展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
年輕一代對互聯網的依賴和鐘情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只要有什么新的作品,他們就會立即在網上搜索,然后想方設法去下載。就像某位白領所說,他們很多人已經好多年都不知道碟片長什么樣子了,至于碟片的價格簡直是問都不問,他們甚至還標稱自己是數字化一代,不屑于那些傳統產品。
成本高,利潤小
衡量音像業整體發展水平的三項指標主要依靠發行品種、發行數量、發行金額這三項數據。而據權威部門公布的數據顯示,雖然2007年的發行數量有所上升,但發行品種和發行金額下降明顯,音像企業的收益明顯降低。再加之原材料價格的不斷上漲,使得光盤利潤越來越小,所以說成本的不斷增加,已經成為困擾音像業發展的一個難題。
成本的上升有原材料價格的上升,也有人力資源成本的上升。新的《勞動法》實施之后,員工的保險、工資、社會福利等待遇出現較大幅度增長,使得企業用人成本增加。與此同時,光盤的價格在逐步降低,2007年的平均售價比2006年又降低了15%左右。成本增加,售價降低,音像出版企業利潤直線下降。
音像版權保護比較困難
消費者在無償享受數碼音像盛筵時,又有幾個人大腦中有“版權”二字呢。
網絡數字資源成本低廉、下載方便,但其免費下載的合法性也引起了版權爭議。有知識產權專家表示,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的規定,著作權人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未經許可通過網絡傳播享有版權的作品是侵權行為。但是,普通消費者在網上“分享”他人作品的現象十分普遍,很難——追究這些個人的侵權責任。而目前國內的版權管理部門也還沒有受理對個人的投訴。
文化部文化市場司副司長張新建就曾經說過,網絡侵權正日益演化為一場新的災難。’以非法提供影視音樂節目內容點播、深層鏈接以及音樂MP3搜索服務為主要內容的網絡盜版,不僅導致正版音像制品銷量不斷下降,而且扼殺了合法網絡影視音樂節目服務的快速發展。
多年來,音像制品飽受盜版侵蝕,音像從業人員一直與盜版做著不屈不撓的斗爭,最近幾年國家對盜版的嚴厲打擊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盜版泛濫,同時音像行業也一直采取低價策略與盜版抗衡。低價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正版的市場占有率,但也無可挽回地在消費者中產生了音像制品“不值錢”的印象,這對音像制品應有的價值來說是不公平的。不僅音像制品的社會文化價值得不到體現,而且音像制品作為商品來說利潤太小,使得音像生產企業的凈收入逐步下滑。如此下去,產品成本不斷增加,價格不斷降低,收益進一步減少,使得音像業的原創熱情和開發新產品的能力遭遇嚴重挫折,一旦形成惡性循環,后果將不可想象。
專業音像作品發行渠道不暢
就目前的市場看,農業專業題材的音像作品,發行渠道都不是非常健全。農村區域廣闊,各地需求差異較大,群體消費能力不足等等因素都制約了農業音像的發行市場,尤其是對音像唐鋪的建設和管理。同時還有幾個因素也制約了農業音像的發行:比如農業節目制作周期比較長、投入經費比較高、公益性偏重等,如果采用訂單式生產,就不能滿足消費者的及時需求,而如果出版社主動生產,又容易造成產品積壓,占用大量流動資金等等。
面對以上問題,要保證音像業的健康長遠發展,就必須對音像市場進行切實有力的整頓和維護。因此,在以后的文章中,筆者會從不同角度來探討音像市場建設的出路與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