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圖書的一大不足在于遺失悠久的傳統
德國萊比錫舉辦的“世界最美的書”評選代表了當今世界圖書界的最高榮譽,反映了世界書籍藝術的最高水平。
9月9日,德國圖書藝術基金會主席、知名藝術家,負責德國最美圖書和世界最美圖書評選工作的烏塔·施奈德女士,做客中國訪談時說:我們都知道,中國出版印刷已經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遠遠要長于歐洲。但是我認為,中國目前圖書的一大不足就是中國在遺失這種傳統,中國更多的趨向于用西方的方式來出版書籍。
如果說還有什么可以改進和提高的,我認為中國應重新注重這種傳統。比如注重更為優質的紙張質量、更好的版面設計,讓人對書籍有更多的感受。
學術集刊不必妄自菲薄
據《文匯讀書周報》發表周立民的文章談到:在當今學術評價機制和期刊的等級序列里,學術集刊仿佛是沒有位置的私生子。其實,現在很多學術集刊的創辦都體現出編者企圖遠離時下學術流行病、開辟能夠充分發揮個性的話語空間的努力。它不時髦不聲張,甚至很笨重,但也不必擔心它們被忽略,在魚目混珠的時代中,關注度說不定與淺薄度成正比呢!
由此看來,學術集刊應當保持它相當的自信,因為相對于很多包羅萬象、照顧完二奶奶還要照顧三舅舅四叔叔的期刊,學術集刊往往個性較強、專題性強,它的個性往往體現在主編人的學術個性和喜好上,它的專題性體現在不必面面俱到,但可以就某一個方面或某個問題的深入和有針對性的探討上。這也是學術集刊是否能夠殺出一條血路獨樹一幟的關鍵所在。
文學就應該這樣快樂
9月9日,盛大旗下的起點中文網啟動“作協主席小說競賽”,來自全國3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作協主席、副主席們將在網絡上打擂臺,而且還有網上評委打分,冠軍還將獲得10萬獎金。
《新京報》為此發表潘采夫的文章說,讓作協主席——傳統文學中最傳統的部分,與網絡文學、文學大賽產生對撞,從目前的效果來看,已經是十分驚人的。對于這場文學事件,文學評論家可從各方面解讀,如傳統文學的寂寞,商業文學的力量。
但在這里筆者只想說感謝,感謝所有參賽選手們,他們不僅具備與時俱進的新思想,而且具有平民的文學態度,更具有輕松的娛樂精神;他們不僅給大眾帶來了文學,更給網游帶來了歡樂。一場文學網民的狂歡節即將開始。
作協完全可以成立網絡文學分舵,把網絡文學當成新的根據地來經營,網絡作家們以及網絡化的傳統文學作家們,將可以成為新的文學GDP增長點。
作家乘大紅花轎簽售褒貶聲不一
據紅網報道:備受爭議的80后作家張一一新作《努力》,最近在長沙舉行了首場簽售會,一頂大紅花轎、一身大紅狀元服,讓喜氣洋溢的張一一賺足了眼球,不到一小時光景,書店準備的200本圖書就簽售一空。而張一一這一“復古”的另類簽售形式,也被許多的圍觀者津津樂道,吸引了許多“非目標受眾”的駐足觀看。不少讀者對“花轎簽售”的興趣更顯濃厚,紛紛表示“這一點兒也不媚俗,非常地有創意,“文化味很濃厚,比較大氣,簡直是太有才了”。
但也有不少市民質疑,認為張一一“不搞寫作搞炒作”。曾成功打造出小妮子、米米拉等暢銷書作者的資深出版人周藝文則表示:“我國的圖書營銷在全世界范圍來說還非常落后,作者和出版商在這個嚴峻現實下應更主動地自我營銷,已是一個箭在弦上的嚴肅課題,張一一這樣的營銷高手如今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洪昭光:選擇養生書有三條標準
隨著養生書市場份額的擴大,市面上越來越多的養生書開始冒出來,連新聞出版總署都有意設立門檻以控制養生書的出版質量和數量。那么,究竟如何從良莠不齊的眾多養生書中挑出自己需要的那一本呢?養生書作家洪昭光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說:選擇養生書有三條標準,第一看寫書的人是不是在書的相關專業里長期從事科研、臨床、教學的工作,就像打籃球,如果自己都不會怎么能教別人呢。第二是看作者在本專業里有沒有知名度和學術地位,比如寫營養學書的人是不是某大醫院營養科的主任、教授,或者是營養學會的委員、理事,有專業地位的話會更可信。第三是看書的內容有沒有科學根據,有沒有臨床對比和科學研究的結論,講述的方法應該是平和不極端的,而提出的觀點應該有證可循。
翻譯出版質量滑坡:繁華背后存隱憂
據中國出版在線報道:近年來,我國平均每年出版新版譯著近萬種。品種數量迅速增長,社科類和文學藝術類圖書卻出現翻譯質量混亂、下降的現象。譯林出版社社長顧愛彬指出,一件商品質量越好,成本越高,翻譯類圖書也是同樣道理。出版一本優秀翻譯圖書,需要一流的譯者、優秀的外文編輯,需要逐字逐句根據原文推敲文字,這樣出書,成本高,價格也比較高,在某種程度上失去了競爭優勢。高校和科研單位應把翻譯作品當作學術成果或科研成果納入職稱評定體系,提高譯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業內人士也普遍認為,解決譯著質量下降的問題,可以從嘗試建立檢測標準做起。諸如翻譯上的硬傷數目、翻譯不準確的比例等問題可納入檢測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