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內部人”?說白了,就是執掌公司董事會經營行政大權的董事長、董事,以及由董事會聘任的高層管理們。“內部人”控制是一個自從公司制誕生以來就存在的難題,又是公司制必須解決和限制的課題。由于既有意識形態又有市場經濟的雙重屬性,較之其他行業的改革,我國的文化產業,尤其是文化出版業的改革和發展明顯滯后;但一旦邁開改革步伐,又表現出明顯的后發優勢。可以預期,全國文化出版產業將進入一個新的加速改革的新階段。
此前幾年間輿論關注點似乎在文化出版業改制的外部性方面,如談國家對試點企業的政策扶持、文化出版業的政企分開、出版機制的轉變等。但關注文化出版業改制的內部性,即文化出版企業內部改制后如何真正構建現代企業,如何建立有效的制衡機制,如何切實保證國有資本的增值保值,如何有效防止“內部人”控制,如何保證所有股東利益的最優化等卻不多。隨著出版業轉企改制越來越普通,已經有9家并將有更多的上市公司,出版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更凸顯了其重要性。2008年4月,中央召開了文化體制改革會議,進一步部署文化體制改制工作,表彰了37家體制改革中的先進單位,結束了“轉制沒有時間表”的時代,提出應當轉制的文化出版產業單位“在2010年前全部完成轉制”。筆者這篇文章,針對我國出版業“上市熱”的現狀,闡述了我國文化出版產業改制中應重視解決“內部人”控制問題,防止新建立的文化出版企業重蹈一些國有企業因“內部人”控制,造成企業國資流失、經營失敗的覆轍。提出建立外部董事和獨立董事的重要意義,旨在給那些已經上市或準備上市的出版機構以借鑒。
一、出版企業的“非標”現象
如果用嚴格的現代企業制度標準來衡量,筆者認為,目前我國出版業內一些股份制公司,在組織架構和干部設置上,尤其是外董和獨董問題上,存在著非標準現象。比如一個最基本的數字是,出版股份制企業董事會中的外董和獨董數字遠低于國家建議的標準。例如:
——有的國有文化出版公司,有董事長無董事會,有的甚至董事長換了一位又一位,董事會卻一直空缺;有的公司,黨委會部分代替董事會;有的公司董事長權力過于集中,監事會形同虛設。
——有的公司,黨委會與董事會班子、經營班子重構,甚至兼有監事會的職能,黨委會代替董事會。一些單位新瓶裝陳酒——把老領導班子和機制原樣“塞”進新公司的瓶子里,黨委成員以執董身份進入董事會,形成董事會成員與黨委會成員交叉、重疊。
——有的公司董事長權力過于集中,有些領導集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于一身。權力高度集中,這樣的優點是決策程序少、決策迅速,缺點是權力缺乏監管,容易一人說了算。
——有的公司監事會像個擺設,監事會形同虛設。財務部長(或財務總監)出任本公司的監事,自己動用資金,自己造財務報表,又自己審計自己,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
——有的公司非執行董事在董事會成員中所占比例太少,獨立董事更如“花瓶”只起擺設的作用。外董、獨董數量少,難以發揮其在董事會內部獨立監督、獨立建言的作用,議事表決時票數少,形成票決時執行董事占多數,公司被“內部人”牢牢控制。
二、“內部人”控制的幾種典型制度經濟學表征
新制度經濟學描繪了幾種典型的制度經濟學表征,以此來對照我國出版業的現狀,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特點:
1.“囚徒困境”
在“內部人”控制下,企業經營者的心態面臨悖論選擇,也就是經濟學描述的“囚徒困境”——一種特定情況下,當事人心理的尖銳矛盾和人格分裂狀態。作為由國家提名、股東大會同意、組織部任命的國企的執行董事,拿著國企執董優厚的年薪,理應將國資利益、股東利益置于崇高地位,努力履行忠誠勤勉義務,使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但實際上,受“經濟人”本能的支配,在國家利益、股東利益與執董的個人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內部人”往往會做出偏向于“內部人”群體的決策,造成國資、股東利益事實上的損失,增加了公司的運營成本。
2.文化公權的權力尋租
在我國,由于出版業具有意識形態屬性,國家要求出版業的主導權須掌控在國資法人手中。這樣,出版企業法人就有了部分本來屬于社會大眾的文化公權,如媒體的發布權、作品的發表權、出版權等。由于權力屬于稀缺資源,權力通過需求市場可以帶來利益,因此,盡管國家通過種種舉措打擊滋生腐敗的權力尋租,但少數法人權力尋租、謀取不當利益的事件屢禁不止。
3.文化公共產品的“搭便車”
公共產品本來是由政府提供的為全體人民服務的公益產品,這類產品以公益為宗旨,不以營利為目的。但“內部人”利用國家賦予的公共產品生產運營權,在文化公共產品提供中使自己的產品“搭便車”。如教材發行中搭售教輔圖書,平均一種義務教育教材要搭售至少2種以上教輔。這種利益驅動的“搭便車”,是廣大中小學生負擔加重的直接原因之一。
三、上述表征的成因分析
“內部人”控制表征的成因主要包括:
1.三個缺位
a.即“內部人”控制下的股份制企業中的國資投資者的代表缺位;
b.不擔任執董的中小股東的代表缺位;
c.公司產業鏈的其他利益相關者(如企業員工、書店、生產廠、消費者)的代表缺位。
2.對“內部人”控制的姑息、縱容
在改制前,出版機構是清一色的國有事業單位,業外人士很難插入,形成恒定的“內部人”控制的利益集團。
轉企改制后,一些上級主管主辦部門只相信自己培養的干部,對業外來的干部心存疑慮。出于防止權柄落入外手的擔憂,配備股份制公司董事會董事時,外董、獨董的數量不敢也不愿達到證監會要求的“不少于50%”的標準。
個別董事會選取獨董時放棄“獨立性”標準,只找聽話的人擔任獨董。
“內部人”的控制不解決,就像炸彈在股份制公司中埋藏著一樣,不知何時就會爆炸。這并非危言聳聽,早被國內外股份制公司的無數案例所一一證明。打開窗戶看看國外,安然、大宇那樣大的公司說垮就垮;再看看國內,上市公司如三九、鄭百文曇花一現,“中石油事件”背后清晰可見“內部人”控制下的高管濫權的影子。出版股份制公司雖然有意識形態特殊性,但只要搞股份制公司,只要不想重蹈覆轍,就得遵循公司治理的理念和法則,就得按規則游戲,就得想方設法防止“內部人”控制公司。
四、對加強文化出版股份制企業外董、獨董建設的建議
根據權力制衡的理念,權力只有在陽光下運行,只有受到有效的制約和監督,才能保證不被濫用。要在文化出版業真正建立現代企業,筆者認為當務之急應從三方面著手:
1. 應大力宣傳公司治理中的契約思想和制衡理念
當前,文化出版業公司治理上的誤區主要體現在:忽略了現代企業三權分立、契約和制衡的理念宣傳;文化出版業及其主管主辦單位有不少人不了解、不懂得董事會議事決策規則;多數董事上任前沒經過培訓;外董、獨董在董事會被邊緣化。 當前在文化出版業公司治理上,筆者認為存在這樣幾個誤區:
一是只注重現代企業形式的宣傳,而忽略了現代企業三權分立、契約和制衡的理念宣傳。
二是文化出版業及其主管主辦單位有不少人不了解、不懂得董事會議事決策規則,從感情上難以接受現代企業的公司治理。
三是多數董事上任前沒經過培訓。文化出版股份制公司的多數董事或出身于政府部門,或成長于本單位,沒經過現代企業的歷煉,沒經過專業董事的培訓,對如何履行董事權利義務心中無數。
四是外董、獨董在董事會內容易被邊緣化。文化出版業長期以來形成了一種“自己人”的圈子。當外董、獨董提出相反意見時,一些執董心理失衡,覺著“礙事”、“麻煩”,議事決策時想方設法避開外董、獨董。
上述現象證明在文化出版業推進改制的同時,有必要進行公司治理理念的教育;有必要對已經轉制的股份制公司的領導班子、高管人員進行公司治理理念的補課;有必要對文化出版企業的“婆婆們”進行公司治理理念的培訓,目的只有一個:降低文化出版股份制公司的運營費用和交易成本,提高企業效益。
2. 應與其他行業外董改革同步
a.借鑒深圳外董改革試點經驗
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在國有公司董事會外董制度改革方面,也走在其他省市的前面。2006年6月22日,深圳國資委下發了《深圳市國有獨資董事會建設試點工作指導意見》、《深圳市國有獨資公司董事會建設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深圳市國有獨資公司董事會建設試點工作實施細則》三個文件,把引入外董、獨董作為董事會改革的突破點。深圳市國資委要求外董占董事會比例須達到或超過50%,保證董事會能做出獨立于經理層的判斷與選擇。擔任外董的人選必須為公司主業、投資、經管、財會、金融、法律、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面的專家,必須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規定擬定外董人選的負責人及其直系親屬、主要社會關系兩年內未曾在公司或公司的全資、控股子公司擔任中層以上職務,兩年內未曾與公司有直接商業交往或未持有公司所投資企業股權,未曾在與公司有競爭或潛在競爭關系的企業任職。
b.外董、獨董薪酬的解決思路
引進外董,必然會使人關注其薪酬。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規定,獨董不得收取任何薪酬。但這一苛刻的規定并沒有降低美國很多人士希望成為獨董的熱情。原因在于某人擔任獨董,證明了其專業水準和良好信譽,在原有行業提高了知名度,反可以在原行業賺到更多的錢。但中國自有中國的國情。對外董、獨董的高級勞動,應由相關部門支付合適的報酬。
據《上海證券報》2006年3月6日報道,央企外董的薪酬今后將由國資委直接支付,支付的來源就是100家央企上繳的“紅利”。也就是說,國家將著手建立董事基金,統一解決外董、獨董的薪酬。國資委在《中央企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建議草案編報辦法》中明確表示,央企申報的預算支出只包括資本性支出和費用性支出,包括外董薪酬在內的其他支出由國資委解決。深圳試點企業的外董津貼由市國資委決定,由任職公司支付,每年人民幣10萬元。近兩年,上市公司給予外董股權和期權的增多。就證監會來說,外董持有非常小的期權,容易貼近中小股民,便于充當國資和中小股東的代言人。
3.應在業內按現代企業制度構建出版企業
從文化出版企業實踐看,主管、主辦單位作為大股東代表,應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積極的角色;外董、獨董的法律地位,應以公司章程或制度的形式明確下來;嚴格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董事會要尊重、支持同級黨委或黨組織的工作,抓好經營班子,支持外董、獨董工作,防止“內部人”控制企業;
a. 扮演好機構投資者和利益相關者的角色
在新經濟條件業態下,為了應對頻繁變化、日漸復雜的文化出版產業的經營環境,企業相互之間的依存變得更為緊密,形成一種網絡型的組織業態,因此股東以外的其他利益相關者,諸如:雇員、債權人、政府、社區、供應商等等,參與公司治理變得更為必要。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也為這些主體更便利地參與公司治理提供了可能。現代通信手段的發展,使得小股東完全可以通過電視會議、網上投票等形式參與到對公司重大決策的票決中。從文化出版企業實踐看,主管、主辦單位作為大股東代表,應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積極的角色,采用“抱怨”機制而非“退出”機制,更多地參與了文化出版股份企業的公司治理。
b.建立健全外董、獨董制度
外董、獨董的法律地位,應以公司章程或制度的形式明確下來;外董、獨董的人選,如何培訓、薪酬多少、如何給付,應有長期通盤的考慮;外董、獨董的數量應當達到董事會董事數量的半數以上,以保證公司決策的客觀、公正,保證國資和全體股東利益;外董、獨董在董事會內的具體工作,主要是對公司執董、經營高管層的督導、評價,財務、重大項目的審計,決定執董薪酬,受主管單位委托提交對董事長的評價、薪酬考核等。
外董、獨董的來源包括卸任的老領導,資深的經濟學、法學或文化出版學科的相關學者,有名望的職業經理、律師等。應以省市為單位建立出版產業外董、獨董人才庫。個人一旦進入這個人才庫,須與管委會簽訂契約合同,之后通過相關職業培訓,取得外董、獨董的候任資格證書。董事會需要外董、獨董時,由主管主辦單位從人才庫中提名,經股東大會差額票選產生。在職期間成績顯著者,可以連任最多兩屆。不稱職者,由主管單位提請股東大會予以罷免。
c.外董、獨董的薪酬及薪酬來源
可以由年金和期權兩部分組成。建議參照深圳標準,外董、獨董年薪按10萬元發放。工作滿兩年以上且履行職責的,可以享受一定數額的公司溢價期權股票。為了保證外董、獨董的相對獨立性,為避免企業與獨董產生關聯利益,須切斷企業與獨董的利益臍帶,如有必要在上級主管單位建立董事基金,由相關企業向上級主管單位交納基金。外董的薪酬從主管單位的董事基金中支取。這樣既解決了外董、獨董的薪酬,又和本公司利益有所切割,便于保持其應有的獨立性。
d.加強董事會信息披露制度
嚴格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是加強外董、獨董制度建設的基礎工作。只有做好信息披露,保證信息及時、準確、足額地傳遞,保證外董、獨董對公司情況做出公正、及時、獨立、客觀的判斷,才能使外董、獨董有效地履行其職責。加強信息披露制度須做三件事:一是制度的完善,包括信息披露的時限、內容、方式、職責、獎懲的制度制定;二是硬件系統的完善和建設,尤其是網絡系統應便捷、保密;三是信息披露制度的實施,應按章辦事,獎罰分明,對事不對人。
e.正確處理董事會與平行黨組織的關系
端正角色,互不隸屬,各司其責。黨的組織和同級董事會是平級機構,互不隸屬。黨的組織要認真貫徹《中國共產黨章程》和《國有企業黨組織工作條例》,按“黨要管黨”的原則,集中精力抓好單位的黨組織建設、黨風廉政建設和黨員隊伍先鋒模范建設,支持董事會和經理層班子工作,決不干涉董事會和經營班子權限范圍內的事務。同樣,董事會要尊重、支持同級黨委或黨組織的工作,出版的內容產品要符合國家法律,集中精力抓好董事會自身建設,抓好經營班子,支持外董、獨董工作,防止“內部人”控制企業。建議黨委書記和董事長職務由同一人擔任,但董事長和總經理應分別有兩人擔任為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