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二.社會共振
暢銷書的基本模式是這樣的:你有一本書,你必須激起整個社會某種程度上的共同關切(社會共振),讓信息沖擊、回蕩,這樣才能完成銷售。所以暢銷書如果有所謂公式,大概就長得像這樣:
暢銷書 = A + B。其中 A 是“某一本書”,B 是“你讓夠多的人動心”。
在本刊上期“一本書為什么而賣?”一文中,筆者已經討論了 A ,也就是書本身可能需要具備的條件,也提供了如何量化書的銷售潛力的方法。接下來我們要面對的則是 B,如何讓夠多的人動心,也就是如何產生“社會共振”的問題。
要說服夠多人采取行動(付錢買書),這是個艱巨的任務。首先,任何書都沒有足夠的毛利支付一對一的說服(店銷書沒辦法采取直銷策略);再來,你也不知道目標讀者精確地分散在哪個角落;第三,即使你想花錢登廣告,實際算下來你能支付的預算也非常可憐。
(假設你用銷售一萬本、定價300元新臺幣、5%的營業收入來計算,你的廣告費有多少呢?答案是:10000本×300元×5%×5折=75000元。你想的是暢銷書才會有這種金額,如果是二三千本的普通書,你還得把這個數字除以4。)
所以店銷書的營銷策略不能靠砸錢強推。你必須找到方法讓書的信息自動發散。根據社會性營銷經典《引爆趨勢》(葛拉威爾著,時報文化出版)的解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找到“對的人”,讓消息自動擴散開來。
極少數人可以靠幾次的轉介,就能聯系到所有人,其他人則透過這極少數的人和世界相連。(補充一下葛拉威爾《引爆趨勢》這本書超棒,一定要買來看。)
但我們和葛拉威爾面對的情況略有不同,葛拉威爾描述的案例多半都有一個潛伏過程,當商品、觀念、病毒……累積足夠多的時間之后,來到某個臨界點(Tipping Point),流行終于一夕引爆。而我們的書很難等待這么長,因為等到信息擴散時,我們的書也早就下架回家了。
店銷書一上市就要引爆,沒辦法等著各方面機緣湊成,自動變成暢銷書。以下是筆者多年來觀察、思考所得,如何引發社會共振的幾個要點:
1. 你要先凝聚一個說服策略
首先你要為這本書建立一個說服策略。這本書的價值、魅力、特色……任何讓人覺得這本書很棒、很重要、很有趣、值得買回家的要點,都需要經過非常嚴密地“產品研究“,要知道你的書的強項和弱項。
如果你有一本暢銷作家的新書,你從封面開始,就應該把作家的名字掛得超大(若照美國人的辦法,天王作家的名字甚至在封面上比書名還大)。如果你的作者沒名氣,但他有個故事,也許你應該把說服重心放在那個故事上。無論是經典價值、時效價值(剛好碰上重要的社會能量),你都要把前文所說本書的銷售潛力所在,轉化為一套說服策略。
沒有人能夠用整本書的內容去推銷書,這個說服策略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和篇幅內”,告訴讀者那本書值得他買回家。有兩件事情是建立說服策略時應該牢記的:
a) 要引人入勝(所以你要注意戲劇性);
b) 要易于傳播(所以不要太復雜);
這個策略有時候可能是用在封面上的一句話,但有時候卻是用在從簡報到海報,到贈品,到試讀活動,到百人推薦,到搶先預購的總動員。這個說服策略不只用來說服讀者,更重要的是用來說服“關鍵中間人”。
2. 你要說服關鍵中間人
關鍵中間人是你的信息和終端讀者間的信息中介。你的信息需要經過中間人才能打動終端讀者。這不僅是量的問題,同時也是質的問題。常見的關鍵中間人包括:
a) 通路
b) 部落圈
c) 高收視、收聽、閱讀類節目或雜志
d) 人氣論壇
e) 主題相關的媒體……
對買書的決策而言,我們不只需要知道有某本很棒的書,我們還需要知道有誰推薦它。關鍵中間人表面上雖然只扮演信息中介的角色,但由于他們披露的信息有限,任何信息顯然都經過篩選,因此對接收信息的人而言,那就意味著不言而喻的推薦或精選。
例如預購這個乍看之下沒有任何“背書推薦”宣告的活動信息,在讀者眼中都可能解釋為背書(至少也是精選)。
說服關鍵中間人,給你的信息曝光的機會,你就可以接觸更大的買書族群,同時取得額外的推薦效果。
當你做到了這些事,你會看到信息在不同的地方擴散、激蕩,人人都在討論,書店里看得到,電視上有人介紹,坐進地鐵身旁就有人在讀它,更別提博客圈的書評蕩漾開來。這就是社會共振的效果。
最后,你說筆者好像很會分析嘛,那筆者做的書都很暢銷嘍?嘿嘿,君不見天底下凡是好為人師的,都只是出一張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