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內外版權合作日趨頻繁,品種和題材也越發廣泛,大家在做引進版圖書時通行的做法是:內容方面,請合適的譯者對照原文逐段翻譯;形式方面,版式設計一般都遵從原書的設計。這樣做的優點是忠實于原作,容易達到國外出版社的要求,操作起來當然無可厚非。但是這種做法有時候也會產生一些新問題,如引進時間晚或者翻譯出版的流程較長,時效性滯后;譯本讀者群和原版書讀者群具有較大的文化差異,原文中部分內容很難被中國讀者理解;讀者審美需求不同,國內讀者對國外讀者習慣的版式設計難以接受等。這些問題都會導致譯本內容上無法滿足讀者的需求,形式上無法適合國內讀者的閱讀習慣。因此我們在引進《建筑師的20歲》一書時充分考慮了上述幾方面的問題。
《建筑師的20歲》是一本訪談類圖書,應日本著名建筑大師安藤忠雄的邀請,當今世界上6位建筑大師倫佐·皮亞諾、讓·努維爾、理卡多·雷可瑞塔、弗蘭克·蓋里、貝聿銘、多米尼克·佩羅分別到東京大學與建筑學院的師生們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他們暢談了他們年輕時的求學生涯和從業經歷,他們對建筑設計的理解,他們進行建筑創造的心得體會,他們的對于人生的思考。這本書真實地紀錄了當時各位建筑大師的演講,日文原版書內容生動、真實,圖文并茂。
我們在編輯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編輯的主觀能動性,不僅僅局限于忠實地翻譯原書,而是在內容的及時性和可讀性,版式設計的美觀性方面進行了全面的升級。我們專門和書中涉及的著名建筑師人物取得了聯系,請他們提供了很多最新的圖片,使得中文版圖書更加生動,更加貼近時代的發展。同時對于有些晦澀難懂的內容,我們請翻譯者增加了譯者注,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書中的內容。此外考慮到這本書主要給建筑類和藝術類的相關人員閱讀,我們又設計了全新的中文圖書版式,希望給讀者以全新的美的感受。
我們在編輯這本書的時候,首先考慮到翻譯書比原版書的時效性相對滯后,《建筑師的20歲》是1998年由日本ToTo出版社出版的,從我們開始商談引進翻譯一事到幾年后的正式出版,距原版出版的時間已經過了很長時間,不過該書文字部分的內容主要是各位建筑大師們暢談他們的人生經歷,這些內容不會隨著時間流逝而過時,所以不存在時效性問題。而最困難的是圖片,日文原版書中一些圖片當時就沒有獲得授權,為此,我們從網上找到了六位建筑大師的聯系方式,給他們一一發了郵件,希望他們能夠授權我們使用這些圖片,另外我們還特地請他們提供一些最近的生活照片和他們的最新建筑設計圖片。這項工作現在看來很容易,但是當時卻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經過焦急的等待,我最終收到了他們的回信。非常幸運的是他們都積極給我們提供了全新的圖片:貝聿銘先生提供了一張近照,在這張照片上,遠處的背景是蘇州河兩岸的白墻黛瓦的古建筑,貝聿銘先生在蘇州的古橋上沉思,讀者看后可以很快就聯想到貝先生的收官之作蘇州博物館項目……弗蘭克·蓋里先生也提供了很多他設計的著名項目如蓋里自己的住宅、古根海姆美術館、迪斯尼音樂廳等的內外部圖片,這些圖片可以讓讀者對他的建筑風格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其他的建筑大師也都提供了他們新近設計的建筑的照片和一些近照。這些新的圖片使得這本訪談書的中文版內容更加豐富,給讀者更多的視覺享受,讓讀者更加深入地了解這些頂級建筑大師們的人生和生活。
我們在內容上積極更新之后,就開始考慮版式的問題。原版圖書是日文與英文、法文的對照本,排版采用了豎版方式,這種方式在國內目前多用于古文獻的出版,因此我們決定放棄原版的排版方式,考慮中文讀者的閱讀習慣,重新設計版式。這本書的排版是有一定困難的,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書中有大量的精美圖片;其次,文字部分是中英文對照;第三,在翻譯過程中我們插入了許多譯者注釋。在寧成春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充分討論后最終確定了全新的中文版設計。整個頁面分上下兩塊,上面2/3頁面為中文,下面1/3頁面為外文,圖隨文排,每幅圖單獨設計版面,中文部分又細分為訪談內容和注釋內容。這樣的版式符合國內讀者的閱讀習慣,同時也非常方便讀者閱讀。讀者初看上去直接被內容和圖片吸引,再仔細回味的時候,會感受到版面設計的獨具匠心。
這本書的翻譯出版過程中,我們深深感覺到譯本的出版并不只是簡單機械的工作,中間編輯還是有很多余地可以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讓翻譯書的內容緊跟時代的發展,給讀者提供更多更詳實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