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太極拳界人稱“大刀王”,曾在國家級大賽中屢摘金牌。但不戀功名的他卻用半生時間行走江湖,把太極拳的種子播撒各地,教授學員數萬名,并培養出一批聲名顯赫的弟子。當老來歸鄉,他又在家鄉為拳友置起一片世外桃源,成為五湖四海拳友眷戀的家。談及太極拳,這位年過半百的拳師坦言——此生只為太極生。
青年立志,太極拳成為畢生事業
1957年農歷十月十八日,在中華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又一個新生命誕生了。作為太極拳世家,父親陳尚全對這個看似羸弱的孩子同樣寄予了無限希望,為其取名為陳照森。
陳家溝村多年來村民習武成風,年僅6歲的陳照森自然在家父的言傳身教下早早地練起了太極拳,白天上學,晚上就和小伙伴們一起在家中拉起架式。父親陳尚全和伯父陳尚孝既是嚴師又是慈父,因而兒時的陳照森深得祖傳武術秘訣,好學善悟的他很快把太極拳各種套路熟稔于心。
一晃,陳照森高中畢業了,他和父母一樣白天田間耕作,晚上習武練拳。那時,村里一到農閑,就組織練拳的青壯年到僻靜的黃河灘集體合練,陳照森自然同往,每天都練至深夜,在拳技和拳理方面突飛猛進。
年輕的陳照森漸漸習慣了這種“日出而作、日落習武”的田園生活。一次,當他背起春秋大刀習練時,同行的一位村民望著比大刀高不了多少的陳照森嘲笑地說:“就你還想練好春秋大刀,算了吧,別瞎費工夫!”一向自尊心極強的陳照森被對方輕蔑的語言激怒了,他雖然沒有回應,心里卻暗暗較勁,一定要把春秋大刀練好。
不久,香港媒體來陳家溝拍攝紀錄片《陳家溝》,欲詳細記錄太極拳在發源地陳家溝的誕生、發展和傳播情況。村里為此組織全村男女老少演練太極拳,并讓村里的知名拳師進行個人表演。見到外界人士對太極拳如此倍感興趣,陳照森的心靈第一次被深深觸動了,他強烈地感受到作為陳式太極拳世家的正宗傳人,自己不僅要練好太極拳改變自己的命運,還要承擔起傳播太極拳的任務,將其作為畢生的事業,讓太極拳造福更多的世人。
從那時起,陳照森全身心地投入到太極拳這神奇而奧妙的世界。平時除了幫父母種田之外,他把全部精力都用于練拳。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一望無際的黃河灘成了他和拳友們的訓練場。早上帶些干糧,一練就到深夜。拳友們回家了,陳照森還在練習,有時回到家已是凌晨一兩點鐘。汗透衣衫,一雙布鞋能倒出水來。因為訓練強度太大,整個身子骨像散了架,腰酸腿痛,家里半尺多高的門檻都邁不過去。但志在四方的陳照森不敢有絲毫的懈怠,他積極向前輩們學習、請教,拳技突飛猛進,漸漸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由于內功深厚、爆發力強,他演練起春秋大刀有如狂風掃落葉,氣勢雄偉,威猛無比,整個套路三十個動作演練下來不到一分鐘,堪稱一絕,讓人為之拍手叫好,拳友們送其雅號——“大刀王”。
1980年,日本第一次組團到陳家溝觀看太極拳表演,陳照森作為拳師為外賓獻藝。此后,每當有外賓來陳家溝參觀訪問,陳照森必登臺,而且表演項目最多——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二路,春秋大刀,單刀,單劍及推手等等。他演練的套路剛起來如虎嘯山林,柔起來像綿綿細雨,快起來若旋風掃地,慢起來行若悠云,動作剛柔相濟,舒展大方,讓觀者為之震撼,被太極拳的獨特魅力和驚人威力深深折服。從此,陳照森聲名鵲起,成為陳家溝知名的拳師,周邊村莊的太極拳愛好者紛紛前來跟他學拳,太極拳界也越來越關注這顆太極新星。
同年,焦作博愛縣徐莊村村民代表慕名找到陳照森,說村里組織了30多名青少年集體學練太極拳,想請他到村里當教練。想起當初自己立下的誓言,陳照森二話沒說就到徐莊教拳去了。陳照森的授拳生涯便從此開始了。
游走江湖,廣播太極拳種
20世紀80年代,隨著人們對健康的日益重視,老少皆宜、強身健體、防身自衛的太極拳越來越受到國內外的關注,作為太極拳發源地的陳家溝,慕名來此學拳的人越來越多。為滿足國內外太極拳愛好者的需求,1982年河南省體委和陳家溝共同投資興建的太極拳學校落成了,拳技精湛的陳照森成為學校的主教練。除了教學員練拳之外,他還常常帶隊參加各省、市、縣組織的武術比賽,并屢屢奪魁,先后獲得金、銀牌數百枚。因為學校住宿條件有限,遠遠不能滿足大型團體學拳的需要,應外地機關、企事業單位等的力邀,陳照森先后赴河北、山西、安徽、山東、青海、黑龍江、廣東、福建等地授拳。
游走江湖,自有千辛萬苦,作為為人豁達、武藝高強的拳師,陳照森也少不了接受同行的挑戰。
1985年,陳照森受山東省電力器材廠的邀請,在該廠為職工教拳。教拳結束時已至元月,為了歡送教練回鄉過年,廠里特舉辦了茶話會,當陳照森和工會領導們談論完拳術問題時已是深夜11點鐘,突然一個身高約一米八、三十歲左右的男子走了進來,緊跟其后的四個年輕人則分別站在門兩側,面帶挑釁之色。來者上前一抱拳,冷笑著對陳照森說:“聽說這位師傅來自陳家溝,教拳很是辛苦,而且拳術高超,所以今天特來拜見,也想切磋切磋。”一看對方來者不善,工會的負責人忙打圓場:“今天陳師傅很累了,明天一早還要趕火車,以后有空再交流吧。”說完他就領著陳照森往住所走,從不喜在人前炫耀的陳照森也有禮貌地向來者告辭。一出門,工會負責人暗自對陳照森介紹說:“來者姓蔣,曾在全國摔跤比賽中獲得冠軍,身后的四人是他的徒弟。他只要聽說有外地武術界的人來此傳技都要上門‘切磋’,給對方下馬威。他們人多,還是不理會的好。”陳照森笑了。誰料陳照森剛到住所準備休息,這位蔣某帶著徒弟又敲門而入,并笑著上前與陳照森握手,為人坦蕩、甚喜交友的陳照森忙上前伸出手。孰料,對方在握手的當兒,一只手抓住陳照森,另一只手握拳就朝陳照森打來,而身后蔣的徒弟們則一起向他伸出拳腳。只一剎那的工夫,陳照森猛一運氣,只一扭身,兩手一抬,只聽“呼”的一聲,蔣某竟然騰空而起,就被推至身后的墻上去了。就在陳照森一個拈手,又將徒弟們打趴在地之際,惱羞成怒的蔣某猛撲過來抱緊陳照森的頭,陳照森手一翻腕腳一抬,將蔣某和他的一個徒弟一下推至屋角的沙發上。這陣勢讓挑戰者不寒而栗,一旁的徒弟見狀忙上前羞慚地對陳照森抱拳施禮,賠情說:“陳師傅,算了算了,我們賠禮了!”陳照森知道自己只不過用了七分力,不會打傷對方,也就順勢回禮,來人則都喏喏而退。
還有一次為外賓教拳,一位練多年柔道的臺灣拳師慕名來到陳照森的教拳場所,稱自己也正在學練太極拳,但一直沒有悟出真諦,所以想和太極大師切磋一番,親自感受“太極拳到底威力有多大”。陳照森推辭不過只得答應。兩人隨意搭著手,陳照森讓對方打自己,這位柔道手就用全身力氣向陳照森打過來,但陳照森只微微一笑稍一引一推,就像拍皮球一樣把對方一掂一放,然后一發力,對方便一下子被推到水泥地上。強悍的柔道手自然不服,起來再出拳,陳照森則胸一含,身子一抖,一下子將對方彈出四五米遠,刷地“上”到幾米之外的墻壁上去了。親自領略了太極拳的威力,這位柔道手對陳照森佩服得五體投地,當下就要拜師。隨后的日子里,他形影不
離跟隨著陳照森學拳。
像這樣在一氣吞吐之間就讓對手鎩羽而歸的事,陳照森不知碰見了多少次。也正如此,鐵心跟他練拳的人越來越多。
1980年至今,陳照森曾在全國二十多個省市授拳,培養學員達數萬名,成了名副其實的“江湖大俠”,為太極拳在國內外的普及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這期間,他還多次參加全國性大賽,并多次獲得太極拳推手冠軍及套路表演冠軍。1988年,在全國首屆農民運動會上,由于成績優異,表現突出,陳照森受到國家領導人田紀云、李嵐清等的親自接見,并被評為全國“十佳運動員”,《人民日報》等媒體紛紛進行了報道。陳照森也先后獲得了“河南省一級拳師”、“河南省優秀武術輔導員”等榮譽稱號。2000年,陳照森又被評為“陳式太極拳十大拳師”。
俠骨柔情,培養四海弟子
1995年,擔任多年主教練的陳照森榮任太極拳學校校長,對學校傾注了大量心血的他為社會培養了許多優秀學員,其中一些人在國內外各類太極拳大賽中獲得冠軍。2000年,太極拳學校成為一所私立武校,辭去校長職務的陳照森開始把精力投入到傳播太極拳文化事業當中,并苦心栽培太極傳人。20多年間,他以嚴師慈父之心,先后培養了許多太極拳界的佼佼者,如陳志偉、張保忠、劉曉東、陳志強、陳雄姿、王大春、程飛飛、燕根來、陳小龍、杜強勝、張建、李春娥、王運宜、王啟嶺、劉明龍、任文慶、張會來等等,不勝枚舉。
這些太極拳明星們,每每提起自己的恩師總是感慨不已。著名拳師燕根來提起師傅陳照森,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的第二次生命,是太極拳,是師傅給的。
10年前的燕根來身患嚴重的風濕性關節炎、神經衰弱,夜間多夢盜汗,每周至少輸5次液。偶然的機會,燕根來結識了太極拳,并于1992年慕名到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找到陳照森學練太極拳,苦練3個月身體狀況有所好轉。后來,為方便做生意的燕根來,陳照森應邀到運城親自指導燕根來學拳,兩人由此結為師徒。一年以后,燕根來身體完全康復,不僅神奇的太極拳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根,而且他也被師傅的俠骨柔腸、正直坦誠所感染,決心像師傅一樣致力于太極拳的傳播。于是,不顧家人反對,他放棄生意,先后十多次來到陳家溝,跟隨師傅陳照森學習陳式太極拳套路及器械,想把真正的太極拳帶回運城,造福更多的人。苦練2年學成回家鄉后,燕根來義務舉辦了多期太極拳培訓班,并于2005年5月組織舉辦了晉、陜、豫等19個代表隊參加的運城市太極拳大賽及首屆太極拳推手擂臺賽,他帶領的團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他本人也先后于2000年獲得中國焦作國際太極拳年會太極拳、劍兩塊金牌,2002年獲得第二屆中國焦作太極拳年會推手擂臺賽60公斤級第一名。從一個體弱多病的藥罐子,到全國推手冠軍、致力于太極拳傳播的著名拳師,燕根來的人生是一個奇跡,但他清楚地知道,之所以有這樣的奇跡,是因為自己有幸遇見了一位德藝雙馨的好師傅,有幸結識了太極拳。
德藝雙馨、不喜名利是學生們多年來對陳照森的一致評價,他的方正豁達、豪爽剛直、虛懷若谷,更使得無數喜愛太極拳的各界名士對他推崇至極。今年73歲高齡的谷峰是一代畫師齊白石的關門弟子,也是享譽國內外的著名書畫家,他的畫被國內外爭相收藏。谷峰老來猶喜習練太極拳,對陳照森的坦蕩為人早有耳聞。2006年5月,得知陳照森在家鄉陳家溝開辦太極拳功夫學校,這位七旬老人不顧年邁,欣然和朋友一起不遠千里來到陳家溝,親自為學校開學典禮祝賀。早已不輕易為人作畫的他主動提筆潑墨,精心畫了一幅梅花圖相送,并執意要拜陳照森為師,后在陳照森的堅持下兩人義結兄弟,谷峰當即又為這位兄弟作畫“桃園結義”,一直住了十日,老人才戀戀不舍地離開了陳家溝,此事被太極拳界傳為佳話。此后,陳照森到外地授拳,只要在谷峰老人所住的南戴河附近的城市,老人都要提早為這位兄弟安排住處,等候他的到來。
落葉歸根,故里傳拳揚太極
一晃30年,當年意氣風發的青年也成年過半百之人,陳照森思鄉之情也更加切切。為進一步弘揚太極拳文化、發展家鄉經濟、不辜負前輩和父老鄉親的期望,以弘揚太極拳為畢生事業的太極拳大師陳照森,在各界友人及弟子的幫助下,對原有的太極拳功夫院進行更名擴建,2006年5月1日,坐落于陳家溝村西北綠色原野上的專業太極拳培訓學校誕生了。這座家庭式武館僅開業一年,就先后接待國內外來賓數千人次,每到節假日總是學員爆滿。
陳照森在全國各地奔波傳播太極拳之際,許多敬仰他的弟子為了進一步弘揚太極拳文化,同時讓師父到每一個地方都有一個固定講學、傳拳的場所,紛紛主動出資、出力,先后在北京、廈門、石獅、蘭州、廣州、大慶等十多個城市建起了分校和推廣中心,使許多太極拳愛好者有了接受正規培訓的場地。
此生只為太極生。年已五旬的陳照森如今更惜時如金,他把“弘揚中華太極,造化和諧人生,讓世界充滿健康”作為自己學校的辦學宗旨。現在全世界都開始關注太極拳這一武術奇葩,陳家溝也因此受到世界的關注,作為土生土長的陳家溝人,陳照森更有責任和義務為太極拳傳播作出畢生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