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由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出版、楊麗主編的《太極拳辭典》,是一本介紹太極拳知識的工具書,既適合于初學者、運動員、社會體育指導員使用,也可作為教練員、各級學校教師以及武術專業(yè)工作者、太極拳研究人員的參考書。其中《太極拳推手》一章的作者喬熛,系鄭州大學體育學院民族傳統體育系主任,國家級教練員、碩士生導師,先后培養(yǎng)出亞洲太極拳冠軍丁杰、世界冠軍王二平、畢書軍和嚴華等一大批全國冠軍和近百名優(yōu)秀武術人才。經喬熛先生同意,本刊將《太極拳推手》一章內容經整理后分期推出,以便于廣大推手愛好者對太極推手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分類
太極推手 也稱推手、打手、揉手、擖、掤手,是太極拳的雙人徒手對抗練習,與太極拳套路是體與用的關系,互相補充,相得益彰。
推手方法主要有:掤、捋、擠、按、采、挒、肘、靠等。推手時,兩人手臂相搭,按著一定的程序互相推換,周而復始,俗稱“打輪”。在“打輪”過程中,雙方力爭牽制對方,使其失去平衡,進而趁勢將對方發(fā)放出去。《打手歌》寫道:“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連黏隨不丟頂。”
經常練習太極推手,可以鍛煉人體反應能力,提高身體靈敏、速度、力量、柔韌等方面的素質。推手和太極拳配合練習,更可以收到相輔相成、均衡發(fā)展的功效,它簡便易行,饒有趣味,對抗而無傷害,是一項別具一格的對抗運動。
單推手 太極拳推手類型之一,是按照上肢參與的推化情況進行分類的推手類型,是雙方按照一定的手法與要求,以各自的單臂相搭而進行的推手練習。按照推手運行路線,它可分為平圓單推手、立圓單推手、折疊單推手等。
雙推手 太極拳推手類型之一,是按照上肢參與的推化情況進行分類的推手類型,是雙方按照一定的手法與要求,在單搭手的基礎上,另一手貼附于對方手臂的肘彎處而進行的推手練習。根據推手時的運行路線,可分為平圓雙推手、立圓雙推手、折疊雙推手、合步四正手等。
定步推手 太極拳推手類型之一,是按照下肢的移動情況進行分類的推手類型,泛指兩腳不移動位置的各種推手練習。常見的定步推手有單手平圓推手法、單手立圓推手法、雙手平圓推手法、雙手立圓推手法和四正推手法。
活步推手 太極拳推手類型之一,是按照下肢移動情況進行分類的推手類型。泛指兩腳遵循一定的程序位置進行的各種推手練習,它按照一定的程序變換循環(huán)練習。常見的活步推手有進三退二、進三退三、大捋推手、四隅推手、四正推手等。
行步推手 太極拳推手類型之一,也稱隨意活步推手,是按照下肢移動情況進行分類的推手類型。泛指兩腳根據技擊需要可隨意走動的各種推手練習,其手法不受任何限制,根據需要隨意變換,如“爛踩花”、“花腳步”、“散推手”都屬于此類。
四正推手 太極拳推手類型之一,是根據推手技法運用情況進行分類的推手類型,因采用四正手(即掤、捋、擠、按四法)進行練習而得名,也稱“掤捋擠按”推手法。
四隅推手 太極拳推手類型之一,是根據推手技法運用進行分類的推手類型,因采用四隅手(即采、挒、肘、靠四法)進行練習而得名。
大捋推手 太極拳推手類型之一,因捋的幅度比定步推手中捋的幅度大而得名。楊式推手中大挒步法方向是朝著四個斜角的,故又稱四隅推手,又因它的主要動作是捋和靠,在每個循環(huán)中,兩人合計有四個捋和四個靠的動作,所以也稱四捋四靠。陳式推手中的大捋步法是一進一退,手法為“掤、捋、擠、按”,練習中兩腿一屈一伸,左右盤旋,運行中小腿肚貼近對方。
推手流派
陳式太極拳推手 清初陳王廷創(chuàng)編,原來稱為“擖手”或“打手”,是在繼承明代民間武術技擊方法的基礎上,結合太極拳自身特點而綜合發(fā)展起來的一種獨特的競技運動,它繼承了“拿”、“跌”、“擲打”三種方法。纏繞相隨和纏絲式的螺旋運動是它的中心內容,“剛柔相濟,轉沉兼?zhèn)洹钡淖兓㈧`活富有彈性和韌性的內勁是它的靈魂。
楊式太極拳推手 系河北省永年人楊露禪赴河南溫縣陳家溝學得陳式太極拳和陳式太極推手后改造而成的,后由其孫楊澄甫繼承和發(fā)展最后定型的。其特點是:推手舒展簡潔,結構嚴謹,身法中正,動作和順,輕靈沉著,剛柔相濟,掤勁大,以發(fā)勁為主。由三種傳統推法組成,即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和大捋推手。
吳式太極拳推手 系滿族人吳全佑在楊式小架拳式基礎上創(chuàng)新發(fā)展,后經其子吳鑒泉加以改進修潤而形成的一種推手流派,其特點是小巧靈活,架式開展緊湊,動作嚴密細膩,守靜而不妄動,亦以柔化見長。推手方法主要有單搭手、雙搭手和八法推手。
武式太極拳推手 系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從師楊露禪學得陳式老架后又隨陳青萍學得新架,在此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拳式特點而創(chuàng)造出的一種推手練習,其不同于陳式和楊式推手,自成一派。其特點是姿勢緊湊,動作舒緩,步法嚴格分清虛實,胸部、腹部的進退旋轉始終保持中正,推手中用內力的虛實轉換和“內氣潛轉”來支配外形,推手的步法僅為進三步半和退三步半兩種,推手方法僅為活步推手一種,動作靈活,沒有呆滯之弊。
孫式太極拳推手 系河北完縣人孫福全(字祿堂)參照形意、八卦、太極各家之長,在創(chuàng)編的孫式太極拳基礎上而制定的一種推手練習。其動作舒展圓活,通體虛靈,推手方法主要有靜(定)步推手、動(活)步推手、合步推手、順步推手,八法中以掤、捋、擠、按四手為基礎。
套路
太極拳推手對練套路 中國武術院1992年2月組織專家創(chuàng)編。該套路以王宗岳《太極拳論》為理論根據,是假設性的雙人對抗配合練習,融傳統性、科學性、健身性、技擊性、觀賞性、娛樂性于一身。動作流暢,結構嚴謹,神形兼?zhèn)洌烙^大方,完全符合太極拳論。動作編排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練習速度、運動量適中,整套練習需3~5分鐘,男女老少皆宜練習。其動作分十四組,順序名稱如下。
1.起勢
2.合步四正手
3.合步單推手
4.合步雙推手
5.繞步纏臂采靠
6.合步四正手
7.活步四正手
8.大捋
9.順步四正手
10.活步捋擠
11.托肘擠靠
12.連環(huán)步四正手
13.合步四正手
14.收勢
太極拳對練套路 由老武術家沙國政先生在陳炎林所考《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中的“散手對打”基礎上,綜合了陳、楊、孫、吳等各式太極拳特點,充實了技術內容,整理而成。本套路動作攻防合理、姿勢舒展、結構合理、動作自然、剛柔相濟、勢勢相承、連綿不斷。演練起來靈巧活潑、意趣橫生。全部套路共四段,甲、乙共102式。以孫式的懶扎衣、開合式、單鞭式單練開始,中間高潮迭起,險象環(huán)生。95式又以退步跨虎至102收勢結束。沙老的《太極拳對練》由人民體育出版社于1980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