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們古老的釀酒史一樣,中國白酒的洞藏史最早的印記也始于傳說。而有據可考的最早的洞藏酒,是在山東魯山腳下挖掘出土的西周晚期2900年的洞藏酒,這是中國目前現存最早的酒,被史學界鑒定為“中國酒王”。再近一些,貴州地區洞藏酒有史可查的記載是600多年,四川瀘州地區可考的洞藏史也有近200年歷史。
而建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現代釀酒科技的不斷完善,洞藏工藝也進行了逐步的演變。
演變:從無心到有意
建國以后的白酒洞藏演變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從建國后到改革開放初期。在這一時期,我國西南地區的四川、貴州以及廣西等酒廠開始逐步使用一些廢棄的防空洞來作為原酒的存儲之地。比如瀘州老窖的純陽洞。該洞原為天然山洞,抗戰時期為躲避日本飛機轟炸,瀘州軍民加固筑成防空洞,建國以后,開始作為瀘州老窖的原酒儲存之地并使用至今。這一階段,大部分企業僅是把山洞作為一個倉庫來使用。
第二個階段是改革開放后至上世紀末。
這個時期,以桂林三花為代表的一些酒廠開始有意識地主動利用自身當地的優質條件,去發展特色洞藏酒。上世紀80年代左右,桂林三花等一批釀酒企業開始利用自身優質的洞藏資源,將白酒放在洞中老熟,充分利用天然洞中特殊的小環境使自己的產品形成了獨特的個性,并以品質取得了市場的成功。
第三個階段是新世紀以來的近8年高端白酒競爭激烈的新時期。
這個階段,企業不但有意識地去利用山洞來儲藏白酒,而且開始對洞藏工藝進行詳細研究并在營銷中加以利用,取得成功后,慢慢演變成了近期市場的熱點。
上世紀末,貴州青酒開始潛心研究洞藏工藝,并推出洞藏系列酒;新世紀初,一些區域品牌開始利用當地洞藏資源,將酒放入洞中存儲;2002年前后,郎酒推出天寶洞藏產品,當時并未引起業內太多的關注,而隨著郎酒成功改制,2005年郎酒正式將洞藏的概念引入營銷中,并在隨后兩年取得了高端市場上的不俗戰績;2006年,湘酒鬼接過郎酒的“槍”,充分發掘了洞藏工藝的價值,提出了白酒存儲三要素,并且利用幾個大手筆的營銷事件,將洞藏概念徹底推向前臺,同時也宣布了自己的強勢回歸;
隨后,同樣擁有優質洞藏資源的瀘州老窖在自己的定制酒概念中加入了洞藏元素;古井貢將自己的淡雅美酒送入洞中;陜西太白、寧夏沙湖、山東云門春等區域品牌不斷推波助瀾,使洞藏逐步演變成了一個行業內的熱門話題:最新關于洞藏的大事件是華澤集團下的黑龍江玉泉酒業,或許是因為有背后的資金支持,抑或是看中了洞藏酒的美好前景,該企業宣布將投資千萬元,打造一個洞藏基地。
尋洞:概念之爭?
和紅酒不同,在白酒領域,儲藏工藝長期以來并未受到業內足夠的重視,這次洞藏在眾多企業的“簇擁”下走向前臺,實際上有一定的必然性。
由于中國白酒企業生產工藝從上世紀末就開始呈現出了高度同質化的特點,如何進一步提高優質白酒的質量,創造全新的風格與個性,成為了高端白酒企業競爭的焦點。從歷史到文化、從純糧到年份,慣于跟風的中國白酒業短短數年就幾乎打光了手中所有的底牌,這種情況下,具備了對白酒產品具象化表述的“洞藏工藝”被順理成章地推向了前臺。
寧夏沙湖春釀酒集團銷售總經理康四海認為,由于洞藏存儲本身需要優質的洞藏資源來支撐,從而提升了門檻,避免了一部分企業跟風的可能,進而提高了一些擁有優質洞藏資源的廠商做大“洞藏市場”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風景秀麗的山洞加上飄香美酒滿足了現代工業旅游的幾點要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很多企業開始對洞藏資源的深度開發。但洞藏要贏得一個光明的未來需要做的功課還很多。
力推洞藏產品十多年的貴州青酒集團袁華國認為,如果缺乏長久的、持續的對洞藏文化的經營、挖掘和整理,只想借此概念炒作短期行為,必將把“洞藏”概念炒濫,而要想把洞藏白酒經營好,洞藏工藝的提出和完善是必須要做的功課,需要認真去研究,要有豐富的成果來支撐:“不是說隨便在哪里找個洞就是洞藏,得看企業是否長時間應用此藏酒方式和地方歷史依據,是否具備洞藏的自然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