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間,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將能源、冶金建材、農畜產品加工、化工、裝備制造和高新技術確立為我區的六大特色優勢產業。目前,內蒙古優勢特色產業完成工業增加值占全區工業的比重達到80%以上,成為拉動工業增長的重要力量。內蒙古應以國家實施宏觀調控為契機,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和后發優勢,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發展能源、化工、冶金、裝備制造、農畜產品加工、高新技術六大優勢特色產業,將六大主導產業的比較優勢轉變為競爭優勢。
一、內蒙古近幾年經濟發展現狀
(一)經濟總量和人均指標在全國的排位不斷上升
內蒙古自治區已走過了60年光輝歷程。60年來,全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徹底改變了貧窮落后的面貌,經濟總量邁上新的臺階,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經濟增速連年位居各省區市前列。
“十五”以來,內蒙古經濟總量增長速度一直居全國前列,全區生產總值由2000年的1570.3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6000億元(如圖),生產總值在全國的排位上升到第17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7.6個百分點。年均增長由2000年的9.7%上升到2007年的19%。經濟增長速度一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連續5年保持全國第1位。內蒙古人均生產總值達到3300美元,在全國各省市區排名第10位。

(二)經濟結構日趨優化
三次產業構成由2000的25:40:35調整為13:51.2:35.8,經濟結構日益優化,更加合理、科學。2007年,內蒙古三次產業增加值增速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第一產業增加值達784.08億元,增長5.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達3079.81億元,增長25.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1.9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達2154.92億元,增長15.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4.2個百分點。
(三)財政收支較快增長,金融運行健康平穩
隨著內蒙古經濟快速發展,新增財源不斷擴大,財政收入逐年增加,收支日益平衡。以2007年為例,全區財政總收入1018億元, 比2006年增長42.8%。其中,僅地方財政總收入就完成835億元,增幅達40.5%。
2007年內蒙古財政總支出也突破了千億元,達到1242億元,增幅達35.8%。2007年,全區財政支出的重點主要是落實自治區政府出臺的各項惠農政策,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及時足額發放糧食直補、農業生產資料綜合補貼、良種補貼,成功實施了政策性農業保險,加大了對農村牧區道路、通電、飲水安全、扶貧以及農牧業產業化發展投入。
二、內蒙古經濟發展特點
(一)資源依托型經濟
內蒙古自治區屬于資源型經濟省區,許多城鎮都是依托當地的礦產資源開發而形成的資源型城鎮,礦業是這些地區重要的支柱產業。資源型城市人口近800萬,直接從事采掘業的人口就有50余萬。其中,電力工業已成為支撐和拉動全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電力工業的快速發展,有效地拉動了全區煤炭、鋼鐵、化工、制造加工業和農牧業的協調發展??v觀全區,凡是有電力重點工程的地區,也是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電力工業的發展對內蒙古吸引建設資金,擴大就業、提高地方財政收入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全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二)內蒙古自治區的工業具有“六高”的經濟運行特點,表現為高增長、高效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高污染
高增長與高效益。內蒙古工業增加值2668.58億元,在全國排名由2000年第24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17位,比2006年增長27.6%,增幅居全國第1位,5年平均增長20.3%,高于全國平均增長10.87%的水平。2007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295.8點,比2006年提高63.5點;實現利潤總額445.55億元,增長63.8%,工業經濟效益進一步提高。
高投資拉動。受全國對能源、重化工業等基礎性工業產品需求增加的影響,“十五”時期內蒙古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44.2%,第二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平均增速97%,全國同期平均水平僅為21.83%和34.5%,說明內蒙古經濟強勁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于對固定資產尤其是工業投資領域的投資。
高資源消耗。2007年內蒙古的生產總值占全國的2.4%,但是消耗的煤炭占全國的4.8%,消耗的電力占全國的2.3%,消耗的水占全國的3.4%。這表明內蒙古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方面相對滯后,經濟高速增長是由資源的高消耗來支撐的。
三、內蒙古優勢特色產業的發展模式
當前,國家已把支持西部地區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種植業、養殖業、農畜產品加工業作為西部開發的重要內容來抓。內蒙古農牧業資源豐富,特色突出,必須抓住有利時機,大力發展具有區域優勢的特色農牧業。依托資源優勢,壯大工業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依據變化了的市場形勢及發展趨勢,依托資源優勢,優中選優,重中選重,構建以資源深度開發為特色的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以增強和提高資源性產業經濟規模、技術轉換能力為著力點,壯大以綠色食品為主的農畜產品加工業、以煤電為主的能源工業、以鋼鐵為主的冶金工業和以鹽堿化工業為主的化學工業。
(一)突出發展農畜產品加工工業
內蒙古農畜產品資源豐實,勞動力費用低廉,不少畜產品及農畜產品加工品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是加快農業發展和擴大農業出口的潛力之所在。因此,今后仍然要把農畜產品加工業擺在農業發展的重要位置,繼續作為我區參與國內外競爭的第一位支柱產業來對待。
發展農畜產品加工業,要以創綠色品牌為重點,突出發展乳制品、牛羊肉加工等方面的綠色食品,把我區建設成為全國最大的綠色乳肉食品生產基地。同時,搞好糧油等農產品特別是莜麥、蕎麥、土豆、雜豆的深度開發,突出營養保健功能。開發以野生植物為原料的保健飲料、保健酒和保健藥品,加強綠色基地建設,在自治區逐步形成各具優勢和特色的綠色產品生產帶和產業群。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壓縮過剩生產能力,做優做強毛絨紡織業、皮革工業等優勢產業。
(二)以煤電為主的能源工業
內蒙古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能源工業在自治區國民經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據一些國際組織測算,中國加入WTO,每年GDP將提高近3個百分點,屆時全國能源需要量將新增1. 68個百分點。而這些新增需求量除少數沿海地區可通過進口原煤滿足一部分需求外,大部分仍需要通過中西部能源基地解決,這在客觀上為自治區能源工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今后,要充分發揮自治區老能源基地的優勢,特別要繼續抓好煤電的轉換,把發展的重點從電源建設為主轉移到電源建設、電網建設和開拓電力市場并重的軌道上來。
(三)以鋼鐵為主的冶金工業
鋼鐵工業是內蒙古重要的支柱產業,目前鋼鐵生產量均達400萬噸以上,鋼鐵產量居全國第10位,已經成為我國重型、超大型各類鋼材產品的重要生產基地。當前面臨的迫切任務是大力開發新技術和高附加值產品,調整產品結構,增強參與市場競爭的實力。要以包鋼的技術創新為核心,重點發展軌梁、冷熱軌板、低合金鋼、多品種無縫管、石油裂化管、多規格鍋爐管等高新技術產品;深化改革,降低成本,力爭使包鋼成為全國同行業中效益、競爭力名列前茅的企業。同時,對有色金屬工業,要根據自治區資源條件和能源優勢,優先發展銅鋁金屬,重點發展鉛鋅冶煉。開發具有國內外先進水平和市場前景較好的深加工產品,合理有效地配置現有資源,使有色金屬的板、管、帶、箔、棒、型材等產品,在品種、規模、質量等方面實現創新。
(四)著重發展以稀土為核心的高科技工業
內蒙古稀土工業具有資源密集、人工成本低和技術上的潛在優勢。今后,要充分發揮稀土材料在各產業中廣泛應用和滲透力強的功能,切實把稀土產業作為自治區的戰略性產業和高技術產業龍頭來抓。
首先,要優化產品結構。優化稀土上游產品,提高高純稀土的比重,建設高純單一稀土氧化物生產線;重點發展稀土中游產品,發展新型稀土功能材料,建設高性能釹鐵硼永磁材料、鎳氫電池正負極材料和稀土儲氫合金粉生產線;有選擇地開發稀土下游產品,建設鎳氫動力電池生產線、永磁電機生產線和汽車尾氣凈化器生產線。其次,辦好包頭國家級稀土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加快實施包頭國家稀土工程研究中心建設,建立稀土高新技術產業基金,提高自治區稀土技術創新生產能力。再次,以“稀土高科”為龍頭,以資產為紐帶,組建跨地區的北方稀土集團,壟斷稀土資源,提高競爭力。
四、小結
目前內蒙古自治區工業經濟己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但工業發展和環境污染的矛盾依然是制約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要保持內蒙古的工業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就必須改變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改善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將環境保護緊密地與經濟結構性調整結合起來,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緊緊抓住國家進行西部大開發和對產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的有利時機,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依托,以效益為中心,以促進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為重點,按照“發揮優勢、突出特色、量力而行、重點突破”的基本思路,利用優勢資源壯大工業支柱產業,努力構建充分發揮地區優勢的特色產業體系,推動自治區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市場競爭力的進一步增強。
(作者單位:內蒙古工業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