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的貿易順差額逐步增大,貿易收支順差一方面提高了我國的對外支付能力和償債能力,緩解產能過剩問題,起到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然而,巨額的貿易順差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如:增大了人民幣的升值壓力、引發外匯儲備超常增長、加劇我國與主要貿易收支順差來源國或地區間的貿易摩擦、增加了宏觀調控的難度等,給經濟增長帶來不確定性。貿易順差問題隨之成為我國理論界和政策界關注的焦點,保持國際收支平衡也已成為我國當前宏觀經濟調控的目標之一。因此,當前的當務之急是積極探尋我國貿易收支順差的原因,以尋求解決對策。
一、我國貿易順差的特點
自1994年我國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以來,我國貿易收支一直保持順差的局面(見下圖),但增長幅度明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94-2004年,在這11年間保持了較為平穩的增長,順差額基本在300億美元左右,最高達434.7億美元;第二個階段是2005年至今,我國的貿易順差額呈現急劇增長態勢,2005年的貿易順差額由上年的320.9億美元迅速飆升1020億美元,上漲了219%,較1994年增長了18倍之多,2006年的貿易順差額較2004年增長了近6倍,2007年的貿易順差則高達2620億美元。

(一)加工貿易順差對我國貿易順差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從表1可以看到,在1994-2005年間,一般貿易差額有順差也有逆差,其他貿易差額則均為逆差,但惟有加工貿易一直保持順差,且順差的增長幅度與我國貿易順差的增長幅度基本一致。2006年加工貿易出口總額為5103.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4%;進口總額為3215.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4.8%;順差為1596.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6.2%。
(二)外商投資企業對我國貿易順差的貢獻不斷增強
外資企業進出口貿易規模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趨勢(見表2),其貿易額由2000年的2367.13億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8316.38億美元,占總貿易的比重由2000年的49.9%上升到2005年的58.48%,增加8個百分點。其貿易順差額占總貿易順差額的比重由2000年的8.99%上升到2005年的55.61%。2000年外商投資企業出口額首次超過國有企業,成為出口貿易的第一主導力量,2006年外商投資企業出口額占全國出口總額的52%,而且外商獨資方式更為普遍。
(三)我國對部分國家和地區的貿易順差不斷擴大
我國貿易順差主要集中在美國、香港和歐盟等國家或地區,而且表現出逐年擴大的趨勢。2007年一季度,對美國貿易收支順差346.8億美元,占順差總額74.7%,同比增加60.8億美元,增長21.3%;對歐盟順差276.9億美元,占順差總額59.6%,同比增加95.4億美元,增長52.6%;對香港順差362.2億美元,占順差總額78%,同比增加79.8億美元,增長28.3%。
二、我國巨額貿易順差的成因
我國貿易收支順差是由來已久的問題,其長期存在必然有其根本的原因,如出口以加工貿易為主,產品附加值較低等,但近年來貿易順差的激增也存在新的因素,如人民幣升值預期以及人民幣尚未實現自由兌換等。
(一)人民幣升值預期
一般認為貿易順差的持續擴大導致了人民幣的進一步升值,但另一方面,人們開始懷疑快速增加的貿易順差中存在“熱錢”的變相套利行為,而匯率的升值預期是巨額貿易順差后面的驅動力量。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商務部研究院,以及多家投資銀行的研究人員,對外貿順差數字問題都有過專門研究。他們的研究方法盡管不一,各自給出的估計數字也不一致,但結論幾乎一樣,即中國實際的貿易順差沒有公布的這么大。商務部研究院梅新育指出,一些外商出口企業出口額居然超過營業額100%,更高的達到150%,這說明存在貿易作假以導致資本內流。渣打銀行分析師王志浩通過對中國官方統計的出口值和中國前十大貿易伙伴本地海關統計的進口值之間的對比,認為2005年“貿易中隱藏的非貿易資金流入”占貿易順差總額的65%。
貿易收支對預期匯率變動反應敏感主要源于我國特定的背景:對人民幣匯率的單邊一致的升值預期,以及人民幣的不完全自由兌換。2003年國際上主要國家紛紛指責人民幣的匯率制度,要求擺脫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實行單獨浮動,國內外普遍形成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2005年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改革為匯率的浮動提供了空間,人民幣平均升值達2%,并且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一直在加強。而我國目前的外匯管理體制是人民幣僅實現了經常項目下的自由兌換,而資本和金融項目下仍受到嚴格管制。那么,當預期本幣升值時,促使大量資金以隱蔽和曲折的方式繞開資本管制通過經常項目(主要是貿易渠道)流入以套取匯差,致使貿易順差激增,使其成為國際上制造貿易摩擦和要求人民幣升值的理由,最終會進一步加劇人民幣升值的預期致使通過貿易渠道流入的資金更多,使貿易順差額更大,以至形成惡性循環。
(二)外商直接投資不斷增加
自上個世紀90年代初以來,我國連續成為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外商直接投資額從2001年的468.78億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694.7億美元,增長48.19%。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和招商引資政策,每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資600億美元左右,并且大約60%的投資額集中到加工制造業,在國內設立加工企業的跨國公司上下延伸產業鏈,通過來料和進料加工等方式迅速建立產能,向國際市場供應低價位的輕紡和機電產品。而出口加工貿易已經轉入“小進大出”,在很大程度上拉動了我國的出口貿易,使順差的數字加大。但我國出口加工產品的層次過低,產品附加值不高,盡管出口額大,盈利空間卻極為有限。
(三)鼓勵出口的優惠政策
改革開放以來,為了解決資金、外匯短缺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我國為鼓勵出口、增加出口產品的競爭力采取了一系列優惠政策,特別是出口退稅政策,鼓勵以出口為導向,發展沿海外向型經濟。尤其是1998 年以后,應對亞洲金融危機以后出口乏力,內需亦不旺的形勢,國家調整了出口退稅率,對出口的增加起到重要作用。出口退稅政策鼓勵了出口,對逐步攀升的貿易順差起了擴大作用。
(四)進口增速的下降
近年來進口增速的下降也是貿易順差產生的原因之一。2001-2004年間,進出口幾乎是保持同步的增長幅度,所以貿易順差保持在一個比較合適的水平。但在2004年以后,進口增速的下降導致了貿易順差的不斷擴大,出口增速在2005-2006年間只比2001-2004年間減少了3%,而進口增速卻下降了13%。而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限制對我國的高科技產品和必需品的出口,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進口增速的提高。
三、解決我國巨額貿易順差的措施
(一)逐步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
如果放開對資本流動的管制,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那么,在預期人民幣升值的背景下,目前通過貿易渠道非法流入的資本會選擇通過資本和金融項目合法流入以套取匯差,從而釋放貿易項目的壓力,減少貿易順差。
但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循序漸進的推進。首先需要不斷完善人民幣匯率制度,使人民幣匯率能夠真實體現市場供求。其次,逐步放寬境內居民和企業購匯限制,通過推動國內企業“走出去”,不斷放寬對QFII和QDII的投資主體資格和投資額度的限制。
(二)發展國內企業,逐步取消出口鼓勵措施
為解決持續攀升的貿易收支順差,一方面,政府需要盡快改變“獎出限入”的貿易政策,加快國內市場開放進程,積極鼓勵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發展對外貿易,逐步取消外商投資企業的優惠政策,改變外資企業在我國外貿中占據主要地位的局面;另一方面,要逐步取消出口稅收優惠,中資企業的出口,應按照市場經濟公平競爭和WTO國民待遇原則,逐步取消各種稅收優惠和銀行貸款優惠。
為了緩解過高的貿易順差壓力,國家也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2004年將鋼材產品退稅由原來的15%統一下調到13%;2005年將板材、線棒材出口退稅由13%下調到11%;取消了生鐵、鋼坯等鋼材半成品的出口退稅;2006年將板材和線棒材出口退稅率由11%下調為8%,對鐵合金、生鐵、鋼坯等鋼鐵產品加征10%出口關稅;從2007年7月1日起調整了2831項商品的出口退稅政策,約占海關稅則中全部商品總數37%,其中降低了2268項容易引起貿易摩擦商品的出口退稅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部分初級產品的出口出現了持續下降。
(三)提升出口產品技術含量
要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的貿易順差,要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調整外貿出口結構,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進一步實施以質取勝的戰略,優化對外貿易結構,提高出口競爭力,提高對外貿易的質量和效益。在充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的同時,進一步提高效益,出口商品以數量增加為主轉變為以品質提高為主,擴大高新技術產品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自主品牌的高附加值的產品出口,進而促進實現貿易收支平衡。
(四)擴大國內緊缺資源性產品和先進技術的進口
為了緩解發達國家對我國貿易順差施加的壓力,我國應該積極鼓勵國內企業進一步擴大國內緊缺資源性產品和對國民經濟具有戰略影響的高技術和關鍵設備的進口,并給予稅收優惠,以促進國內產業改造升級和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
美國、歐盟是世界科技最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在高技術領域具有很大的優勢,我國對其高級材料、航空航天、生物技術、電子技術、先進裝備、信息通訊、生命科學、原子能技術、光電子技術等方面的產品具有廣泛的需求。因此,我國政府要力促美歐放棄對我國出口的歧視性政策,一方面,我國要與美歐保持友好的外交關系,鼓勵其用實際行動構筑建設性伙伴關系;另一方面,要多作美歐高技術企業的工作,通過這些企業向其政府施加壓力,放寬對我國高技術出口的限制。
當前,我國貿易順差的形勢對我們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我們必須從中國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客觀需要出發,抓住當前我國對外貿易的有利時機,趨利避害,加快涉外經濟政策的調整,使我國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型,促進我國經濟內外均衡、健康、協調發展。
(作者系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院講師、蘇州大學商學院金融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