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技術創新是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的危害“最小化”或“無害化”的技術創新過程,它能夠最大程度地增進人類健康和福利,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與和諧發展。中小企業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中小企業的經營方式大多是粗放型的,因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資源的過度消耗與嚴重的環境污染。要從根本上改變由“粗放”向“集約”、走內涵式、可持續發展之路,實施綠色技術創新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綠色技術創新是對傳統技術創新的價值重構
(一)傳統技術創新在價值層面的缺失
1.傳統物本主義發展觀指導下的技術創新的價值誤區。從發展的價值目標而言,發展觀的基本問題是人與物的關系問題,因而客觀上就存在著“以人為中心”和“以物為中心”兩種不同的發展觀。毫無疑問,物質生產是整個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基礎,因此,物本主義發展觀應該說有其客觀的社會歷史根源,在早期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物”畢竟不是人類發展的全部,更不是人類社會的終極價值目標,“吃、喝、生殖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機能。但是,如果加以抽象,使這些機能脫離人的其他活動領域并成為最后的和惟一的終極目的,那它們就是動物的機能。”在傳統的重“物”不重“人”的物本主義發展觀的指導下,技術創新成為一種“唯經濟價值取向”的實踐活動,除產生大量的生態負價值、引發生態價值危機外,創新活動出現的事實與價值的分離,目的與手段的倒置,還產生了日益嚴重的人文價值危機。
2.人類的技術生存面臨危機。人類在從最初的自然生存逐漸轉向技術生存的過程中,出現了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相分離的現象,工具理性空前膨脹而價值理性淪落。在工具理性的“世界支配意識”之下,人類把自然界看成是一個有著內在規律的客體,是相對于主體的“他者”,為了謀取自身的幸福,人類可以透過理性去認識和征服它。于是在人的解放歷程中,人遭受了與世界相同的命運,人對自然與社會的統治最終導致了自然與社會對人的統治,對個人主體性的高度迷戀最終導致了個人主體性的根本喪失,對人的直接關懷卻更遠地離開了人。
(二)綠色技術創新是對傳統技術創新的價值重構
1.綠色技術創新實現了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充分整合。人的本質是物質與精神“二體性”,人具有雙重生命:物質生命與精神生命。人類不會也不應該回到動物式的本能生存。未來的生存仍然是技術生存,但由初期的機器生存,轉向更為合理的生態性的技術生存。馬克思認為,人類的存在是二重化的:一方面,人類必須從外界獲取物質、能量和信息以維護其生存與發展,工具理性是調節人類與自然關系的惟一有效手段;另一方面,作為精神存在物,人類又是超自然的,具有自己的內在尺度,并通過自我意識自覺把握這一尺度,因此,人類能夠建構起具有價值理性意義的世界,即人類價值理性的存在方式。綠色技術創新實現了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充分整合,在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之間保持了合理的張力,在人與自然之間保持了和諧關系。
2.綠色技術創新倡導可持續的綠色文明觀。綠色技術創新中的“綠色”,強調的是一種價值觀和文明觀。綠色文明是以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為基礎的文明,其靈魂是可持續發展價值觀,其主要特征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自我內心的和諧,三者缺一不可。它不僅要求綠色技術創新所創造的人工自然界是綠色的、人類社會是綠色的,而且要求人的內心也是綠色的。提倡綠色技術的創新、轉移、擴散等,不僅僅是對技術本身進行改進,使之具有低消耗、低污染、可循環、高利用等“綠色”特征,以應對環境污染等迫在眉睫的問題,更在于提倡和實踐一種新的文明觀——綠色文明,開始一種有別于機器生存的、新的生存方式——綠色生存。
二、綠色技術創新是對傳統技術創新的理論拓展
(一)傳統技術創新在理論層面的缺失
1.傳統技術創新“目的”的單一性。傳統技術創新總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經濟效益為最終目的——經濟利益至上,而很少考慮生態環境因素。它以經濟價值為單一取向,強化了整個社會片面的經濟發展觀,突出的是功利主義的價值追求。為了提高經濟效益,傳統技術創新往往強化對自然資源的消耗與掠奪,從而導致工業生產的高生產、高消耗、高污染。
2.傳統技術創新“過程”的不可持續性。從技術的運作過程看,受“目的”單一的驅使,傳統技術創新中的技術運行模式是線性和非循環的:原料—產品—廢物。即為了追求某一生產過程或產品的最優化,傳統技術創新允許技術在生產過程中大量消耗自然資源以及大量排放廢物。這種技術和產品的浪費性必然與全球資源的有限性產生不可調和的沖突,導致其過程的不可持續性。
3.傳統技術創新“系統”的非循環性。環境科學、系統論認為,技術、經濟、社會與自然4個子系統組成一個循環封閉的大系統,而傳統技術創新系統是由技術、經濟與社會3個子系統相結合而成,不包括自然子系統,割裂了技術、經濟、社會三者與自然之間的有機聯系。一旦過度消耗資源以及大量排放廢棄物超出自然自身承載能力,傳統技術創新系統將隨之解體。
(二)綠色技術創新是對傳統技術創新的理論拓展
1.綠色技術創新以可持續發展為價值取向,突顯價值的多重性與統一性。首先,綠色技術創新實現的是一個價值統一體,內含多重價值,既包括技術、經濟、社會價值,還包括環境價值;其次,價值統一體以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統一為原則,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第三,在價值的多重統一體中,生態價值占核心地位,即在充分考慮環境效益之余,才追求經濟利潤最大化。
2.綠色技術創新主體的多元性。首先,綠色技術創新是一個價值統一體,既要考慮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還要考慮環境價值;其次,綠色技術創新實現價值的多重性決定創新主體多元化。與傳統技術創新行為主體僅僅是企業不同,綠色技術創新的價值多重性決定了綠色技術創新是擁有以企業為核心,政府、國際組織、科研院所以及公眾等參與并制約企業創新行為的多元行為主體系統。
3.綠色技術創新以系統論、生態學為科學基礎,強調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的和諧。首先,綠色技術創新是一個由技術、經濟、社會、自然有機構成的和諧系統;其次,綠色技術創新的技術運行模式是非線性和循環性的。綠色技術創新不是以追求某一環節或過程的最優為目的,而旨在實現整體目標的最優化;第三,綠色技術創新應用生態學研究成果,通過模擬生物圈物質、能量的運動、循環和再生過程,來研制、開發、設計生產技術與工藝,力求做到資源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產品,同時生態負效應最小。
4.綠色技術創新具有可持續性。首先,綠色技術創新能促進經濟可持續增長。綠色技術創新增強了生產要素的產出率,優化了資源配置和產業結構,提高了經濟增長的效率和質量,改變了以“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低效益”為特征的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的不可持續狀況;其次,綠色技術創新能保證自然系統可持續運轉。由于綠色技術創新在低消耗、少投入、少污染、零排放、可更新方向上下工夫,保證了經濟發展被控制在自然資源和能源的可更新范圍之內,不超出自然生態系統的可承載能力。第三,綠色技術創新著眼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綠色技術創新以和諧與公平為終極追求目標,能夠不斷提高全人類的素質與道德風尚,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和社會結構優化,達到代內公平、代際公平。
5.綠色技術創新能夠協調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與社會發展之間的相互關系。首先,綠色技術創新能調和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一方面,保證自然系統在不超越自身承載能力的情況下,為經濟系統提供發展的資源和能量;另一方面,促進經濟系統改變傳統的發展摸式,實現由粗放型、資源型、勞力型經濟向集約型、生態型、知識型經濟轉化,提高資源利用率。其次,綠色技術創新能維持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良性互動關系。一方面,綠色技術創新使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行為綠色化,使人的進化向生態化方向發展;另一方面,綠色技術創新使自然為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提供更適宜的物質條件與生態空間。第三,綠色技術創新能促進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之間良性循環。
三、綠色技術創新是對傳統技術創新的實踐揚升
(一)傳統技術創新在實踐層面的缺失
1.傳統技術創新不利于資源的保護。從技術創新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影響看,傳統技術創新在不斷擴大資源利用范圍的同時,也正在加劇資源的耗費強度,而且污染問題日益嚴重。據國家環保局調查,在中小企業中80%以上的工業生產存在污染問題,占到了中國污染源的60%,且有增加的趨勢,并成為我國環境污染的主導因素,而且污染源正由過去的點狀分布發展為城鄉復合型的面狀分布的局面。與此同時,生態環境作為稀缺性的生產要素,在市場對其資源配置失靈的情況下,企業在單純經濟化傾向的技術創新活動中難以避免地無償利用生態資源,使本應由企業付費的技術創新生態成本外部化,不利于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2.傳統技術創新不利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從技術創新對產業發展的影響看,傳統技術創新極易與高新技術產業融合,表現出對高新技術產業強勁的催生與推動作用。而相比之下,一些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弱勢產業受技術水平、自然條件等諸因素的制約,開展技術創新難度相對較大。由于社會用于產業發展的投資總額有限,高新技術產業的迅速發展必然限制傳統產業發展的投資需求,因而不利于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
3.傳統技術創新不利于區域的均衡發展。從技術創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看,由于不同地區基礎設施、市場環境以及人力資本狀況不同,技術創新作用迥異。發達地區基礎設施好,市場較完善,且擁有人才優勢,技術創新成本低,效益高,技術創新活躍,因而發展就快;而在落后地區,由于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市場發育滯后,特別是人力資本的可獲得性差,技術創新社會成本高,難度大,因而發展就慢。技術創新在地區間的落差發展到一定程度,自然就會影響到區域間的均衡發展。
4.傳統技術創新不利于社會貧富的消除。從技術創新對財富占有的影響看,由于創新能力的差異和所處環境的不同,人們在經濟生活中參與技術創新活動的機會存在較大差異。那些“教育貧困”群體或落后地區的人們因創新能力低下往往被排斥在技術創新活動之外,難以分享技術創新所帶來的社會財富,而被淪為“邊緣化”人群,這就會拉大貧富差距,引發“相對貧困”。
(二)綠色技術創新是對傳統技術創新的實踐揚升
1.綠色技術創新,有助于從根本上改變經濟增長方式。綠色技術創新,一方面可以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減輕環境污染,改善環境質量,保護生態,促進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另一方面又可以從根本上轉變依靠消耗資源和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非持續性的發展模式,促進企業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提高整個經濟增長的質量。
2.綠色技術創新,有利于提高產品的國際國內競爭力。綠色技術創新,一方面可以節約資源、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應對消費需求呈現出的綠色化趨勢,采用生態技術和凈化工藝生產綠色產品以突破“綠色貿易壁壘”,拓寬國際市場,提高中小企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3.綠色技術創新,有利于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綠色技術創新,一方面可以加快高新技術產業部門的技術創新步伐,推進關鍵技術創新和信息化進程,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傳統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科技含量和競爭力,促使各產業協調發展。
4.綠色技術創新,有利于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綠色技術創新,一方面可以營造一個在勞動就業、收入分配、資源利用方面和諧有序的、保障人們自由平等的健康的社會環境,消除失業與貧困,增進弱勢群體的社會福利,促進社會穩定、公平、民主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又可以節約資源、降低能耗、減少污染,還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恢復,有利于縮小城鄉差別,從而實現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創造條件。
5.綠色技術創新,有利于強化環保法制意識。綠色技術創新,一方面可以適應日益完善的國際性或區域性的環境與資源保護法規及以綠色標志為特征的環保標準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可以遵循有關法規和政策,堅持“生態優先”原則,把生態目標的追求納入技術創新的目標體系之中,在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上求得企業的長遠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工業學院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