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總體比較以及貿易競爭優勢指數和顯性比較優勢分析了目前我國服務貿易結構現狀,提出若干發展我國服務貿易的對策。
關鍵詞:服務貿易 非均衡 貿易結構 對策
近年來,世界服務貿易迅速發展,全球經濟競爭的重點正從貨物貿易轉向服務貿易。中國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同時也接受服務貿易領域的《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目前中國的各個行業各個領域的5年過渡期已經結束了,服務貿易中很多產業已經面臨全面開放,就中國的服務貿易而言,如何改善非均衡的貿易結構,促進服務貿易的長遠、健康發展,順利應對過渡期結束后服務貿易產業的發展,顯得十分重要,這也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一、非均衡的貿易結構現狀
(一)總體分析
1,中國服務貿易國際市場占有率的國際比較
以人世后的2002-2006年這5年15個不同類型的國家及世界的服務貿易額為例,在15國當中,發達國家在世界服務市場占據主要的地位,其中,美、英、德、法、日這5個發達國家的服務貿易的市場占有率在前5位,約占世界服務市場出口額的1/2左右。在發展中國家群體中,中國服務貿易的市場占有率和排名是逐年上升,比其他發展中國家如印度、泰國、巴西等國的市場占有率高,名次也靠前;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而且絕對差距在不斷擴大。與世界服務貿易的快速發展相比,中國服務貿易的發展還是滯后的。
2,我國服務貿易的競爭力分析
貿易競爭優勢指數(TC指數),是指一國貿易進出口差額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公式為TC指數=(出口一進口)/(出口+進口)。TC指數的取值范圍為[-1.1]。其值越接近于0,表示競爭力越接近于平均水平;其值越接近于1,表示競爭力越大;其值越接近-1,表示競爭力越薄弱;其值等于1或-1,表示某行業只有出口或只有進口。TC指數的數值均大于O的國家有4個,分別是發達國家英國、美國、法國和新加坡,說明這些國家服務業的出口一直是最具有競爭力的。中國服務貿易的TC指數數值小于0,說明我國的服務貿易不具有競爭優勢。印度、泰國的TC指數數值高于中國,說明他們比中國在服務貿易上更具有競爭的優勢。中國服務貿易的TC指數雖然在數值上有所提高,但排名卻始終在第9位徘徊,從側面反映了中國的服務貿易競爭力有所提高,但是與世界服務貿易的發展相比卻是相對落后的。
(二)服務貿易各部門產業現狀比較
1,各部門分布結構
我國服務貿易出口方式落后,出口行業以勞動密集型或資源密集型為主。服務貿易分為跨境支付、境外消費、商業存在和自然人流動四種方式。我國服務出口以跨境支付、境外消費和自然人流動為主,商業存在還未形成氣候,處于初期發展階段。而國際上最重要的服務出口方式就是商業存在,目前商業存在已經占整個世界服務出口的70%以上。另一方面,我國服務貿易長期依賴勞動密集型或資源稟賦型產業,附加值低。這種主要以資源、勞動密集型為主,資本、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出口比例很低的分布結構不太合理。
2,主要服務貿易部門的顯性比較優勢
顯性比較優勢(RCA指數)是國際競爭力測度工具,定義為:一經濟體某種商品或服務的出口占世界該種商品或服務出口的比率對于該經濟體總出口占世界總出口的比率之比。RAC指數大于1則表示具有比較優勢。作為傳統的運輸服務行業,雖然出口量在國內在前列,但并不具有比較優勢。旅游服務作為我國服務貿易的基礎強項,也是我國最具有競爭優勢的服務貿易部門,且仍呈上升趨勢。通訊服務在90年代由于壟斷形成的比較優勢隨著市場化的進一步發展逐步削弱,其比較優勢表現出不夠穩定的狀態。建筑服務也是我國傳統的服務項目,雖然前幾年曾經出現貿易逆差,但是出口比較優勢指數的上升趨勢表明,我國作為一個勞動力資源稟賦充裕的國家,具有發展建筑服務貿易的潛力。保險業服務的狀況基本上和金融、特許使用費和許可費、個人文化和娛樂服務相同,是我國最不具有比較優勢的部門,也是調整整個服務貿易結構,使其逐步優化的關鍵部門。
(三)地區發展的不均衡
我國的服務貿易收支伙伴主要集中在我國香港地區和美國等國家,國內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浙江、江蘇和廣東等經濟相對發達地區。地區分布的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總體水平偏低。
二、發展我國服務貿易若干對策
(一)加快發展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優化服務貿易內部結構。提升和保持傳統優勢。挖掘潛在優勢
有關部門結合企業應從我國經濟和服務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對服務業內部結構進行合理調整。
(二)培育服務貿易競爭優勢
1,將目前的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從內部條件看,要分析企業的自然稟賦、勞動力、管理、技術、人員培訓、企業形象等各方面的現狀,正確認識現有的比較優勢,認識到比較優勢是動態的,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舊的優勢將逐漸消失,新的優勢將不斷產生。要充分利用目前的優勢,積極創造新的優勢。從外部環境來看,要在市場、政策、法律等方面對服務貿易開放進行支持。
2,創造新的競爭優勢。可以從幾個方面人手:企業要有創新精神,通過對服務需求的分析以及對服務市場的細分,努力開拓新市場,在新市場總形成競爭優勢;企業要主動參與競爭,通過競爭換取效率與進步。變挑戰為機遇,在競爭中學習和提高;引進國外先進的服務技術和經營理念,提高現有的技術和管理水平,加強國際間服務部門的合作和交流。
(三)通過優化國際貨物貿易產品結構
開發貨物貿易上下游服務,發掘貨物貿易中蘊含的服務貿易機會,使國際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增長相輔相成。首先,我國應強化以國際服務貿易出口為重點,以國際貨物貿易出口帶動國際服務貿易出口的外貿發展戰略。我國商品進出口規模都較大,因此要引導服務業企業與制造業企業相結合,發掘貨物貿易中蘊含的服務貿易機會,提升制造業產品附加值,爭取在輸出商品的同時,也大量輸出服務。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為國際貨物貿易的發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外部支持,而且國際服務貿易中也時常伴隨著國際貨物貿易,尤其是那些帶有商品屬性的服務中我國要逐步開發作為中間投入品的生產者服務,包括生產上游階段的市場預測投資可行性研究、產品設計、風險資本籌集等服務;中游階段的質量控制、設備維護等服務;下游階段的會展、廣告、分銷、運輸等服務以及貫穿生產全過程的金融、保險、會計、審計、數據處理、通訊、管理、培訓、咨詢、法律、公共關系等服務,通過這一系列服務,提升貨物貿易的質量和含金量,進而帶動國際服務貿易和國際貿易的增長。
(四)加強立法工作,完善服務貿易法律體系
目前我國服務貿易法律體系存在著覆蓋面窄、內容不規范、法律法規相互沖突等問題。為此,應逐步完善服務貿易領域的基本法律,加強對GATT、GATS、WTO等有關條款的研究,盡快建立健全既符合本國經濟發展要求,又不違背國際規則的法律制度。同時,應充分利用WTO有關條款和“灰色區域”,通過國內立法的形式確定下來,在減輕國外服務產業沖擊的情況下,加快國內服務業的發展。
(五)加快人才的培養
目前我國服務貿易人才奇缺,尤其缺乏新興服務業和知識型服務業的外向型復合人才。為此,需要高度重視并迅速培養國際服務貿易所需的各層次和各部門的專業人才,可以通過制定人力資本培養計劃,有步驟地開發;通過某些服務領域的對外開放,引進人才和技術;同時,大專院校也應調整相關的專業設置,為中國服務貿易的發展不斷輸入新生力量。
(六)充分發揮政府的組織、協調功能
加強服務貿易戰略與策略研究,大力推進服務貿易發展。首先政府應對我國一些缺乏競爭力的稚嫩服務業、高新技術服務業和戰略性服務業進行有效保護,防止因國外服務提供者進入太多、競爭過度給國內服務業造成巨大的沖擊,避免國內服務市場的動蕩,保持整個經濟的穩定增長。其次要加強政府間的談判與協作。在確定服務貿易戰略時,主要應處理好發揮比較優勢與培養競爭優勢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