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從緊的貨幣政策和物價上漲、成本上升的不利形勢,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資金緊張問題,本文分析了當前中小企業資金緊張的原因,提出企業、銀行、政府三方采取相應措施,加強配合,緩解中小企業資金緊張這一突出問題。
關鍵詞:中小企業 融資 全員成本管理 對策
在當前信貸緊縮、物價上漲、成本上升的情況下,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資金緊張問題,資金缺口已嚴重影響到相當部分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國家發改委中小企業司披露信息顯示,2008年上半年全國6.7萬家規模以上中小企業倒閉,其中紡織行業中小企業倒閉超過1萬多家,有2/3的紡織企業面臨重整。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在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已經嚴重影響企業生存狀態。中小企業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解決人口就業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其發展過程中的諸多矛盾也不斷顯現出來,其中資金緊張、融資困難是制約其發展的主要因素。因此,需要分析與解決中小企業面臨的資金問題,幫助中小企業度過目前困難期,走上健康成長之路。
一、目前中小企業資金緊張的成因分析
(一)緊縮貨幣政策下中小企業貸款艱難
融資難、貸款難,這個老大難問題,本來就一直困擾著國內的中小企業,從2007年下半年開始,隨著央行連續加息、提高存款準備金率,銀行緊縮銀根,不少中小企業發現,他們的日子比以前更難了,越過手頭越緊。自從2008年初實施從緊縮貨幣政策以來,商業銀行放貸按季調控,資金本已緊張的小企業首當其沖。根據銀監會公布的2008上半年各類信貸放款數據來看,小企業信貸增長并不理想。一季度僅有3000億元授予中小企業,比上年同期減少了300億元。我國2007年開始實行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加上國際經濟環境的不景氣和美國的次貸危機,廣東、浙江等一系列此間正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中小企業出現了資金鏈吃緊的狀況。據2008年4月底溫州市中小企業協會會長周德文應溫州市政府要求提交的一份調查報告反映:溫州40%的中小民營企業由于資金問題目前已經處于關、停、半停工狀態,甚至倒閉。在信貸驟然緊縮的2007年底,東莞、順德、溫州大批中小企業也都面臨著資金鏈斷裂的危機。在我國,中小企業主要通過銀行貸款融資,在銀根收緊的情況下,從銀行借款相當困難。
(二)產品成本增加中小企業利潤稀薄
據調查,新的《勞動合同法》出來以后,浙江省人工成本增長了19.5%,重慶市增長了20%;原材料成本方面,浙江省增長了12.8%,重慶市增長14%。另外,據浙江省調查數據顯示,企業財務費用上漲了40.5%。這種情況下,企業需要更多的資金購進生產材料、支付員工工資、開支期間費用等,從而增加企業的資金占用,資金需求量會相應擴大。與此同時,成本費用增加后,直接沖減了企業利潤,致使企業微利,甚至虧損。企業沒有經濟效益,資金會變得更加緊張,同時,也沒有債權人會愿意將資金借給虧損企業。
(三)復雜多變經濟環境下中小企業經營困難
在當前人民幣升值、美元貶值、出口退稅政策調整、勞動力成本上升、電價、油價上漲、原材料價格居高不下等諸多不利情況下,一些企業不能將產品成本上升帶來的壓力加在產品的出售價格上,只能將產品成本上升的壓力在內部消弭,其給企業帶來的壓力已不言而喻。比如,浙江經濟支柱的中小民營企業眼下經營難度日益加大,盈利能力持續下降,許多生產行業甚至陷入近1/3企業開工不足的窘境。面對復雜變化的外部經營環境,企業會遇到更多不確定因素,增加經營風險。如不能有效規避風險,會造成企業產品積壓,資金沉淀,引起資金緊張。
二、解決中小企業資金緊張問題的對策
(一)中小企業自身應不斷加強經營管理,提高企業素質,增強核心競爭力,努力提升企業信用水平。這是破解企業資金緊張問題的基礎
中小企業應緊緊依靠企業員工,團結協作,開展全員成本管理,節省各項費用開支,加強崗位責任考核,舉全廠之力,開源節流,節能減排,增收節支,降本增效。為此,一是提高內部管理水平,逐步完善公司治理結構。進行產權改革,由自由人產權向現代企業產權制度轉變,完善企業經濟責任追究制度,建立規范的管理制度,合法經營,規范管理,樹立現代營銷理念,為顧客提供一流服務、講信譽、重質量。不斷組織培訓和學習,提高知識水平,提高經營者素質和決策水平,聘請專家進行專業指導。同時向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靠攏,建立完善的企業財務制度、內控制度和監督機制,杜絕假報表、假合同等現象的發生,確保財務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和真實性。注重與銀行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降低銀行信貸過程中的信息搜集成本和監督成本。努力建立公正、透明、可信和負責的治理結構,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塑造企業的良好形象。二是要克服“見物不見人”的資源誤區,重視開發企業的人力資源,依靠員工管好用好企業資金,充分發揮資金使用效率。要破除“多多益善”的多元誤區,主業要突出,做到專業化、特色化、品牌化,防止和避免資金的無效占用、損失和浪費。大力開展技術創新,從傳統產品中開發出特有的新產品,把小產品搞成特色品牌,千方百計地提高企業科技水平,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三是要克服“貪大求洋”的規模誤區,確保企業又好又快發展;當企業具有增長潛力和發展后勁、品牌知名度提高之時,銀行自會主動為之服務,這也是近年來部分中小企業得到國有銀行青睞的關鍵所在。
(二)銀行應轉變觀念,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中小企業,完善信貸管理機制,盡力滿足中小企業的貸款需要
向銀行借款是中小企業解決資金緊張問題的主要融資渠道,也是解決中小企業資金緊張問題的關鍵。許多中小企業規模小,固定資產少、土地、房產等抵押不足,信息透明度不高,信用約束較差,很難取得金融機構較高的信用評級。同時,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貸款數額小、頻次多,貸款管理成本高的現象,相當部分中小企業很難從銀行獲得資金支持。為發揮銀行在中小企業融資中的主渠道作用,除了企業應加強管理,提高素質外,銀行應真正做到:(1)更新觀念,體現社會責任。充分認識中小企業發展經濟、增加就業的重要性,要把中小企業與大型骨干企業同等對待,重視中小企業對分散銀行貸款風險的積極意義,要把優良的中小企業作為長期貸款客戶群,為中小企業提供多樣化的金融服務,主動支持中小企業健康發展。(2)完善信貸管理機制,設置中小企業信貸部門,加強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服務。改進貸款授權授信制度,下放貸款權限,減少對中小企業申請貸款的管理層次,簡化審批程序,加大基層行信貸人員的貸款權限和責任。要允許基層行在核定的額度內自主審查發放貸款。對有市場、信譽好、效益高的中小企業適當放寬貸款條件,擴大授權額度。完善信貸激勵機制,調動信貸人員營銷貸款的積極性,做到責權分明、獎懲兌現。同時可以嘗試實行企業法人代表和財務負責人連帶責任辦法,從內部和外部共同防范信貸風險。
(三)政府應針對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結合企業、地方實際,研究探索適合中小企業的融資新模式,為中小企業創設良好的融資平臺,促進中小企業更好發展
這是緩解中小企業資金緊張問題的政策條件。具體有以下幾點建議:(1)發展面向中小企業的中小型金融機構,o要解決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融資“雷聲大雨點小”的問題,建立向中小企業融資的激勵和約束機制,鼓勵和支持股份制銀行、城鄉合作金融機構等以中小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的金融機構的建立。鼓勵國有商業銀行在注意信貸安全的前提下,建立向中小企業發放貸款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在保證貸款質量的同時,提高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比例,尤其要保證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有市場前景、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中小企業的發展對資金的需求。(2)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保障。要鼓勵和支持設立中小企業擔保機構,積極有效地開展業務。要建立擔保機構的資本補充機制,吸收社會資本進入,鼓勵大企業、大公司參股、壯大擔保公司實力,提高擔保公司支持中小企業的能力。(3)結合地方實際,聯系中小企業發展情況,探索中小企業融資新模式。主要模式有:一種為發行集合債券,即“捆綁發債”。將中小企業打包捆綁、集合發債的方式,不僅能一定程度上解決中小企業的資金短缺問題,同時也打破了以往只有大企業才能發債的慣例,開創了中小企業新的融資模式。一種為成立小額貸款公司,發揮民間資本作用。小額貸款公司既非銀行,亦非金融機構,資金來源必須是自有資金,只貸不存,貸款利率上限不高于國家基準利率的4倍,不得向股東發放貸款;必須管好“資金來源必須是自有資金”這條底線,堅守“不能碰吸收存款”這條高壓線。發放貸款應堅持“小額、分散、50萬元為主”的原則。這一模式在浙江受到民企的高度關注和積極參與。一種是建立中小企業應急互助基金。這一基金的建立采取政府組織推動、財政注資引導、企業自愿認繳的方法。比如江蘇省南通市為解決中小企業資金周轉困難,建立了市縣兩級中小企業應急互助基金,對加入互助基金的會員企業,在貸款手續辦理過程中或經營遇到突發事件導致資金周轉困難時,進行應急互助融通。根據企業規模,會員企業認繳基金原則上不低于10萬元,最高不超過50萬元。應急互助基金規模一般控制在會員企業實繳基金的10倍以內,借款利率標準按銀行貸款利率適當上浮。
三、結束語
解決和緩解中小企業資金緊張問題,一靠管理,二靠政策。企業應強化管理,降本增效,加強自身信用建設;銀行應更新觀念,完善信貸管理機制,主動加強對中小企業信貸服務;政府在緊縮貨幣政策的效果基本到位的情況下,應區別對待,有保有壓,摸索并完善針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新模式。在企業、銀行、政府三方面共同配合下,當前中小企業資金緊張問題一定會得到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