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理的收入差距會激發人們的勞動熱情,增加效率,但過大的差距不僅破壞公平,也會嚴重損害效率。北京城鄉收入在相對差距保持不變的同時絕對差距不斷擴大。其城鄉收入比高于國際一般水平,但低于國內平均水平。本文探求北京城鄉收入差距背后的隱藏因素,以找到統籌城鄉發展之路和政策平衡點。
關鍵詞:城鄉收入差距 二元經濟 新農村建設 城鄉一體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促進了城鄉居民收入總體水平不斷提高,但也使經濟利益在不同利益群體間重新調整,社會分層加劇。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城鄉發展嚴重不平衡,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重視。北京作為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京津冀都市圈的中心城市,近年來在經濟發展上取得了矚目的成就。但如何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仍是北京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北京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現狀及預測
(一)城鄉收入差距的絕對值不斷擴大
長期以來,北京重視經濟運行質量、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使宏觀經濟環境改善,企業效益提高,地區生產總值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始終都保持了穩中有進的增長勢頭。但在經濟水平整體提高的情況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依然很大。
到目前為止,北京城鄉收入差距的絕對值一直較大,且有明顯的擴大趨勢。根據北京城鄉收入差距絕對值的實際值,運用E-views軟件,對原數據取對數,得到log,然后再log—log,得到平穩數據,可以應用ARMA(1,1)模型,并得到對未來4年北京城鄉收入差距絕對值的預測。預測發現:如果政府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北京城鄉收入差距的絕對值還將一直以較快的速度上升,2010年時將擴大到現在的2倍(相關數據根據北京統計年鑒而得)。
(二)城鄉收入差距的相對值相對穩定
雖然北京城鄉收入的絕對差距不斷擴大,2006年已達到1990年的23倍,但這是發生在地區生產總值及人均生產總值不斷增長背景下的,城鄉收入差距的相對值變化并不大。
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北京城鄉收入比僅在很小的范圍內波動,并沒有出現對值中所呈現的快速上升趨勢。正如《關于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的報告》中指出的:“十五”期間北京“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10.4%,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實際增長9.9%”。這說明在這一階段,北京市沒能消除那些歷史原因造成的城鄉收入差距,但也注意采取措施使沒有進一步擴大。北京在控制城鄉收入相對差距擴大方面,已經走到了國內其他省市自治區的前列:其城鄉收入比比全國城鄉收入比小1,特別是從2002年以來,僅相當于全國的70%。
二、對北京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現狀的深層思考與原因剖析
(一)北京現有城鄉收入差距是經濟增長過程中的必然現象
國外研究表明,隨著經濟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有先擴大后縮小的趨勢,呈現為倒u曲線。在工業化初期,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持續擴大之勢;在工業化中期,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縮小的趨勢;工業化結束時一般可實現初步的城鄉一體化。根據庫茲涅茨的估計,倒u型曲線從上升到下降一般要經歷60-100年。從目前一些關于我國經濟增長與收入差距的相關研究來看,我國總體狀況基本符合倒u型假說。
北京是特大型城市,作為首都,擁有豐富的政治資源,已形成了大城市小郊區格局:在城市較強輻射能力的帶動下,農村城市化進程較快,剩余的農業、農村規模相對較小。2004年,北京第一產業在產業結構中占2.4%,在全國排序30。2006年,第一產業僅容納全部就業的6.6%,產值僅占地區總產值的1.3%。雖然北京農產品自給率僅在30%左右,但由于生產成本比全國平均水平高30%,北京“十一五”規劃的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目標是1.4:30.9:67.7。
北京現在的這種城鄉結構和產業結構,意味著北京市的發展階段早已不處于劉易斯二元經濟理論中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和收入差距擴大階段,而已經進入了經濟發展較高級的階段和收入差距縮小的階段。因此,北京的城鄉收入比沒有擴大。但是由于全國各地的農民工紛紛涌向北京、農產品源源不斷運入北京,沒能出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導致農產品價格上升,農村勞動者人均勞動生產率提高、收入增加的現象。即,北京城鄉收入差距沒有明顯縮小。
綜上所述,北京城鄉收入差距絕對值不斷擴大、相對差距保持不變的現狀,是北京所處的發展階段相對較高、現有的發展速度較快,與周圍地區、與全國平均發展速度較快,但所處的發展階段相對不高等諸多因素交織作用的結果。
(二)北京現有城鄉收入差距并不能抹殺北京新農村建設的成果
北京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一直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對待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力打造城鄉和諧的首善之區。2005年,北京農村全面實現小康程度為81.70%,居全國第2位。而此時,全國尚有近2/3的省(區、市)農村全面實現小康程度小于30%。全國千強鎮,北京29個,居全國第5位。全國214個環境優美鎮,北京9個,居全國第6位。全國小城鎮綜合發展水平1000強,北京2003年入圍29個,2005年入圍38個,增長9個,居全國第2位。
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北京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長較快。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這種增收速度上的差異非常明顯。因此,與全國平均水平比,北京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比北京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對水平高。特別是2000年以來,北京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
(三)北京現有城鄉收入差距更多體現的是城市的高速發展
北京不是農村發展得太慢了,而是城市發展得太快了。北京現有城鄉收入差距更多體現的是城市的高速發展:與全國平均水平比,北京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對水平高。特別是2000年以來,北京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的1.6倍。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對水平較高相伴的是第二、第三產業極大發展,碩果累累:2005年,中國企業500強中,北京95家,居全國榜首;中國納稅500強企業,北京51家,居全國第2位。
這正表明,北京現有城鄉差距根源在于:城市與農村發展起點不同、經濟社會整體發展的作用不同以及政策傾斜。
(四)北京城鄉收入差距暴露出的問題
第一,農業產業勞動生產率比較低且增收緩慢。在農村居民純收入中,經營農業的收入較低。提高農業產業效益對推動農村居民收入增長非常重要。
第二,農村鄉鎮工業勞動生產率較低,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增長相對緩慢。北京鄉鎮企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村居民收入來源的多元化和收入的增長。但其經濟效益不高的問題,制約了農村勞動力從事非農產業的工資性收入的增長勢頭。
第三,農村產業發展資金短缺,是農村發展落后于城市的重要原因。“三農”問題的根本原因是農業三要素長期凈流出。農業資金的凈流出,直接導致農村產業發展困難,農民收入緩慢。
第四,農村社會保障滯后,市場歧視現象普遍存在,農民就業渠道不暢,限制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增加了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壓力。
三、縮小北京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幾點建議
(一)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促進城鄉一體化
在推進城鄉一體化工作中,應從城鄉一體化整體規劃著手,制定統籌發展的整體思路,真正做到:城鄉管理體制一體,公共服務一體,城鄉基礎設施一體,提高農村經濟競爭力,城市鄉村相互支持——通過土地整理實現城鄉雙贏等,形成社會合力,通過支持和發展農村促進城鄉互動,通過城鄉整體規劃促進城市化持續、健康發展。具體來講,需要從城、鄉兩個方面著手:
就城鎮而言,除了保持城鎮各經濟部門協調發展以外,還需要著重發展第三產業及一些勞動密集型的行業和部門,進一步解決一部分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問題。逐步消除城鎮部門就業歧視,給農村勞動力平等的就業機會,建立有效的勞動力流動市場,規范農村勞動力的轉移。
就農村而言,需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切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術培訓;繼續發揮鄉鎮企業吸納農村勞動力的能力等。
(二)加強區域合作,將北京的部分農村功能轉移到周邊省市
北京以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也是一個合理分流農村功能,輻射帶動周圍省市共同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北京市不但要堅持科學發展觀,實現“五個統籌”,還要從更高的視角實現“兩個跳出”:跳出農業,從首都經濟、社會、人文科學、發展歷程等層面看待北京的“三農”問,題;跳出北京,從更廣闊的空間——京津冀都市圈或環渤海都市圈,看待北京的“三農”問題。
北京縮小城鄉差距,不能以犧牲周邊省市發展來實現。北京解決“三農”問題,也不是要建設荒漠中的孤島,而是要對全國起到典型示范作用,實現我國二元經濟向一元的轉化。
(三)調整農業內部產業結構,發展適應北京城市特點的現代農業
以籽種農業、加工農業和休閑旅游農業等現代農業為引導,加強對京郊農民的教育培訓,由初級農業向高級農業過度。在與周圍省市合作的同時,調整北京市農業產業結構,既注重現代農業在提升勞動者素質、促進勞動者就業等方面的作用,又注重在這一過程中對資源環境的影響,實現可持續發展。
(四)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促進城鄉分配更加公平合理
一定的城鄉收入差距會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激發城市居民的勞動熱情,優化勞動力配置,增加資源配置效率,推動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但長期過大的收入差距不僅破壞公平,也會嚴重損壞效率,不利于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因此,需要不斷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完善相關配套政策,合理調節國民收入分配。其中特別要注意:保障農民的正當土地收益,消減各種不必要的稅費,增加必要的補貼,完善農產品價格市場形成機制;加強農村教育和基礎設施等公共物品投入,提高農民工勞動技能,增加其工資性收入;改革戶籍制度,為農民提供社會保障,消除農業人口非農化、城市化的制度障礙。同時,還應鼓勵社會各界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群力群策,形成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共同發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