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然而消費不足特別是農村消費不足一直是我國經濟面臨的突出問題,河南亦是如此。長期以來河南農村市場巨大的消費潛力和過低的消費水平并存,解決二者之間的矛盾對于河南經濟能否持續快速發展有重要意義。本文在分析河南省目前消費結構和現狀的基礎上,總結了制約農民消費水平提高的因素,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消費結構 農民收入 消費能力
一、河南省農村居民消費結構及現狀
(一)消費結構不盡合理
近年來,河南省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呈下降趨勢,2007年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8%。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標準,已屬于富裕階段。這說明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生活質量得到了改善。但從消費結構上看仍不盡合理,主要表現在農村家庭仍然以生活消費為主,享受型消費和發展型消費比重小(見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出,河南省近年來農民生活消費支出具有剛性,一直處于60%以上,居高不下。而且生活消費還處于基本需求階段,生活費用中食品支出仍占較高比例,以2006年為例(見表2)。

河南農村居民生活消費中排名前3位分別為食品、居住和交通通訊,同期城鎮居民生活消費中排名前3位的分別是食品、衣著和文化教育。城鄉居民生活消費中食品比重居首位,說明對尚不算非常富裕的河南城鄉居民而言,收入如果增加,他們首先考慮的是提高食品消費的數量和質量。農村居民對居住的消費排在第2位,說明隨著收入的增加,農民提高生活質量特別是居住條件的意愿大大增強。從絕對數量上看,與城鎮居民相比,河南農村居民的衣著、文化教育、交通通訊、醫療和家庭設備用品支出僅是同期城鎮居民的17.4%、23.4%、29.0%、27.0%和24.4%,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農村居民生活消費還處于基本需求階段,還談不上對生活品位、高檔家庭設備的追求。

(二)農村人均消費增長緩慢,城鄉差距較大
從圖1中的人均消費走勢可以看出,河南農村居民人均消費增長緩慢,增速低于城鎮居民,直到2006年才首次增幅高于城鎮居民。而且城鄉之間的消費水平差距大,2007年河南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2676.4元,僅相當于城鎮居民的34.2%,基本處于3個農民抵1個市民的狀態。若考慮到城鎮居民生活中存在著許多政府補貼的消費項目,如住房、交通、醫療等,居民實際消費水平城鄉差距還會更大一些。
從消費總量上來看,2007年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4597.54億元,其中城市消費品零售額為2539.28億元,占總量的55.2%;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為2058.29億元,占總量的44.8%,也就是說,占65.7%的農民僅實現全省消費品零售總額的44.8%。
(三)農民消費不夠均衡
由于河南各個地區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農民的收入差距較大,使得農民消費差距也較大。以2006年為例,高收入戶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5992.2元,是低收入戶的2.2倍。我們把全省農民按人均純收入水平分組,如果按照年人均純收入在1000元以下為特困,1000—4000元為中等收入,4000元以上為高收入的劃分標準,全省呈現出三種不同的消費需求層次和消費群體。第一,高收入消費群體,人口占總量的26.6%。這部分消費者主要分布在鄭州、焦作和許昌等地。該組農民生活消費的商品化程度和質量較高,具有較強的購買能力和購買力潛力。第二,中等收入消費群體,人口占總量的70.2%。主要分布在漯河、新鄉、安陽和洛陽等地,這部分農民基本生活消費已有保障。在日常消費品、生產資料以及家電產品等的需求上,已開始對質量、品牌和檔次表現出明顯的關注,但要實現消費結構的進一步升級尚需一定時期。第三,低收入消費群體,人口占總量的32%。主要分布在周口、駐馬店、南陽和商丘等地,處在這一階段的農民消費仍以生活必需品為主。
二、河南農民消費能力提升難的原因分析
(一)農民收入水平低,消費擴張支撐不足
從2000—2007年河南農民的人均純收入由1985.82元上升到3851.6元,年均增幅為9.9%,同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為13.4%。而且城鄉差距不縮反而擴大,2000年城鄉人均收入是2.4:1,到2007年擴大到2.98:1。各市農民人均收入差距也比較大,2006年全省農民高收入戶人均純收入為6525.9元,是低收入戶人均純收入的4.7倍。各市中農民人均純收入最高的是鄭州5559元,最低的是周口2641元,鄭州是周口的2.1倍。可以看出,河南農民收入增幅緩慢,且城鄉間,地區間差距拉大,制約了農村整體消費水平的提高。
其次,農民收入來源單一,主要為農業收入。從2006年的農民人均總收入來看,農業收入(指家庭經營中的第一產業收入)為2764.1元,占總收入的61.98%。非農產業收入(包括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中的第二、三產業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為1695.3元,占總收入的38.02%。可見農業收入仍為河南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而只有拓寬農民收入渠道,優化產業結構,鼓勵農民走出去,大力發展非農經濟,才能提高農民消費能力。
(二)農民負擔重,收入預期不穩定
從表1中可以看出,自2005年取消“農業稅”以后,農民的稅費支出急劇下降,負擔減輕。但近幾年受石油等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工資、運輸等成本費用增加的共同影響,以化肥為主的農資價格持續大幅度上漲。農資價格上漲直接增加了農產品生產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中央一系列惠農政策給予農民的補貼,減少了農民的收入。
而且在農村很多地方,惠農政策沒有很好地落實,亂集資、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的現象依然存在。不斷增加的農民負擔加劇了農民預期收入的不穩定,從而降低了農民消費傾向。
(三)消費環境差,制約農民消費需求的有效增長
河南全省農村的基礎設施仍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也嚴重制約了農村消費的增長。比如,目前農村道路雖然實現了“村村通”,但標準低。雖然政府加大了對農村電網、通訊、水利等設施的改造力度,但由于成本原因,一些鄉鎮仍存在未執行和城市電價等同、有線電視信號仍未全面覆蓋、農村居民用水不安全等問題,從而使一些商品在農村處于買得起用不起或買得起不能用的窘境。第二,農村市場網絡仍未建立,商業網點少,售后服務差,農民購買商品不方便。第三,市場管理落后。由于農村市場分散,監管力度弱,農村市場普遍充斥著假貨和劣質品,坑農害農的現象時有發生。
(四)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影響農民消費心理預期
由于河南農村鄉鎮多,分布廣,農村人口多,目前來看社保體系難以覆蓋全部農村,而且社保體系本身也不健全,這就制約了農民的即期消費。農民即使有點錢,也要留著防老、防病不敢消費。現在農民最怕的就是生病和子女高等教育,生了大病就只能硬撐,雖然醫療有新農合作保障,大病能報銷一部分,但前期住院費和沒有報銷的部分仍是個大窟窿,導致部分地區仍存在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這些都制約了農民現實消費能力的提升,使許多潛在需求不能轉化為即期消費。
除此之外,農民消費習慣保守落后,消費不科學,金融意識不強,廠家銷售方式單一,產品結構不符合農民的實際需求,農民素質不高等因素也制約了農民的消費。
三、提升河南農民消費能力的對策建議
(一)確保農民持續增收,提高農民購買力
提高農民消費能力的關鍵還在于農民收入的提高。首先,要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建立特色農業產業鏈,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河南地處中原,土地肥沃,地質條件多樣,已形成諸如焦作的地黃、山藥、牛膝、菊花“四大懷藥”,新鄭的大棗,信陽的茶葉、板栗,鶴壁的纏絲鴨蛋、冬凌草等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特色農產品。下一步關鍵是如何打造具有優勢的特色農業產業鏈,圍繞特色農產品形成種、養—加—售于一體的產業化鏈條,提高特色農產品的附加值,大幅增加農民收入。
其次,繼續推進土地股份合作。農村土地實行股份合作是近年農民在實踐中創造的一個新事物,這種方式不僅有利于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實現集約經營和規模經營,也有利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維護失地農民的合法權益。土地股份合作目前仍處于實踐階段,形式多種,沒有萬能模式,各地應視實際情況和特點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模式。
再次,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充分發揮河南勞動力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推進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轉移就業,拓寬農民的收入渠道。
(二)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解決消費瓶頸問題
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通過完善農村居民生活設施提高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和生活質量。一是政府應把有限的財政資金更多地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這不僅有利于改善農業和鄉鎮企業的生產條件,而且可以通過使用農民工增加農民收入,可將農民更多的潛在購買力轉化為現實購買力。其次,采取有效措施,規范對現有基礎設施的使用和管理。要依法定價、合理收費,解決農民消費難的瓶頸問題。
(三)健全農村保障體系:改善農民消費預期
農民負擔重,有后顧之憂,自然會減少即期消費,增加儲蓄。要降低農民的儲蓄傾向,鼓勵消費,就必須完善農村保障體系。當前還是要積極探索適合河南農村居民的保障方式和實現途徑,從基本的生活保障開始,逐步擴大社保覆蓋面,以此來穩定農民的消費預期,提高現實消費。
(四)構建農村現代流通網絡,保證商品進入市場渠道暢通
要構建適合農村市場特點和農民購買習慣的新型流通體系,方便農民購買,提高流通效率。比如支持大型流通企業,連鎖經營企業到農村設立商業網點,構筑以城區店為龍頭、鄉鎮店為骨干、村級店為基礎的農村現代流通網絡。適當調整銷售方式,如通過實行賒銷、分期付款等方式,幫助農民解決資金短缺問題,刺激其購買積極性,擴大商品銷量。
此外,提高農民素質,轉變落后的消費觀念;縮小地區收入差距,提高農民整體消費能力;調整產品供給結構,提高農民消費檔次;整頓和規范農村市場秩序;金融機構調整信貸結構,增加消費信貸品種等都是提高農民消費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