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闡述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演進的歷史必然性和實現演進的路徑、模式的基礎上,通過分析貴州現有的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現狀,得出貴州實現兩文明跨越的條件和機遇。并結合貴州既要實現發展又要建設生態文明雙重的要求和任務,以及建設生態文明與發展經濟在某些方面的不協調性,明確指出貴州實現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歷史性跨越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而這些困難是對貴州實現文明跨越的主要挑戰。
關鍵詞:工業文明 生態文明 工業生態文明 產業生態化
生態文明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文明形態,在可持續發展成為當今世界普遍關注的大氛圍下,解構工業文明、構建生態文明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對于一個后起的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利用后發優勢構建生態文明就顯得尤為重要。尤其在貴州這樣一個工業文明不是很發達,但具有天然生態優勢的省份,既要發展經濟又要建設生態文明的大環境下,實現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歷史性跨越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在對貴州文明跨越研究中,對其實現跨越的機遇和條件研究具有基礎性作用。
一、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演進的歷史必然性
作為現時兩種文明形態,由于工業文明本身的局限性和破壞性,雖然其為生態文明的構建在某些方面確實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但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演進成為歷史的必然。
一方面,工業文明最大的特征是科學技術空前發展,而要構建生態文明必須依靠科技,就要合理利用科學技術。從這種意義上來講,工業文明為生態文明創造了科技條件。當然,發展生態文明的科學技術是與社會科學和社會技術(如社會管理技術)密切結合、融為一體的科學技術,尤其是綠色科技。許多環境問題正是由于科技和經濟不發達所造成的,應大力強調發展綠色科技,只有用綠色科技體系武裝起來的生產力,才能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推動經濟社會的永續發展。
另一方面,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演進是歷史必然性,工業文明走向生態文明是可持續發展要求的必然結果。從全球范圍來看,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在物質生產取得巨大發展的同時,也對地球資源索取超出了合理的范圍。自然界的各種資源被掠奪性地開采,大量的人造廢棄物也被散布到自然環境當中,從而帶來資源的迅速耗竭和生態環境的急劇惡化,對地球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這種局面已經嚴重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這使得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歷史必然性。
二、貴州從工業文明初期向生態文明歷史性跨越的機遇與條件
(一)后發優勢:工業文明的遲到者與向生態文明的歷史性跨越者
后發優勢是指經濟落后的國家在推動工業化方面所擁有的由后發國家地位所產生的特殊優勢,并且這種優勢既不是先進國家所同樣能夠擁有的,也不是后發國家通過自身努力創造的,而完全是與其經濟的相對落后性共生的。生態文明構建過程具有極大的彈性和多樣性,后發地區可以在形成乃至設計構建模式上具有可選擇性、多樣性和創造性。因此,后發優勢在欠發達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中表現為由于工業文明的落后,其對生態環境和資源破壞沒發達地區嚴重,這為欠發達地區構建生態文明創造了有利條件。
貴州作為工業文明的遲到者與向生態文明的歷史性跨越者,其工業文明發展程度為其向生態文明跨越創造了有利條件。貴州的工業化進程始于建國初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工業化極其緩慢,目前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仍然處于工業現代化的起步階段,工業起步低,基礎薄弱,內部結構層次低,傳統產業比重大,資源消耗大,全省工業以資源開發型的傳統產業為主,加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比重低。正是貴州欠發展的工業化水平,對生態資源和環境破壞相對于發達地區較小,保住了青山綠水,這無疑成為貴州實現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歷史性跨越的有利條件和機遇。
(二)貴州工業生態現代化的實現程度與進一步提高的可能性
工業生態現代化的實現途徑和模式包括工業結構生態化、工業產業生態化、新型工業化、工業資源循環化等。而原有的生態條件或者生態文明的現有程度就已經使得這些路徑具備一定的基礎,對貴州這樣一個欠發達欠開發的地區,其現有的工業生態現代化實現程度在一定程度上給其工業結構生態化、工業產業生態化、新型工業化、工業資源循環化等創造了有利的機遇和條件。工業生態現代化具有進一步提高的可能性,為工業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一定的基礎,貴州發展生態經濟具有天然優越的條件。
加之貴州堅持貫徹生態建設作為西部大開發的根本和切入點方針,建設生態工業,建立生態工業示范區,發展綠色產業。國家從全國大局出發,全面整治和建設長江、珠江流域生態環境,已將長江上游的烏江和赤水河流域列為生態建設的重點區域,這為貴州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生態現代化取得了國家的政策支持。
此外,貴州已為建設生態文明作了大量扎實的基礎工作,積累了一些成功的經驗。不斷增強生態保護意識,采取措施保護生態資源和環境。比如畢節扶貧——生態開發試驗區、普定生態重建試點縣等堅持生態重建與發展區域經濟、與社會生產要素重組相結合,通過工業結構調整和工業產業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注意資源開發的循環化,實現生態重建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對接,取得了明顯成效。
貴州生態保護和建設現狀為其工業結構生態化、工業產業生態化、新型工業化、工業資源循環化等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從而為工業生態現代化和生態文明的建設創造了有利的機遇和條件。
三、貴州實現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歷史性跨越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工業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和反映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貴州作為欠發達欠開發地區,文明發展緩慢。對于一個工業以開發資源為主的欠發達地區,肩負著既要加快工業化進程發展經濟,又要建設生態文明的雙重歷史任務。在工業化逐步走向發達的過程中勢必與生態文明的建設存在不協調性,這種不協調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貴州加快工業化進程和向生態化跨越的雙重歷史任務的艱巨性
貴州的工業化始于建國初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工業化極其緩慢。而工業化是現代化進程中不可逾越的發展階段,工業化進程滯后是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的根本原因。工業基礎薄弱不僅導致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缺乏有力支撐,經濟增長乏力,而且導致其他產業轉化困難,限制了經濟發展和收入的進一步提高。因此,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是民族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然選擇。但是,如果還是按照原有的工業化模式,勢必會加快生態的惡化,這與向生態化跨越背道而馳,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工業生態文明的建設。而這也正是貴州目前的歷史任務,所以貴州加快工業化進程和向生態化跨越的雙重歷史任務具有艱巨性。
(二)貴州工業資源稟賦與向生態文明跨越的矛盾性
由于自然和地理原因,貴州蘊藏的能源資源和礦產資源非常豐富,這決定了長期以來貴州的工業主要集中在資源產業,即形成以資源產業為主的資源密集型和高能耗工業結構。在一定程度上,自然資源的有限存量是制約資源密集型和高能耗工業持續發展的硬性約束。但開發資源與保護生態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一方面,保護生態環境必然會對資源開發形成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資源是生態環境重要的構成要素,保護生態環境就必須保護資源。而要對資源進行保護,就需要對貴州資源的開發實行必要的限制,特別是對稀缺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的開發要實行嚴格的控制。這樣對資源開發和控制形成了矛盾,顯示出了貴州工業資源稟賦與向生態文明跨越的矛盾性。
(三)貴州資源型產業為主的工業結構與向生態文明跨越的不協調性
貴州由于自然資源的總豐度、綜合優勢度和人均擁有量的優勢度在全國領先,其支柱產業主要集中在資源密集型和高能耗型工業,從而形成了資源型產業為主的工業結構。而這種工業結構在一定程度上與向生態文明跨越具有不協調性,這種不協調性主要表現為資源型產業為主的工業結構,即發展資源密集型和高能耗工業的不可持續性和對生態環境的壓力。
一方面,貴州資源型產業為主的工業結構具有不可持續性,主要因為資源密集型和高能耗工業直接或間接依賴自然資源的開采、開發,而自然資源的開采、開發具有成本遞增的特點,且隨著資源的深度開發、低成本的優勢漸趨消失。而且,資源產品的差別性進入低平均利潤狀態以后,難以通過產品或技術創新提高效益水平,從而使工業發展具有不可持續性。因此,從長遠來看,貴州現有的資源型工業結構與向生態文明跨越具有不協調性。
另一方面,發展資源密集型和高能耗工業對生態環境的壓力,發展以煤炭資源為支撐的資源密集型和高能耗工業會給貴州甚至全國的環境質量帶來巨大壓力。煤炭開采會造成地表植被的破壞、水源的污染和地面沉降的可能,更為嚴重的是,煤炭燃燒會引起嚴重的煤煙型污染,這破壞了生態文明建設的自然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