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雅的生活需要恰到好處的愉悅,忙碌一天之后,坐擁夕陽,還有杯中一抹晶瑩的酒紅,這份閑適可不是人人都能體味。所以人們才將葡萄酒定義為品位和身份的代表,電影《美好的一年》中,“專門為小金人而生的”拉塞爾·克勞、老牌男星阿爾伯特·菲尼和萊德利·斯科特這三位成熟男人的合作似能表明:葡萄酒,喝進去的是酒,喝出來的是身份和地位,一如勞斯萊斯,開出的是尊貴;也如香奈爾,用出的是魅力。從拿破侖到雨果、大仲馬,從巴爾扎克到俄國沙皇、托馬斯·杰斐遜,都與葡萄酒結下不解之緣。人生路上,許多故事往往由一杯酒開始,而在溫文爾雅的酒會、性情迷離的Party、躊躇滿志的簽約儀式、眉飛色舞的奠基典禮,一杯酒亦不可或缺。尤其是與歐美人士談判,如能在進餐時熟練地點菜配酒,自然也拉近雙方距離,為談判增加籌碼。若談判順利,也沒理由不慶祝一下,開啟一支珍藏已久、專門定制的葡萄酒,成功便有了更美滋味。
但葡萄酒也有她的法則,如不了解葡萄酒文化和禮儀,你會遭遇不大不小的社交尷尬,試想想,在公司慶典上,董事長不會開香檳?如果你希望成為社交派對中受歡迎、談吐幽默、富有見識的人,不妨了解一下葡萄酒投資,在這個被集體迷戀的話題中,葡萄酒的收藏和增值是件榮耀的事。
你看,表面上,葡萄酒似媚女蠱惑,但酒香深處,是一整個夏季的陽光,空氣和風;是幾個冬天的靜靜收藏;是用等待、甜蜜釀制的有生命的液體。她是一門無聲的語言,是正在全世界流行的第二種交際語言,你掌握了她,人生便恰到好處。
據三星經濟研究所2007年的一個調查顯示,84%的韓國企業CEO和高管因為不懂得葡萄酒這種國際交際語言而有過精神壓力。
看看你的一周工作備忘錄:星期一要出席一個開業酒會,星期二要參加一個慶祝宴會,星期五要參加為美國專家舉行一個歡迎晚宴隨著全球化潮流,我們的許多商務合作與國際交流活動,其實就是在品味葡萄酒的過程中進行的。葡萄酒不僅是一種感官享受,也是一種交際禮儀,一個人的格調、修養以及溝通能力,往往會不自覺地在推杯換盞中表現出來。所以,葡萄酒被稱為繼英語之后的“第二種國際交際語言”。
董事長不會開香檳?
《金融時報》中文網一篇題為《金領的另類技能》專欄文章說:“對于處在高級管理職位的金領們來說,除了所必需的決策及管理技能外,類似于開香檳之類的另類技能也不可或缺,有時候,它們甚至是構成金領人格魅力的重要因素。”
在一些諸如開業典禮、產品發布會、公司周年紀念之類的慶典活動上,確曾目睹過董事長或總經理打不開香檳的尷尬。掌聲和歡呼準備好了,攝像師的鏡頭也對準了,可臺上的董事長卻怎么也打不開那瓶香檳,仿佛握著一枚定時炸彈一樣手足無措,遠不像剪彩時那么瀟灑——作為一個真正的紳士,你不可以不會開香檳啊!
三星經濟研究所2007年4月發布的問卷調查顯示,84%的韓國企業CEO和高管“因為不懂葡萄酒知識而有過精神壓力”,壓力來源主要包括:“不會挑選葡萄酒”(33.9%)、“分不清葡萄酒的味道和價格”(25.7%)、“聽不懂對方說的葡萄酒術語”(20.5%)、“不懂有關喝葡萄酒的禮節”(3.7%)。對葡萄酒知識的重要性,95%的受訪人認為“重要”或“有時重要”。
兩個精英葡萄酒圈
美國《美食與美酒》雜志主編萊緹·蒂格曾說過:“葡萄酒是一種語言,就像學一門外語一樣難以掌握。”在西方發達國家,許多人從大學開始就把品酒作為一種禮儀訓練。所以,當同濟大學第一屆EMBA在到法國哥諾貝爾商學院進行海外學期學習的時候,哥諾貝爾商學院的院長竟然給他們上了一堂品酒課。
在精英的搖籃——牛津和劍橋,分別有歷史悠久的“牛津葡萄酒圈”(OxfordUniversity Wine Circle)和“劍橋葡萄酒協會”(Cambridge UniversityWine Society),經常為同學們組織各種品酒會和葡萄酒知識專題講座。自1953年以來,牛津和劍橋還發起一年一度的品酒比賽,仿照兩校自1829年以來的劃船比賽傳統,牛津隊為“深藍隊”,劍橋隊為“淺藍隊”,每個隊派出三位選手,要求在40分鐘內完成對6杯白葡萄酒和6杯紅葡萄酒的“盲品”,然后從色澤、香氣、味道講起,說出它們的品種、產區和酒齡,并寫出品酒筆記,簡述感官分析。在2007年2月舉行的品酒比賽中,劍橋隊獲勝,獎品為PolRoger香檳提供的一瓶(1500毫升Magnum瓶)“丘吉爾爵士”香檳和12期《醒酒器》(《Decanter》)雜志。不過,論1953年以來的總成績,牛津隊獲勝34次,劍橋隊獲勝20次。今年牛津隊領隊查爾·佩斯托瑞斯說:“品酒不只是一項比賽成績的活動,我們必須搞成一種知識性的競賽,從今往后我們將會更加重視。”
中國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現在也有一個“中歐校友美酒沙龍”,在法國食品協會(SOPEXA)上海代表處的支持下,經常為MBA們舉辦品酒會。他們回憶一次周末品酒會,“當天下午有50多位MBA同學興致勃勃地出席了品酒會,在專業品酒師的生動教導下,同學們饒有興趣地品嘗了四種來自法國的經典白葡萄酒和紅葡萄酒,并圍繞著葡萄酒的產地、制作工藝、分類等級和口感味道等問題頻頻發問,現場氣氛相當活躍,平常顯得異常嚴肅的教室里除了書香之外,那一刻更是美酒飄香。”
新奢侈時代的制勝法
在2006年1月底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期間,Google創始人拉里·佩奇和塞吉·布林作為新當選的“全球青年領袖”,在達沃斯舉行了一場答謝酒會,他們給法國貝隆生蠔配的是1990年的庫克年份香檳、給西班牙Bellota火腿配的是1959年的瑪歌紅酒。如此新穎而恰當的搭配,不但使出席酒會的政界精英和商界巨子們胃口大開,也令《醒酒器》雜志的酒評家們刮目相看。他們的選酒水平為什么如此出色?原來Google總部除了令全世界白領們羨慕的五星級“免費吃到飽”餐廳,還有一個“葡萄酒俱樂部”,員工們經常舉行品酒Party。在俱樂部的標志上,“Go o g le”中的“oo”是兩串葡萄。
對于某些觀念超前的超級富豪來說,他們甚至會直接買一塊葡萄園,過一把酒莊莊主癮。比如美國Covad通信公司的總裁查克·麥克米恩,就在加州納帕谷買了兩塊葡萄園——“29號葡萄園”和“Aida葡萄園”,他風趣地說:“在坐飛機時,如果我對身邊的人說我是做寬帶接入業務的,他們十有八九會轉過頭去接著看《福布斯》或《人物》雜志。但如果我說我是做葡萄酒生意的,他們肯定會和我非常有興致地談上兩個小時。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釀酒和品酒是人生一大樂事。”

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高級副總裁邁克爾·西爾弗斯坦在和他的同事合著的《奢華,正在流行——新奢侈時代的制勝理念》一書中,把人們對葡萄酒的消費需求分為四個層次:A、關愛自己,從飲酒中得到快樂,感到平靜和溫暖,可以從一天壓力中得到片刻的逃離;B、把葡萄酒看成一種人際交往的方法;C、表現個人風格,向他人表現自己在品位、閱歷和才智方面具有獨特個性,讓別人了解自己的時髦和精明;D、積極探索,滿足自己對學習、發展、冒險和體驗的需求。
中國新富必需品
19世紀偉大的政治家俾斯麥曾經說過:“葡萄酒是我們最好的大使。”在2007年3月24日晚,德國第一位女總理默克爾以她親自挑選的德國葡萄酒,盛情款待了出席歐盟成立50周年慶典的歐盟各國首腦,一時傳為佳話。為總理辦公室選出12種葡萄酒的德國“特優葡萄酒酒莊協會”(VDP)主席薩爾姆說:“一杯美酒將會使政治家們產生更多的好想法。”
整天與跨國公司打交道的B e a r i n gPoint管理咨詢公司前全球執行副總裁兼大中國區CEO黃輝先生也曾說過:“你要是不精通葡萄酒,不能把他們的興趣給調動起來,跟他們談生意很難談。”盡管目前中國法定飲酒年齡公民的年人均葡萄酒消費還不到1瓶(只有700毫升),但《華盛頓郵報》在2007年1月28日發表《葡萄酒成為中國新富必需品》報道說:“隨著葡萄酒成為最新時尚元素,工商管理學院的學生們開始學習如何品葡萄酒,公司的高管們開始詢問如何建造私人酒窖葡萄酒可提升社會地位的作用使其成為在華做生意、參加晚宴的社交工具。”
當社會開始追求生態文明的時候,當城市開始由高樓大廈轉向追求綠地面積的時候,已經擁有別墅和轎車的新富階層,自然也開始學習如何享受葡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