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蘇省小企業發展現狀
根據江蘇省2004年經濟普查數據,截止2004年底,依據營業收入組距劃分的企業法人單位小企業數量占全省總量的96.3%,如果將個體工商戶統計在內,那么小企業數量占比將達到99.5%。從不同注冊類型看,小企業數量分布,內資、港澳臺和外商投資企業分別占95.4%、2.2%和2.4%,其中私營企業占比為74%。從小企業地區分布來看,各地小企業均占本地企業總量的95%以上,排名前5位的城市依次為蘇州、無錫、南京、南通和常州,占全省比重分別為21.2%、15.5%、11%、9.54%和9.52%。從小企業行業分布來看,主要是制造業,占比為57.7%,其次是租賃和商務服務業(4.4%)、建筑業(3.4%)、房地產業(2.5%)、批發零售業(2.1%)、交通運輸和倉儲業(1.8%)等。
就個體經營戶而言,地區分布較多的前5位是:南通市,占全省12.31%;蘇州市,占11.58%;徐州市,占10.44%;鹽城市,占9.56%;泰州市,占8.86%;較為集中的5個行業是:工業30.71萬戶,占12.21%;交通運輸業33.33萬戶,占13.25%;批發和零售業126.73萬戶,占50.37%;住宿和餐飲業16.99萬戶,占6.75%;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32.48萬戶,占12.91%。
二、江蘇省小企業發展良好的因素分析
(一)外部因素
1、小企業對跨國公司、外資企業的產業配套能力較強
江蘇是市場經濟和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前沿省份,小企業有更多機會成為跨國公司和外資企業產業分工鏈條上的一個環節。江蘇省小企業正是一方面受益于外來經濟、外來信息和技術的帶領作用,使它們能夠直接按照全球系統集成商和大型供貨公司的需要協調其生產活動;另一方面以省內豐富的勞動力、智力、低廉的營運成本為依托,變得很有競爭力。
2、小企業的產業集群效應顯著
江蘇省小企業的產業集聚發展是其競爭力的最集中性體現,其產業集聚的進程主要有以下5種類型:自發成長型產業集聚;企業擴張型產業集聚;市場帶動型產業集聚;科技驅動型產業集聚;外資帶動型產業集聚。其中,自發成長型產業集聚是江蘇省產業集聚的主要類型。其特點一般是依托歷史較為悠久的傳統產業或本地優勢資源,在較長時期發展過程中,形成專業化分工與協作格局,逐步演進為具有綜合優勢的產業集群。目前,江蘇省已形成了吳江的紡絲業和IT產業、揚中的低壓電器業、武進的燈具業、丹陽的眼鏡業、邳州的板材加工業等一批特色明顯、較有影響的企業集群。
3、小企業與國內外市場的關系緊密
據對江蘇1200戶規模以下工業小企業的發展情況調查顯示,46.8%的被調查企業自主生產、產品就近銷售;31.2%的企業從事來料加工;30.5%的企業專門為大企業協作配套生產。產品的銷售方式更是不斷刷新。企業直銷或為固定的企業供貨仍是小企業的主要銷售形式,其比重分別是62.3%和59.3%。此外,對批發商銷售的企業占20.7%;直接對零售商場供貨的占23.4%;另有7.8%和5.8%的企業通過展銷會和互聯網進行銷售。
4、小企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大
江蘇省非常注重針對小企業的發展政策扶持,前后出臺了多項有關小企業的政策文件,主要包括:一是1998年4月江蘇省提出了進一步放開搞活小企業的20條措施,包括小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可以不設國家股;允許改制企業設立優勢股;允許將非經營性資產剝離(不含抵押物)等。二是1999年3月江蘇省政府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快全省小企業改革與發展的意見》,提出要堅持多種形式對小企業進行產權制度改革;要加快小企業結構調整和資產重組;支持小企業建立技術創新機制;拓寬小企業融資渠道;發展小企業服務體系;完善小企業社會保障體系等。三是繼2002年6月全國人大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后,江蘇省抓緊制定了《江蘇省中小企業促進條例》,并于2006年3月1日起施行,從創業扶持、創新推動、市場開拓、資金支持、服務指導、權益保護等六個方面提出了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措施。
(二)內部因素
1、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有較強提高
截止2006年底,江蘇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累計已達214873件和106062件,均居全國第三位;全省注冊商標累計達14.75萬件,擁有“中國馳名商標”46件,省“著名商標”817件,列全國第二位和第三位;各類作品自愿登記量累計達47740件,位居全國第二位。江蘇中小企業面廣量大,對于經濟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自1985年至2006年的22年來,在全省企業申請的71830件專利中,中小企業申請了約43000件。
2、小企業的融資環境比較好
(1)江蘇省對中小企業擔保機構的支持有助于小企業融資發展。江蘇省政府批準從2004年開始,省財政連續3年每年安排2億元資金支持全省中小企業擔保機構的發展,分別采取無償借款、擔保費補助、風險準備金補助等方式支持擔保機構。截至2005年底擔保資金的使用主要起到了三方面的作用:一是緩解了部分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二是壯大了擔保機構,三是支持了被擔保企業的發展。
(2)金融機構加大對小企業的融資力度。中國銀監會2005年7月出臺《銀行開展小企業貸款指導意見》,要求商業銀行建立和完善“六項機制”,即利率的風險定價機制、獨立核算機制、高效的貸款審批機制、激勵約束機制、專業化的人員培訓機制、違約信息通報機制。《指導意見》的落實取得了顯著成效,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小企業貸款業務發展迅猛。江蘇省是中國小企業貸款大省,中小企業占全省企業數的99%,全國每放小企業貸款5元,就有1.1元在江蘇。據中國銀監會通報,2006年中國小企業貸款量,江蘇以542.55億元獨占鰲頭,占全國增量的22.4%。
二是構建適應小企業貸款業務發展的框架已取得初步成效。主要包括主動轉變經營理念,從戰略高度認識拓展小企業信貸市場的重要意義,大力促進和引導其積極拓展小企業信貸市場;及時出臺管理辦法多項旨在加大對小企業信貸支持的具體實施辦法、制度和規程;積極探索與小企業貸款業務性質相適應的工作機制;積極創新業務品種,支持個體和私營企業創業和發展等。
三是小企業貸款業務發展的良好環境已基本形成。主要體現在:江蘇省各級黨政部門已認識到小企業在擴大就業、經濟增長和技術創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對小企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積極關注,并采取有力措施支持小企業融資工作;銀監會關于小企業貸款工作的政策出臺后,江蘇銀監局通過召開座談會、新聞媒體等形式對推進小企業貸款業務的意義、銀行業金融機構采取的舉措、典型經驗等進行了宣傳,形成了社會各方關注小企業、銀行業金融機構支持小企業貸款的良好氛圍等。
3、小企業注重商標和商業機密的運用
對江蘇不同規模制造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狀況調查問卷顯示:
(1)大企業最重視知識產權保護;(2)小企業對專利保護的運用比較薄弱,但是在利用商標和商業機密方而卻優于中等企業;(3)中等企業對專利比較重視,但是卻相對忽略了非專利的知識產權保護手段。
由此可以看出,小企業對知識產權的使用程度在總體上不如大、中型企業。具體在專利的使用方面,小企業和大、中企業之間的差距比較明顯。在客觀上行政程序的花費和時耗,以及在法律上用于偵查違法和保護專利權相聯系的高額費用,都妨礙中小企業申請登記專利。相反,在運用商標手段方而,小企業就可與大、中企業相提并論,甚至還超過了中等企業。這一方面是因為運用商標來保護知識產權對小企業來說相對容易,另一方面也說明小企業相當重視自己的聲譽。
4、小企業注重兼用價格競爭策略和改進質量策略來促進發展
調查顯示,江蘇小企業相比其它地區企業更傾向于使用價格策略,而同時兼用“改進質量”的策略來促進自身發展。
(三)結論
綜上所述,近幾年江蘇省小企業形成的較強競爭力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而成,即以自主型小企業產業集群發展為核心,以“降低產品成本、改進產品質量”為主要競爭策略,以超前的政策推動和積極的融資扶持為輔翼,以開放型經濟的大發展為戰略機遇期,以自主產銷、加工貿易、與大企業和跨國公司配套生產等多元形式均衡發展為帶動力,形成了內資為主,外資為輔,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經濟格局。
三、當前江蘇小企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制約因素
(一)信息閉塞仍影響小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抽樣調查顯示,江蘇36.7%的小企業無電腦,企業電腦能用于上互聯網的僅占21%,大部分企業缺乏獲取信息的有效途徑。小企業信息閉塞,獲取市場信息、技術信息、政策信息的能力遠不如大中型企業,導致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
(二)企業職工參保率低,覆蓋面狹窄
江蘇省小企業的職工參保率持續偏低,職工參保人數甚少。在參加的五種社會保險中,沒有一項險種參保率超過三成。抽樣調查顯示:被調查企業共涉及從業人員25572人,參加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的職工參保率分別為25%、22%、11.7%、18.8%、8.7%。
(三)企業融資渠道狹窄,資金來源仍以自有資金為主
監測結果顯示:68.8%的小企業認為企業獲取資金主要來源于自有資金,比去年同期提高4.4個百分點;25.2%的小企業認為企業資金的主要來源于銀行貸款,比去年同期下降5.6個百分點。另外62.9%的企業認為從銀行貸款困難,只有3.2%的小企業認為從銀行貸款較容易。
(四)企業綜合素質低,管理體制落后
對江蘇省1200家規模以下工業小企業調查顯示:從企業經營者的文化程度來看,25.3%的企業經營者學歷為大專及大專以上,其中大學及大學以上的僅占5.8%,中專或高中的經營者相對比較集中,占56.2%,18.5%的企業經營者文化程度在初中及初中以下。
從企業職工的文化程度來看,七成企業職工文化程度在初中及初中以下,23.6%的企業職工為中專或高中文化,只有5.6%的企業職工的學歷為大專及大專以上,其中大學及大學以上的僅占1.4%。從每個單體企業從業人員的文化程度來看,82.5%的企業沒有大學及大學以上的從業人員,近5成企業沒有大專及大專以上的從業人員,仍有4.3%的企業所有人員的文化程度均在初中及初中以下。
小企業經營者的文化素質不高,有些業主基本不懂得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企業采取家族化管理、作坊式經營的方式,管理混亂,對生產和產品缺乏必要的科學決策,對市場的預測存在盲目性,增大了企業的生產經營風險,造成企業效率低下。
(五)對小企業的政策扶持措施落實不夠
近年來,江蘇省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有關鼓勵扶持私營個體經濟發展的政策,但調查中不少私營企業反映,雖然這些年國家扶持私營經濟發展的政策出臺不少,但許多政策下面享受不到。一些政策的制定上,對私營個體經濟發展仍存有偏見,使私營企業在行業準入、經營范圍、權益維護、經營條件等方面與其他所有制企業相比,有明顯的不公平待遇。從某種程度上阻礙了私營個體經濟的發展空間。
(六)私營企業和個體戶等小企業承擔的社會負擔較重
目前,存在少數部門受利益驅動,對私營企業和個體戶亂檢查、亂收費、亂罰款的現象;一些不法人員對私營個體戶敲詐勒索、吃拿卡要,破壞了私營個體經濟的發展環境。私營企業還要應付多個部門的檢查、管理,要上交各種名目的稅費,一些小有名氣的私營企業,接待任務也很重,很多企業苦不堪言。
(七)整體來看,江蘇省小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還比較薄弱
總體來說,江蘇小企業無論其規模水平、科技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還不高,特別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配套技術還很少,普遍缺乏對知識產權國際規則的了解,在國內外市場競爭中,往往處于單打獨斗的被動地位,很少從長遠發展戰略高度來規范知識產權的創造、管理、實施和保護,很難適應我國入世后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四、增強江蘇小企業競爭力建議
(一)改進小企業管理體制,提高小企業經營者素質
要積極完善小企業管理結構,正確處理所有權與經營權的關系,把集權與分權、經驗管理與科學管理有機結合起來,特別是家族企業,尤其應當努力做到集權有道、分權有序、授權有章、用權有度,逐步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現代企業制度和管理模式。
(二)建立行業自律性組織,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
行業內部過度競爭阻礙了小企業的良性發展,針對這一現象,可通過建立行業協會,創建行業經營守則,主動調節、規范市場競爭行為,引導小企業依法經營,自覺遵守市場經濟規則,恪守商業道德,共同維護行業信譽和整體形象。
(三)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政府支持力度
小企業要加大科技投入,重點在科技引進和嫁接改造上,促進設備更新和工藝改造,提高產品科技含量。政府要建立小企業發展專項基金等對小企業研發項目進行資助,對企業提取研發費用給與稅收減免,提高研發效率和商業轉化率,鼓勵小企業與大學、公共研究機構,以及企業之間開展合作等。
(四)發揮企業經營靈活的優勢,積極主動融入產業集群的發展
小企業要依托大企業和跨國公司等大集團,接受大企業、經濟發展大環境的輻射,謀求與大企業走“協作配套、共同發展”之路;要正視本身的缺陷,轉變觀念,創新思維,采取企業攜手共進,在局部空間上聚集而產生規模效應,實現同行業聚集、走集約經營之路,從而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五)建立各地信息中心,解決小企業信息渠道不暢
信息中心要發揮宣傳、反饋、橋梁、引導等作用,通過信息中心,小企業可以隨時咨詢、查找有關政策信息,更好地利用政策推動自身發展;通過信息中心發布技術供求信息,最大限度地推動小企業的技術交流。
(六)幫助小企業進一步開拓國內外市場
政府在采購中應當規定小企業產品占一定比重,以此引導和支持小企業開發新產品和新服務,開拓國內市場。同時,還要幫助小企業開拓國外市場,主要措施包括兩方面;一是制定促進出口政策,包括建立小企業出口支撐機制和發展出口促進機構;二是鼓勵小企業融入全球供應鏈,包括生產網絡與當地中小企業相結合、聯合促進項目的實施、技術和管理能力的建設等。
(七)提高企業間網絡合作程度,建設區域文化
要根據與網絡內原有小企業的關聯程度來選擇政府支持項目,提高網絡內小企業的合作化程度,建立完整的產業鏈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