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經營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文化適應性問題。跨國經營的企業到了不同文化環境的東道國,組織和工作人員都應適應新的文化環境,以保證跨國經營的順利進行。
一、我國企業跨國經營文化適應存在的問題
(一)跨國經營管理機制不健全
經營管理決策方面,還存在比較嚴重的長官意志,民主作風不強。在一些注重民主的國家和地區,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尤其重要,否則會嚴重挫傷員工的積極性。分權與集權方面,母公司和境外公司在分權和集權方面存在兩種極端:一種是集權過多,導致境外公司難于根據東道國社會文化特征展開經營活動;另一種是分權過多,導致境外公司缺乏母公司的支持而難于適應異質文化,使得跨國公司的組織過于松散,難以形成組織文化。經營管理機制不靈活,在不同文化特征的國家和地區,在經營管理上應該“因地制宜”,以適應不同的文化特征。我國跨國經營經驗不足,往往在東道國照搬國內做法,沒有根據東道國的文化特征來設計經營管理方法,使得文化適應能力不強。
(二)經營規模小,跨國適應能力差
跨國經營的企業必須具有一定的規模,否則難于保證所需要的大量投入,進而影響公司的跨國經營文化適應能力。我國企業跨國經營規模都比較小,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文化適應能力。
(三)跨國經營管理人才缺乏
跨國經營管理人才必須具備較高的素質,而我國跨國經營企業缺乏這種跨國經營管理人才。在挑選跨國經營管理人員時往往更注重外語水平而忽視了其他能力。跨國經營管理人才除了要具備一定的外語水平外,還必須有國際視野和眼光,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強,善于學習新的文化,懂得跨國經營管理的技能技巧等。目前,在我國還非常缺乏這種高層次、綜合性的跨國經營管理人才,對我國跨國經營的文化適應是一個嚴重的制約。
(四)跨國經營信息不靈
我國跨國經營企業在收集處理社會文化信息方面還存在如下問題:第一,缺乏專門的機構或個人負責收集處理社會文化信息;第二,收集處理信息的手段較落后;第三,急于“上馬”。有的企業對東道國社會文化一知半解,甚至存在認識的偏差便急于進行跨國經營,結果導致跨國經營文化適應失敗。
(五)過于強調“我族文化”或“外族文化”
文化之間有差異,但無孰優孰劣。我國企業在跨國經營文化適應方面存在兩種極端,一種是過分強調“我族文化”,處處按照母國的社會文化標準來行事,缺乏靈活變通;另一種是過分強調“外族文化”,認為要適應異國文化就要全盤接受東道國的文化。進行跨國經營的企業應該根據東道國的社會文化特征堅持母國的一些做法,同時又吸收東道國一些科學合理的做法,做到有所取舍。
二、我國企業跨國經營文化適應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我國企業跨國經營起步晚
改革開放前,我國企業幾乎沒有進行跨國經營。改革后,我們的企業才開始慢慢走向世界,進行跨國經營活動才30年時間,經驗不足,經受的考驗有限,在文化適應方面能力較差。而外國企業的跨國經營在16世紀就開始了,到現在已經有長達400年的歷史。在跨國經營的歷史中,很多企業不斷吸取經驗和教訓,并經歷了多次重大經濟危機的考驗。
(二)企業自身的不足
國有企業自身的缺陷:第一,尚未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第二,人員流動機制僵化;第三,在利益分配等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大鍋飯”現象,難于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削弱了企業的活力。民營企業自身的缺陷:第一,家族式經營管理現象嚴重;第二,經營管理觀念落后;第三,有不少民營企業不講信用,追求眼前利益,導致名聲不好。
(三)政府沒有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
我國政府沒有給企業跨國經營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影響了跨國經營企業的文化適應能力。一方面,跨國經營的有關政策法規不健全;另一方面,管理體制不健全。此外,海外投資的有關手續過于繁瑣;境外投資項目的審批要經過多個部門,時間長;經貿人員出入境手續繁瑣、程序復雜,給跨國經營的外派人員造成不便。
(四)社會沒有提供足夠的支持
在我國,社會中的教育機構、文化團體、研究機構、宣傳媒體等對跨國經營文化適應方面的支持是遠遠不夠的。第一,教育機構在培養跨國經營管理人才方面所做甚少,這使得具備跨國經營管理專業知識的人才缺乏。第二,文化團體對外交流較少。第三,科研機構對文化適應的研究較少。第四,各種宣傳媒體缺乏對國外社會文化的宣傳報道。
(五)傳統觀念的影響與束縛
影響跨國經營文化適應的主要傳統觀念包括:第一,傳統的計劃經濟觀念。人們對海外投資和跨國經營都喜歡用傳統的計劃經濟觀點來評價。第二,固守“引進來”的觀念,還沒有很好地樹立“走出去”的觀念。第三,害怕風險的觀念。第四,排斥資本主義國家的文化。
三、解決我國企業跨國經營文化適應性問題的策略
要提高我國企業跨國經營文化適應能力,應該通過企業、政府、社會三者共同努力形成合力。要提高企業跨國經營文化適應能力,根本上還是要依靠企業自身的力量,企業自身越強大,越有利于提高跨國經營文化適應能力。社會的力量是一個重要的外部力量,社會支持的力量越大,也越有利于提高企業跨國經營的文化適應能力。在支持企業跨國經營過程中,政府起到提供平臺(支點)的作用,政府提供的平臺(支點)越高,越有利于提高企業的跨國經營文化適應能力。三者的作用關系猶如“蹺蹺板”原理。
(一)企業自身的力量
要提高我國企業跨國經營文化適應能力,根本上還是要依靠企業自身的力量。主要應從下面幾點著手:
1、樹立跨國經營文化適應的意識。企業首先要樹立跨國經營文化適應的意識,沒有文化適應的意識,就不可能有文化適應的行動。要求企業高層管理者和員工都要樹立跨國經營文化適應的意識。
2、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規范的企業必須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這樣才能使企業的經營管理步入正常軌道,提高企業的跨國經營文化適應能力。
3、完善企業信息系統。跨國經營企業要有完備的信息收集和處理系統。在信息收集方面,要注重收集東道國社會文化方面的信息;在信息處理方面,要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篩選,去偽存真,過濾掉沒有利用價值的信息。
4、建立具有較強文化適應能力的人力資源管理體制。第一,在跨國經營管理人才的引進上,盡可能引進富有跨國經營管理經驗的人才。同時也要考慮從內部培養出一批有潛力的跨國經營管理者。第二,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內部的管理風格、激勵機制、規章制度、員工問題處理等應有所不同,應盡量適應東道國社會文化。第三,盡量考慮人力資源當地化。母國要盡量減少外派人員,當然,有的人員必須由母國派出的則另當別論。
5、全員參與構建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構建企業文化要靠企業的每一個員工,不能搞“個人崇拜”。如果過分依賴某個經營管理者或過分強調某個人的作用,只會僵化企業文化,只有全員參與才能真正活躍企業文化。
(二)政府提供的平臺
在提高企業跨國經營的文化適應能力方面,政府起到提供平臺(支點)的作用,政府提供的平臺(支點)越高,越有利于提高企業的跨國經營文化適應能力。政府給跨國企業提供的平臺主要包括如下四個方面:
1、完善跨國經營的有關法律法規。政府應該不斷制定完善有關跨國經營的法律法規,改變目前我國海外投資法規體系不健全的局面。讓我國企業的跨國經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提高企業跨國經營的文化適應能力。
2、制定科學的跨國經營政策措施。首先,政策措施應該明確具體,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和可執行性。其次,避免朝令夕改或政策之間相互抵觸,否則會讓企業無所適從。最后,制定出來的政策措施應該落實到位,沒有落到實處的政策措施只是一紙空文。
3、改革政府對海外投資的管理體制。首先,建立一個權威機構統一管理企業的海外投資活動。其次,企業跨國經營的有關審批手續應該簡化。最后,簡化外派人員出國的審批手續,為企業外派工作提供便利。
4、提供外國社會文化信息。政府應該為跨國經營企業提供外國社會文化方面信息,以提高跨國企業的文化適應能力。政府憑借其特殊的地位,對大部分國家的社會文化信息都充分掌握,應發揮這種優勢。例如,外交部、商務部等對外國的社會文化信息都掌握較多。
(三)社會的力量
企業總是處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之中的,社會的力量是提高企業跨國經營文化適應能力的一個重要外部力量,社會支持的力量越大,越有利于提高企業跨國經營的文化適應能力。社會的力量主要來源于以下四個方面:
1、教育機構應加大培養跨國經營管理人才的力度。教育機構尤其是高校應該加大培養跨國經營管理人才的力度,為企業跨國經營提供智力支持。在培養過程中,高校應該跟跨國企業聯合,高校主要負責系統知識和理論的傳授,跨國企業提供實踐的機會。
2、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應加強對國外社會文化的研究。我國必將有更多的企業進行跨國經營,所以有關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應更多地研究國外的社會文化,多研究跨國經營的文化適應性問題,為我國企業跨國經營提供理論上的支持和參考。企業也應該給有關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的研究提供便利或科研經費的支持。
3、文化團體應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一方面可以讓世界了解中國;另一方面也可以讓我們對外國的社會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4、宣傳媒體應提供更多外國社會文化的信息。很多宣傳媒體都有駐外機構或者駐外記者,在收集外國社會文化信息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宣傳媒體應通過各種途徑讓更多的企業經營者了解這些信息。宣傳媒體還可以通過各種形式廣為宣傳跨國經營的觀念以及跨國經營文化適應的觀念,讓企業樹立“走出去”的意識和跨國經營文化適應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