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匯率制度改革前人民幣匯率的階段劃分及特點
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是我國金融體系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發(fā)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可缺少的配套措施。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經濟體制經歷了曲折的發(fā)展演變過程,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1949-1952年建國初期的匯率制度
其特點是實行外匯集中管理制度,通過扶植出口、溝通僑匯、以收定支等方式積聚外匯,支持國家經濟恢復和發(fā)展。
(二)1953-1978年計劃經濟體制的外匯管理體制
其特點是對外貿易由國營對外貿易公司專管,外匯業(yè)務由中國銀行統(tǒng)一經營,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計劃控制的外匯管理體制。
(三)1979-1993年經濟轉型時期外匯管理體制
其主要特點是由買賣雙方根據外匯供求狀況議定,中國人民銀行適度進行市場干預。
(四)1994年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的外匯管理體制
其特點是人民幣官方匯率與市場匯率并軌,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然而,長期以來我國雖然名義上是管理浮動匯率制度,但其實質上卻近似固定匯率制度。近幾年來,我國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雙順差持續(xù)擴大,加劇了國際收支失衡。至2007年末,我國外匯儲備達到15282.49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儲備國,這勢必將被推到國際經濟金融錯綜復雜矛盾的第一線,各種貿易摩擦進一步加劇。持續(xù)增高的外匯儲備,給當前金融調控帶來了很大的難度。正是鑒于上述內在因素,中國提出了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這對于緩解對外貿易不平衡、擴大內需以及提升企業(yè)國際競爭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2005年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分析
2005年7月21日,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jié)、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該項制度出臺后人民幣持續(xù)升值,截至2007年7月1日,扣除通貨膨脹差異的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為96.32,較匯率改革前升值6.01%,較2007年1月升值2.26%。
(一)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經濟的積極影響
1、迫使我國進行產業(yè)結構的調整,使勞動密集型部門的資金向資本密集型部門、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產業(yè)方向轉變。人民幣的升值使出口部門也就是勞動密集型部門的資金向資本密集型部門流動,使我國的產業(yè)結構向有利的方向發(fā)展,最終資本會轉向投資國內市場。貨幣升值后,資本部會尋找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產業(yè)進行投資,使這批產業(yè)有更多的資金進行技術創(chuàng)新,增加其國際市場競爭力,以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產品進軍國際市場,這是伴隨著匯率下降產生的。在對很多產業(yè)帶來巨大沖擊的同時,對整個中國經濟的總體走勢是有益的。
2、優(yōu)化我國出口貿易結構,擴大內需,進而有助于我國形成穩(wěn)定的經濟趨勢。中國主要以“物美價廉”打進世界市場。人民幣匯率的上升,給我國大量勞動密集型出口產品的國際市場價格競爭力造成一定傷害,最終導致出口的減少。但從這幾年進出口情況來看,從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宏觀層面來分析,升值的確有利于改善出口貿易結構,改善我們的貿易條件,從而對出口企業(yè)也會有正面推動作用。同時,可增加消費者對進口商品的購買力,促進外需與內需協(xié)調發(fā)展。
3、促使企業(yè)轉變經營機制,增強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在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下。國內企業(yè)要想在國際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不失去以往的市場份額,就要盡可能壓縮生產經營成本。而壓縮生產成本的空間并不大,因此,企業(yè)必須從自身管理經營人手,加強管理方法的改進,提高生產效率以爭取利潤空間。
4、可以平衡與緩解各國的貿易矛盾,減少與主要國際貿易伙伴的貿易糾紛和摩擦,為以后進行深層次的貿易往來打下堅實而良好的基礎。隨著此次對人民幣匯率體制的改革,我國的出口產品在生產成本和國際價格上必然被迫提升,但也會間接起到緩解與美國、日本等主要貿易伙伴國在低價反傾銷上的貿易摩擦。在中國目前逐步進入貿易摩擦高發(fā)期的現(xiàn)實背景下,對于如何處理在國際市場的貿易摩擦這一現(xiàn)實而長遠的問題,為我國相關部門爭取到了一定的寶貴時間。
5、可以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使我國貨幣當局更好地運用貨幣政策,來增強宏觀經濟調控的能力。隨著我國金融開放的進一步擴大,現(xiàn)行人民幣匯率制度與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之間的矛盾也將日益突出。在我國,實行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和嚴格的資本項目管制的條件下,央行的貨幣政策的效果受到削弱。目前,我國經濟發(fā)展中仍存在需求不足的問題,需要通過貨幣政策進行宏觀調控。而對我國這樣一個經濟大國來說,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尤為重要。而一旦我國開放了資本賬戶,資本可以自由流動,可以自由兌換人民幣,再加上人民幣匯率進一步調整,那么貨幣政策就有了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可以很好地做好宏觀調控的全局工作。
(二)對我國經濟的消極影響分析
1、會抑制出口,增加進口。因為人民幣升值后,我國出口企業(yè)成本相應提高,不利于出口的持續(xù)擴大,從而降低國內大量勞動密集型出口產品的國際市場價格競爭力。另一方面,人民幣的升值,也會導致進口增加,從而可能出現(xiàn)貿易逆差,影響國內企業(yè)競爭力。
2、不利于引進外資。人民幣匯率升值可能導致對外資吸引力的下降,減少外商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加速資本外流。
3、會影響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和金融市場的穩(wěn)定。貨幣一旦遇到升值壓力,就迫使央行在外匯市場上大量買進外匯,從而使以外匯占款形式投放的基礎貨幣相應增加,造成資金使用效率低下,影響貨幣政策的有效性,財政赤字將由于人民幣匯率的升值而增加,同時影響貨幣政策的穩(wěn)定。另外,人民幣的升值,會影響金融市場的穩(wěn)定,大量短期資本通過各種渠道流入資本市場的逐利行為,容易引發(fā)貨幣和金融危機,給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造成不利影響,
4、人民幣升值對股市的影響。從理論上講,外匯匯率的變動與股票價格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一般來說,如果一國的貨幣是實行升值的基本方針,股價便會上漲;一旦其貨幣貶值,股價隨之下跌。
三、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后續(xù)措施
實際上人民幣升值預期問題一直都是國際政治經濟的多重博弈。當前中國政府的匯率機制改革決策可謂是艱難博弈局面中既穩(wěn)妥又積極的抉擇。不過,一定要配合相應的后續(xù)措施穩(wěn)定與優(yōu)化經濟環(huán)境最大限度地減少可能因經濟波動而發(fā)生的損失。
(一)中國的水、電、氣、成品油、土地等生產要素價格受到政府的嚴格管制,遠低于市場均衡水平
同時,由于社會性管制的缺失,許多企業(yè)在環(huán)境保護、生產安全、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很少,大多數企業(yè)的相關設施未達到國家標準。與變動人民幣名義匯率的策略相比,在短期內保持一個適度的通脹水平,在長期內加大要素市場化改革和社會性管制,使企業(yè)的生產成本真實地顯現(xiàn)出來,應該是一個更好的選擇,一個更符合科學發(fā)展觀的選擇,也是中國政府最可能采取的策略。
(二)要繼續(xù)抑制房地產市場等資產與資本市場的過度投機,降低國際游資的短期投機收益預期
這樣一方面可以降低國外游資在我國境內短期投資的收益和預期,減少游資的涌入;另一方面也可扭轉我國局部通貨膨脹和房地產泡沫的不良趨勢。
(三)在WTO的框架下適度調整進出口政策和關稅,保持經常收支的平衡,改變大額順差繼續(xù)出現(xiàn)或者多年持續(xù)順差的預期
(四)通過適度的行政手段和政策制止熱錢的繼續(xù)流入
人民幣升值預期下維持匯率,促成了進出口順差進一步擴大和“熱錢”的加速流入,進而強化升值預期,形成惡性增強循環(huán)。例如,繼續(xù)升值預期促使國內企業(yè)加速出口和延期進口。2007年上半年進出口總額4342億元,增長18%,進出口順差1125.3億元,進出口順差進一步擴大。此外,國外熱錢在升值已兌現(xiàn)并逐漸強化的情況下,繼續(xù)通過各種方式流入我國。因此,必須要采取強有力的措施防止“熱錢”的繼續(xù)流入。
(五)健全和完善外匯市場
首先,增加市場交易主體,推廣大額代理交易。增加外匯市場的交易主體,讓更多的金融機構和企業(yè)直接參與外匯的買賣,并逐步推廣銀行代理企業(yè)在銀行間外匯市場買賣外匯的大額代理交易。其次,增加外匯市場交易品種。交易品種稀少和交易方式單調是制約我國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量擴大的重要因素。為改變這種狀況,應增加市場交易的幣種,可考慮增加外幣與外幣之間的交易即主要西方國家貨幣之間的交易,如美元兌日元、馬克等貨幣的交易,以滿足外匯指定銀行以及客戶的不同需要。同時,加快推行遠期外匯交易對增強外匯市場供求的靈活性、改善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都有重要的意義。再次,健全外匯交易方式。目前我國外匯市場主要是以電腦自動撮合方式成交的銀行間外匯交易市場,和國際上通行的商業(yè)銀行做市商交易制度有較大的區(qū)別。這種交易方式在強制結售匯制度下效率比較高,但是如果過渡到意愿結售匯制度后,進入原有的結售匯交易系統(tǒng)的交易可能萎縮。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加快發(fā)展商業(yè)銀行做市商制度,使商業(yè)銀行從目前的交易中介變?yōu)樽鍪猩?,活躍外匯市場,并使匯率真正反映市場參與者的預期,匯率的價格信號作用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