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海出生在河北涉縣一個貧瘠的山村,從小就喜歡畫畫。那時候鄉村的婚喪嫁娶,都會請工匠來畫一些簡單的圖案,在幼年的張林海心中,他們都是非常手巧的一群人。當年邯鄲的鄭今東、李乃宙先生,還有當時在中央美院讀書的史國良給了他最初的美術啟蒙教育。對世界上一切都充滿燦爛幻想的少年,跟這些來自山外的畫家的交流著,這為這個懵懂的少年鋪就了繪畫之路。從那個時候開始,他才知道了基本的畫理和畫種的區分,告別了之前的涂鴉、“瞎抹”階段。
張林海正式的繪畫生涯開始于他高中畢業之后的兩年。當年張林海癡迷跟隨過的鄭今東先生看到他如此喜歡繪畫,于是就建議他離開閉塞的鄉村——涉縣,到邯鄲的學習班學習一下。來到邯鄲的張林海第一次看到了石膏像,也認識了方力鈞這批畫友,從那個時候開始,張林海動了考美術學院的念頭。從此走上艱苦的求學之路。

這個朝氣蓬勃的少年,將目光投到了中央美術學院還有南方的中國美院。當年的美院每年全國只收5、6個人,競爭的激烈程度遠非現在的考生所能想象。幾次的高考失利讓張林海面臨了人生的第一次挑戰。面對貧瘠的家鄉,曾經的革命老區,沒有水,也沒有土,放眼所見只有無窮無盡的石頭,張林海陷入了深深的苦悶之后。這一年是1985年,徐冰考上了美院的研究生,他來到涉縣看望張林海,一整天無語,只是默默地寫生。在傍晚回家的路上,徐冰告訴他:別看你現在很著急離開這個地方,也許有一天你會感謝這個地方。年輕的少年當時沒有理解到這句話的道理,只是當作了朋友之間的一種安慰。如今已經成為成熟藝術家的張林海,現在真正地理解到了這句話的含義。他如今的作品最根本的源泉也是來自這段青年時期的艱苦生活。
1986年,張林海終于如愿以償考入了天津美院,選擇了版畫專業。選擇這個專業也是來自于自己的青年生活,山村中的房子等等,用版畫來表現能夠獲得更好的效果,同時徐冰也給了他很大的影響。但是隱藏在內心的對顏色的情愫從來沒有湮沒過。考入美院之后,沒有了激烈的競爭壓力,心態相對平靜下來。新的問題開始出現在面前,將來如何走?這成為張林海的下一個問題,他很迷茫但是同時又非常地珍惜大學生活。盡可能地汲取知識是他當時的主要目標。

張林海現在的創作,從上大學的二年級就已經開始。一個形容枯槁的小孩子可以說是張林海自己的一個寫照。壓抑的色彩、石頭、孩子、高高的通天塔、包裹著被子的灰色小孩,面對畫面我們能夠感受到令人絕望的貧瘠的山村生活,還有沖出大山去的渴望。
采訪中特地問到了為什么要在一個畫面中畫出如此眾多的小孩子的形象?張林海的回答很讓人意外——“過癮”!也說到了很多人都問到過這個問題,例如反映中國人口多嗎?也有人覺得畫這么多人很“鬧騰”。但是張林海卻說,這樣做反而會覺得很寧靜。不過,透過這些說法,我們還是能很深切的感覺到,少年時期的生活已經深深的刻在了他的記憶深處,但是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加,當年的沖動已經和一生奮斗的風氣云涌交合在一起,他的沖動已經變成冷靜的思考。
記者問他,面對這幾年紅火的市場,誘惑驟然增多,會有沖動和改變嗎?得到的回答是“已然很平靜。這已經是我的生活,不會因為外界的一些什么而改變很多,為了迎合市場而去做改變會在我來看,是很累的一件事情。市場選擇不選擇自己是一個順其自然的事情。而生活狀態和情緒是不是正常,是我最為關心的事情。”
張林海正在全力準備馬上開幕的個展,祝愿這位從大山中走出的藝術家能夠沖出更多的“大山”,走出一片更加廣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