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晚期,趙國有兩大名將:一個是“有攻城野戰之大功”、“以勇氣聞于諸侯”的老將廉頗;一個是長期鎮守趙國北邊,使匈奴不敢入侵的良將李牧。這兩大名將在趙國內憂外患的不斷困擾中都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寬厚恭儉”的漢文帝劉恒,對廉頗、李牧這兩大名將十分仰慕,他曾撫髀感嘆道:“嗟乎!吾獨不得廉頗、李牧時為吾將,吾豈憂匈奴哉!”可見廉頗、李牧對后世所產生的影響。然而令人扼腕的是,這兩大名將卻都被奸人讒誣,結局都很悲慘:廉頗被逼出走,客死他鄉;李牧被誣謀反,慘遭殺害。
公元前245年,趙孝成王去世,他的兒子悼襄王繼位。諂媚有術的寵臣郭開因諂佞曾被廉頗當面叱斥而懷恨在心,乃趁新王初政之機,讒言廉頗已老,不能任事,且伐魏無功——其實廉頗已攻克魏國的繁陽(今河南內黃縣)。昏庸愚昧的趙王偏聽偏信,便使樂乘取代廉頗。廉頗怒,攻樂乘,樂乘走。廉頗歸趙不能,被逼投奔魏國,但魏王疑而不用。時趙國屢被秦軍所困,趙王想復用廉頗,廉頗也想復用于趙。于是趙王派使者去魏觀察廉頗是否可以復用。挾嫌報復的郭開深恐廉頗再被起用,竟賄賂使者,讓他在趙王面前讒毀廉頗。廉頗見到趙國使者,“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可用”。然而受了郭開賄賂的使者還報趙王說:“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拉屎)矣。”趙王以為廉頗已老不中用,便不召回。一代名將,空懷報國之心,竟無用武之地,終于憂郁成疾,死于楚國都城壽春(今安徽壽縣西南)。
再說李牧。李牧是繼廉頗之后的趙國良將。他在戍邊御敵的戰斗中,曾先后三次采用“能而示不能”的戰術,做到守乃固、攻必克,使匈奴不敢入侵趙國邊境;又北破燕軍,南拒韓魏,秦軍兩次攻趙,都被李牧擊退。公元前229年,秦將王翦率軍攻趙,趙王遷使李牧、司馬尚抵御。秦軍忌憚李牧,便派間諜王敖到趙國重賄郭開,行反間計,散布李牧、司馬尚“通敵反叛”謠言。趙王遷聽信郭開讒誣,使趙蔥、顏聚取代李牧,李牧拒不受命,趙王遷竟派人將李牧逮捕殺害。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對李牧的冤死極為憤慨,他在《趙世家》結尾說:趙王“遷素無行,信讒,故誅其良將李牧,用郭開。豈不謬哉。”
綜上所述,廉頗被逼出走和不被復用,李牧慘遭殺害和趙國滅亡,其罪魁禍首應是昏庸愚昧、寵信讒佞的趙王,而貪賄賣國、讒誣良將的郭開,更是罪大惡極。據《東周列國志》說,秦國間諜王敖向郭開行賄時曾問郭開:“子不憂趙亡耶?何不勸王召廉頗也?”你道郭開如何回答?“趙之存亡,一國事也;若廉頗,獨我之仇,豈可復使來趙國!”王敖再問:“萬一趙亡,君將焉往?”郭開說:“吾將于齊楚之間擇一國而托身焉。”當王敖說出自己身份,黃金是秦王送給他的,勸他托身于秦時,郭開厚顏無恥地發誓:“若不用心圖報,即非人類。”由此可見,郭開為了貪賄賂、泄私憤,竟然置國家安危存亡于不顧,摧毀國家棟梁,趙王信任這種奸人,等于養虎自嚙,趙國怎能不亡!元代學者胡三省在批注《資治通鑒》中說:“趙所恃者李牧,而卒殺之以速其亡。”事實果如所料。李牧死后,秦將王翦一舉攻破趙國都城邯鄲,趙王遷被俘,趙國遂亡。
至于郭開這個“譖人”又是怎樣的結局呢?按其罪惡,應“投畀豺虎”。據《東周列國志》說,趙國滅亡后,秦王封他為上卿,他洋洋得意地向秦王告假去邯鄲搬取家財。誰知在回咸陽途中遇盜,數車金銀財寶全被劫走,郭開自己也為盜所殺。有人說,這是李牧門客所為。